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因年紀尚幼
字數:4468 加入書籤
因年紀尚幼,還未分府居住,仍舊住在皇宮之中。
鹹暇時,他便會來到母親這裏,一同閱讀。
閱讀,是這對母子共同的愛好。
尤其是淑妃,一旦捧起書本,便不肯輕易放下。
至於身旁的兒子,亦是如此。
他願意來便來,願意坐就坐,願意穿鞋便穿鞋,一切皆隨心所欲。
很多時候,她甚至未曾留意到,身邊已多了一人的存在。
確切地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自幼時,二皇子李承澤還是個稚嫩嬰兒起,便常來嫻吟宮探訪母妃。
孩童的天性總是渴望與親近之人相伴。
那時,他尚未識字周全。
但為了陪伴在母妃身旁,他硬是跟著淑妃一同翻閱書籍。
淑妃翻過一頁,他便緊跟著看那一頁。
偶爾,他也會向母妃提問,讓她為他朗讀。
但更多時候,他選擇沉默,默默將內容銘記於心。
因為母妃雖愛書如命,卻並不熱衷於為他人講述。
小李承澤卻從不因此心生不悅。
他深知母妃素來寡言少語,於是,他便陪在母妃身邊,一同沉浸在書海中。
然而,孩童終究嗜睡。
當困意襲來,他便趴在桌上,安靜地進入夢鄉。
通常,這樣溫馨的畫麵會引來母親的溫柔關懷,或是為他蓋上被子,或是輕聲喚醒他,以免著涼。
但淑妃不然。
她隻是靜靜地沉浸在書頁之間,仿佛周遭的一切都與她無關。
並非她冷漠無情,對兒子缺乏關愛。
隻是她未曾察覺,身邊何時多了一個孩子,又是何時,那孩子已悄然入睡。
直到侍女進來為淑妃更換茶水,才發現,淑妃身旁多了一個橘紅色的小身影,蜷縮成一團。
經侍女提醒,淑妃這才轉過頭,溫柔地望向兒子,嘴角泛起一抹微笑。
隨後,她吩咐侍女為孩子披上衣物。
這樣的場景,早已屢見不鮮。
時至今日,無論是淑妃、二皇子,還是嫻吟宮的宮人,都已對此習以為常。
淑妃習慣了李承澤時常來宮中閱讀,甚至特意為一些好書備下兩本。
李承澤也習慣了母妃的沉默,便自顧自地沉浸於書海,坐姿隨意,怎麽舒適怎麽來。
宮人們則早已習慣了這對獨特的母子,他們眼中隻有書籍,無視旁人,沉默寡言。
李承澤一邊用手指翻閱著書頁,一邊伸手去夠桌上的水果。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們身上,仿佛為他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環。
在這寧靜的時刻,他們仿佛與外界的喧囂隔絕,隻沉浸在書的世界裏。
這裏沒有宮廷的爾虞我詐,隻有溫情與對知識的無盡渴望。
然而,片刻之後,兩人卻同時發出了一聲長歎:“唉!”
“唉!”
一方麵,他們為《紅樓夢》中人物的悲慘命運而歎息;另一方麵,他們手中的《紅樓夢》竟在這一回戛然而止。
若要繼續閱讀後續章節,還不知要等到何時作者更新。
恰逢尤二姐踏入大觀園之際,恰逢王熙鳳於寧國府大鬧一場。
這等情節,怎能不勾起眾人好奇心,欲探尤二姐在大觀園內究竟遭遇何番波折?
至於那王熙鳳,莫非真個性情大變,不再嫉妒,不再作惡?
即便書中扉頁或隱或現透露出些許端倪,卻也因書商狡黠,早早將關鍵信息明示於扉頁之上。
以上種種,皆為促銷手段,真假難辨,讀者需自行斟酌。
欲知後續故事真相,唯有購書細品。
故而,欲探後事如何,隻得耐心等待作者六十八回之後的續作問世,再赴書店購得一閱。
等待,實乃漫長煎熬,尤其麵對如此引人入勝之作。
起初,淑妃對《紅樓夢》並未給予太多關注,隻視其為書商包裝下的流行讀物。
她博覽群書,自認獨具慧眼,此類商業書籍,即便廣受追捧,也未必能入其法眼。
然而,書不可貌相,唯有親閱方知其妙。
入手一讀,果然文采斐然,令人拍案叫絕!
於是,她又購得一冊置於書架,心想承澤定也會喜愛。
果然,母子二人閱後,皆讚此書為千古奇作!
隻可惜,僅至六十八回,餘下章節尚未更新。
見母妃輕歎,二皇子李承澤微微一笑:“母妃是否也急於一睹後續篇章?”
“孩兒已遣人打聽。”
淑妃微微側臉,神色平靜:“書上所載作者,乃曹姓先生。”“查無此人。”
淑妃心知承澤與她想到一處,但知曉作者亦無濟於事,這或許隻是筆名。
她前幾日因好奇已派人查詢,卻一無所獲,否則此刻也不會有此歎息。
若能直接將那位曹先生召入宮中,令其續寫後續章節,若無,便賜筆令其速速完成。
隻可惜,曹先生蹤跡難尋。
書肆掌櫃亦對書籍來源及作者身份守口如瓶。
李承澤再道:“孩兒已派人詳查。”
“雖未能尋得曹先生,卻找到了一位蘇先生。”“有人目擊,此書乃蘇先生送至鑒察院審核。”“從他處,或許可得後續書稿,抑或尋得曹先生。”
又或,他便是真正作者。
但此推測,二皇子並未言明,因太過不合常理。
能著此書,何故如此低調?淑妃麵上泛起喜悅之色。
李承澤手執葡萄一串,遞予母妃,又取一串,摘兩粒送入口中。
隨後,他得意地笑道:“這位蘇先生,現於司南伯府中執教。”“我讓弘成向其妹打聽去了。”
“柔嘉郡主與若若姑娘向來情誼深厚。”“一旦有消息,我即刻向母妃稟報。”
淑妃欣然頷首,“如此安排甚妥。”
書卷合上,李承澤恭敬地作揖告別。
步出嫻吟宮,二皇子的臉色略顯陰沉。
父皇近日在詢問功課之時,半認真半玩笑地對他說了些言辭。
大意是稱讚他德才兼備,才智出眾,似有不願他遠離京都之意。
談及過兩年待他更加成熟,便欲冊封他為王,讓他參與朝政。
然而,話畢見他沒有回應,父皇又笑道,不過是句玩笑,無須介懷。
但李承澤心知肚明,父皇從不輕言戲語。
那些話語背後的深意昭然若揭,意在讓他這兩年著手與朝臣交往,培養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