第311章 胡佛總統英明!

字數:8303   加入書籤

A+A-


    “那群洋基佬雜種偷襲了我們!”
    緊急內閣會議一開場,阿登納便怒不可遏地拋出了這句話。
    “那幫整天打著‘門羅主義’,說隻管美洲事務的家夥,竟然爬到了中東,想染指我們的石油?這簡直無法容忍!”
    “沒錯,這不僅是對我們德國利益的侵犯,更是對德意誌帝國影響力的公然挑釁!”
    “絕不能就這麽算了!這次必須好好教訓一下那狂妄的美國人,讓他們長長記性!”
    其他部長們的反應與阿登納如出一轍,憤怒、敵意毫不掩飾。
    早年大戰中威爾遜的醜態已經讓他們對美國產生了深刻厭惡,而這個時代的歐洲人普遍就不怎麽看得起美國這個曆史不過兩百年的“根基淺薄之國”。
    說白了,在他們眼中,美國不過是個新大陸來的暴發戶,錢多沒素養的土老帽。
    可如今這暴發戶不僅欺負了自家孩子,居然還膽敢趁家裏沒人來翻箱倒櫃?
    要是還能忍,那就不是德國人了。
    “問題是——從長遠來看,我們不能和美國撕破臉。”
    這也是漢斯頭痛欲裂、緊緊抱著腦袋的原因。
    與法國交手?那不算什麽。
    蘇聯雖然難纏,但還在能應對的範圍內。
    至於意大利......那不值一提,根本不必多說。
    可即便是這些國家中最強的德國,也不敢輕言與美國對抗。
    軍事上他們或許勝出,但在資源和人口這類“開掛地圖”式的底蘊麵前,美國的工業和經濟實力足以讓德國都得暫避鋒芒。
    單論經濟,就算加上大英帝國,也敵不過美國一國。
    更別說把整個歐洲一塊拉上都還是比不過。
    況且這種美歐之間的差距,早在二十年前的1900年左右就已初露端倪。
    所以,說“天賜之國”並非浪得虛名,實在讓人不得不服。
    正因如此,漢斯才一直致力於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可現在,事情卻發展成了這副模樣。
    “該死的家夥,就不能好好待在自己的地盤,非要來蹭我們的飯桌......”
    一回想起這事是從威爾遜那裏開始的,漢斯便感覺這就像是“威爾遜的亡靈”在扯後腿一樣——雖說那老東西還沒死,但情況就是這麽諷刺。
    “副總理,立即召見美國大使。”
    “總理閣下。”
    “我要親自向美國政府抗議!他們未免也太小瞧我們德意誌帝國了!那幫像老鼠一樣躲在別人花園裏亂動手腳的洋基,必須給他們一個深刻教訓!”
    “說得對,說得對!”
    “總理閣下,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我也因這次事件對美國感到極度失望。”
    本來德國在中東的石油權益,是他一手促成的成果。
    結果現在,美國人不僅想不勞而獲,還暗地裏扶持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源頭,沙特王族。
    就算漢斯自認為自己是個再和氣不過的人,這種事也忍無可忍。
    “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此刻更要保持頭腦冷靜、理智判斷。”
    既然事關帝國利益,那就必須克製情緒。
    作為帝國外交的主事人,他必須首先保持冷靜。
    “如果我們讓情緒主導局勢發展,導致與美國的關係徹底破裂,那隻會讓我們的敵人得利,對我們自己毫無好處。”
    “您的意思是......副總理閣下想就此揭過?”
    “不是這個意思,魯登道夫閣下。我是說,至少我們應該先嚐試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
    退一步說,哪怕事情鬧大,隻要他們與美國之間隔著浩瀚的大西洋,也不會真的走到兵戎相見那一步。
    但外交戰、經濟戰另當別論,即使贏了,也未必落得什麽好處。
    “唉,雖然令人惱火,但說到底,我們就算跟美國扯破臉,也撈不到好處。”
    “是啊,所以我會先去和美國大使談談。要求他們立刻退出阿拉伯,收手。”
    以目前的局勢來看,這是唯一既能維護尊嚴,又不會破壞美德關係的最優解。
    而這次事件中受害的奧斯曼帝國,應該也更希望如此。
    畢竟,他們也不願在阿拉伯半島上和美國直接撕破臉。
    “但美國真會聽我們的警告嗎?”
    要是他們不聽,那他也沒法子了。
    隻能如阿登納所願,不擇手段地教教這些不識抬舉的洋基佬該怎麽做人。
    “得防個萬一,還是先把後手準備好。”
    唉......某人感覺已經能聽見麻煩接踵而至的聲音了。
    隻希望這聲音別成真,在事情徹底失控前結束一切吧。
    ......
    “霍頓大使,我就開門見山地問一句,我們德國是不是哪裏得罪美國了?”
    “誒?您突然這樣問......我不是很明白您的意思......”
    ——兩小時後。
    被召至帝國外交部的駐德美國大使,阿蘭森·b·霍頓aanson bigeo houghton),額頭上滲著冷汗,臉上滿是不知所措的神情。
    他被突然叫來外交部,麵對的卻是帝國副總理,那個也許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年輕東方人,以淩厲的語氣的質問。
    以他多年外交官的經驗來看,這種狀況絕非好兆頭,而這也很快被證實了。
    “我們已經掌握證據,貴國石油公司覬覦阿拉伯的石油權益,因此向叛離奧斯曼帝國的沙特家族等阿拉伯勢力提供了武器援助。”
    “?!”
    “我相信您也非常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他當然清楚。
    ‘白宮那幫瘋子!到底幹了什麽蠢事啊啊啊──!!’
    霍頓在心裏嘶吼。
    若是他早知內情還好,可偏偏他對美國介入阿拉伯事務一無所知。
    這倒也不奇怪。
    因為美國的阿拉伯介入計劃,是連美國國內大多數高層都不知情、僅限於包括總統在內極少數人掌握的絕密計劃。
    可現在這份絕密不隻徹底泄露,甚至傳入奧斯曼帝國與德意誌帝國的耳中,那速度快過了白宮自己。
    麵對毫無預警便爆發的德國震怒,霍頓此刻甚至有種想遞交辭呈的衝動。
    “奧斯曼帝國是受我們德意誌帝國保護的國家,而包括阿拉伯油田在內的奧斯曼石油權益,理所當然也是我們德國的利益。”
    “......我明白。”
    “按理說我們應當正式向美方抗議並采取相應措施,但考慮到德美關係,這次我們就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請貴國立刻停止對阿拉伯事務的幹預,終止對沙特家族的任何支持。在事態徹底失控之前。”
    明白事態一旦擴大後果將會多嚴重的霍頓,隻能默默點頭。
    “呼——”
    心裏悄悄鬆了一口氣。
    幸虧德國還願意收斂,否則這事兒一旦鬧大,足以重創美德關係,他怎能不感到慶幸?
    “什、什麽啊這是!胡佛總統居然讓我把這種胡說八道傳達給漢斯·馮·喬公爵?!”
    但幾天後從白宮送來的回信,卻又足以讓霍頓再次陷入抓狂。
    ......
    “你剛才說什麽?說我們被抓住了什麽?”
    “是......是關於阿拉伯的事,閣下。奧斯曼帝國似乎掌握了我們活動的證據。”
    “該死......!我們派駐當地的特工到底都在幹什麽?到底怎麽搞的,以前不論是休斯總統還是威爾遜在任時都沒出事,這次偏偏被抓了個正著?!”
    “根據海軍情報局oni)的報告,幾天前我們石油公司的員工在當地進行勘探時被奧斯曼帝國的偵察兵俘虜。因為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我們的特工來不及應對......”
    “你說這話還叫解釋嗎!”
    麵對海軍部長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三世ces francis adas iii)的匯報,胡佛怒不可遏地怒吼出聲。
    “我當初不是說過要集中支援沙特家族嗎?誰允許搞什麽石油勘探的?”
    “我們從未批準過這項行動,閣下。這完全是那些被俘的員工避開我們特工擅自行動的結果。”
    “這些該死的搞石油的家夥......!”
    胡佛捂住額頭,露出一副頭疼不已的神情。
    美國本打算等奧斯曼帝國在與沙特家族的戰爭中筋疲力盡後,再出麵斡旋,讓沙特家族至少獲得自治權。
    那樣美國就能毫無顧忌地與沙特家族合作,開發中東的石油資源。
    但如今,因為一群蠢貨闖了禍,奧斯曼帝國察覺到了沙特家族背後站著美國,美國的計劃也隨之土崩瓦解。
    “閣下,剛才駐德大使霍頓發來了一封緊急電報。”
    “難道也是關於阿拉伯問題的?”
    “很遺憾,是的。”
    “該死......”
    而如今,連奧斯曼帝國背後的德國也知道了美國的介入。
    “為什麽偏偏在我任期內出了這種事!”
    壞消息接二連三,連給胡佛發火的時間都不留,他隻能抱頭呻吟,在心中暗自咒罵。
    但他沒時間抱怨。
    胡佛重新抬起頭,看向國務卿帕特裏克·j·赫爾利patrick jay ey)。
    “霍頓大使怎麽說?”
    “德國要求我們立刻從阿拉伯撤出,這是由副總理漢斯·馮·喬親口發出的警告。”
    “嗬,竟然還沒直接動武,這算不幸中的萬幸嗎。”
    胡佛歎息一聲,抬頭望向赫爾利。
    “赫爾利部長,你認為我們美國現在該如何行動?”
    “......我認為,接受德國的警告會是更穩妥的做法。”
    麵對胡佛的詢問,赫爾利小心翼翼地回應。
    從現實層麵來看,這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正如德國不願輕啟戰端,美國也並不願與身為歐洲霸主的德意誌帝國發生正麵衝突。
    漢斯之前說的“德國和美國打起來誰也討不到好處”,這句話對於美國同樣適用。
    “照我看,德國恐怕也是想避免這件事引發美德之間的摩擦。所以,趁現在還能夠體麵收場,我們最好盡快平息風波。如果這事傳開,媒體、民眾甚至國會都會炸鍋的。”
    “唔......”
    一聽提到國會,胡佛的眉頭便皺了起來,低聲悶哼。
    一旦美國幹涉阿拉伯事務的消息被揭露,國會必定不會善罷甘休。
    盡管這並非胡佛親手策動,但無論如何,身為總統在未通知國會的情況下暗中幹預別國事務,最後又出了差錯,自然說不過去。
    “更別說民主黨也一定會趁機卷土重來。”
    自威爾遜後就連連敗北的民主黨,必然不會錯過這個撼動白宮的機會,哪怕不擇手段。
    當然,胡佛本人已經成功連任,不必為下屆大選操心,但他依舊是共和黨人。
    要是讓南方那幫紅脖子借著他的東風奪權,他絕不容忍。
    “我們撤吧。”
    “閣下......”
    “中東的石油雖然可惜,但為了這個葬送外交關係和政權,代價太高了。我們趁現在還能平靜地收尾,從阿拉伯幹幹淨淨地撤出來。”
    “英明的決斷......”
    “不可,閣下!”
    就在胡佛準備拍板、赫爾利暗自鬆一口氣時,有人站出來打斷了這一切。
    “梅隆部長?”
    “閣下,請您再考慮一次。撤出實在是太過草率的決定。”
    說話的是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andre iia eon),在美國插手阿拉伯事務上,他一直深度參與,畢竟這背後牽扯著巨額的利益。
    “梅隆部長,你說讓我重新考慮是什麽意思?該不會是想無視德國的警告吧?”
    “不,我的意思是,不能就這樣草率撤出阿拉伯。”
    麵對胡佛皺起的眉頭,梅隆毫不退縮地答道。
    “若現在撤出,我們在阿拉伯投入的巨額資金將如泡影一般,就像童話裏的小美人魚化為泡沫,一切付諸東流。”
    “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若因此引發與德國的外交衝突,損失隻會更慘重!”
    “我並不否認赫爾利部長的擔憂。但替政府向阿拉伯人提供支援的那些石油公司,尤其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反彈,又該如何應對?”
    洛克菲勒。
    當“洛克菲勒”這三個字從梅隆口中吐出,整個總統辦公室頓時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因為這個名字,實在太有分量了——
    至少在這個房間裏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