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明風華1

字數:6472   加入書籤

A+A-


    永樂二年,南京,高陽郡王府。
    當今二皇子,高陽郡王朱高煦,抱著他和郡王妃韋氏剛出生不久的女兒,笑得很是開懷。
    也不怪朱高煦高興。
    此前因堂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就大肆削藩,連廢四王,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闔府自焚而死。
    他爹燕王朱棣,不願坐以待斃,於封地起事,奉天靖難。短短四年,便一路從北平攻進南京。建文火燒宮殿後不知所蹤,他爹登基為帝,改元永樂,他這燕王次子,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成了皇子。
    當然,他可不是什麽坐享其成,隻靠老爹躺贏的家夥。
    此次靖難之役,他也隨軍出征,作戰勇猛,不畏生死,屢次救他爹於危難之中,可謂戰功赫赫,他這蟒袍下的一身傷疤,就是他榮耀的證明。
    最主要的是,他爹之前在營帳中,曾親口對他說過:“世子多病,汝當勉之”,還有什麽“高煦類我”之類的話,這意思不就是比起體弱的大哥,他爹更看好他這老二成為繼承人嗎。
    前不久內閣那群大臣又上了請立太子的折子,他爹也去雞鳴寺,探望了姚廣孝那個神棍和尚,還密談良久。
    看樣子,他爹應該是準備實現承諾,封他為太子了,到那時,他一定會好好安慰失落的老大,讓他安心的。
    畢竟老大從小身子骨就差,多走幾步就氣喘籲籲的,雖說心寬體胖,看起來頗有福氣,但這大明朝的重擔,以後怕還得是靠他這老二擔著。
    當然,都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未來他上位,會好好善待老大和老三的,不過這最像老爹最得老爹喜歡的,還得是他啊。
    想到這裏,朱高煦嘴角的弧度不由得越發上揚,看著懷中玉雪可愛的女兒,隻覺得越看越喜歡,瞧瞧這眉眼,盡會挑本王和王妃的優點長。
    如今本王也有了孩子,往後可不能再叫瞻基大侄子專美於老爺子前了。雖說頭胎是個女兒,但先開花後結果嘛。
    就是本王這女兒,是不是太安靜了些,不哭不鬧的。當初大侄子剛出生時,他和老三還跟著爹在外征戰呢,也不曾見過,難不成,剛出生的小孩都這樣?
    朱高煦不由得單臂護住寸心,另一隻手輕撫如今未蓄多少胡須還算光潔的下巴,麵露困惑,若有所思。
    但即使如此,也掩蓋不住他周身洋溢的喜氣,天潢貴胄,父慈子孝,嬌妻愛女,兄友弟恭,他朱高煦,妥妥的人生贏家嘛。
    這朱高煦懷中所抱的女兒,就是寸心了。
    這一次的小世界,又沒有多少靈氣,倒叫寸心有些抬不起興致。
    不過想到改變這一世化身的命運起碼還能有保底修為後,寸心還是打起精神,睜著圓潤明亮好似葡萄般的大眼,四處張望起來。
    藕節似的小手臂不小心揮到她這一世的父親朱高煦身上,倒叫他眉峰一動,咦,他這女兒,難不成是繼承了他的天生神力?才這麽點大,打在他身上,還真有些痛。
    好哇,不愧是本王的女兒,明日就進宮,把這喜事告訴老爺子。來日他再親自教女兒習武,到時他們祖孫三代,同上戰場,征戰外族,為大明開疆擴土,平定邊塞,定是佳話。
    朱高煦想得倒是很好,但很可惜,沒過多久,一道旨意,就打破了他的幻想,也衝散了他新得愛女的喜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茲有二皇子高煦,年少勇猛……特加封為漢王,封地雲南……”
    哪怕這聖旨中間部分肯定了他在靖難之役中的功績,將他誇的天花亂墜,朱高煦也是麵色微僵,高興不起來,待宣旨太監讀出後麵皇上將他封為漢王的話後,朱高煦心中的不好預感終於成真,這老爹!竟然出爾反爾!
    此時的朱高煦,還不懂什麽是畫餅,他隻知道,他爹竟然還是封了體弱多病連戰場都無法上的大哥做了太子。並且還將遙遠貧瘠的雲南給他賜為了封地。就想這麽將他打發出京就藩?絕無可能!
    對於三弟朱高燧也一同被加封為趙王一事,朱高煦倒是沒什麽微詞。
    畢竟當初起兵之時,三弟年紀雖小,也是隨他和爹一同上了戰場的。
    可以說,他們兩個,都是為了自家流過血拚過命的,老大呢,老大一直窩在北平,憑什麽現在來摘果子?最主要的是,爹他心中,難不成最看重的不是他,是老大嗎?!
    而且憑什麽三弟可以留守北平,他卻隻能被打發去封地?別以為他不知道,爹早就想將國都遷去北平了,到時候,老大和老三都能留在老爹身邊,就他被遠遠踢出去是吧?他不服!
    朱高煦心有不甘,憤憤不平,很是入宮鬧了一場。
    雖說封地未改,但到底是不用再急著闔府收拾行李前去偏遠的雲南了。
    而且父皇朱棣幾句似是而非仿若掏心窩子的話,也讓朱高煦重燃起希望。
    看來爹他老人家還是看重他的,都是老那起子文官酸儒多事,逼得爹無奈立了老大這嫡長子為太子。哼,他早晚會讓那些家夥明白,若他朱高煦當了太子,也不會比老大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殊不知,當今聖上朱棣心中,也是頗為糾結。
    若論性格武力,還是老二深得他心,當初戰場之上,他對老二說的那些話,倒也不全然是忽悠自己兒子。他那時是真動了幾分若是成事,或許可以立老二為他繼承人的心思。
    但老大自幼就被他爹太祖洪武帝立為世子,性情敦厚,兢兢業業,在他外出征戰之時固守北平,護住幼兒女眷,打理內政,為大軍輸送糧草,從未出錯。
    哪怕他更喜歡能與他並肩作戰甚至多次於危急時刻拚命救他於水火的老二,也不得不承認,在文治方麵,或許還是老大更為適合做這個太子,能夠彈壓住那些心眼子頗多的文官,協理朝政。
    不過到底三個大兒子都是他早逝的愛妻徐氏所生,於他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忍真傷了哪個。
    但他是藩王出身,說句難聽的,就是謀朝篡位搶了自己侄兒的皇位。雖說也算是被逼無奈,可到底一想到死去的爹和大哥,他就心緒難安,生怕當不好這個皇帝,被後世唾罵,來日下到地府,也無顏麵對他爹。
    也正因如此,他心中也怕自己的幾個孩子兄弟鬩牆,效仿於他。與其後麵讓老二學他起兵強搶老大的位子,倒不如他直接將老二立為太子。
    奈何他這想法剛一露出些許苗頭,便被滿朝大半文武聞弦知意,對著他就是一頓忠言勸諫,狂轟濫炸,除了少數幾個曾和他們父子並肩作戰的武將以外,幾乎沒人支持老二上位。
    唉,罷了罷了,廢長立幼,亂家之源啊。雖說他有時表現得不喜老大的癡肥仁弱,但到底老大是他的嫡長子,也是當初他爹親封的燕王世子,外加還給他生了個好孫兒瞻基。
    當初王妃在世時,也是更偏愛體弱的老大,若是知曉他無端廢老大立老二,怕是在地下急得團團轉。
    想到那個年幼聰慧的大孫子,還有他倚重的國師姚廣孝所說的那句好聖孫可旺三代之言,朱棣最終還是下定決心,立老大朱高熾為太子。
    既然選了老大,那自然老二就隻能做戍邊親王了。
    雲南之地獨立了幾百年,才被他爹洪武帝收複不久,縱有沐王府鎮壓,也需派個藩王前去接管才是。最主要的是,雲南偏遠,未來哪怕老二真生出什麽大逆不道的想法,也很難成事。
    朱棣雖說有了決定,也下了明旨,但到底還是對二兒子心生些許愧疚,也不忍在他大孫女才出生不久之際,就將老二一家打發出去。
    並且出於某種登基之後就無師自通的上位者心思,朱棣又覺得留下老二與老大打擂台也好,總歸有他看著,出不了什麽大事,如此既能磨礪老大,也能避免老二受打擊太大,失了心氣。
    再者說,未來等朝局穩定後,他可還準備禦駕親征,收複安南,打敗韃靼瓦剌呢,到時,許是還得讓老二老三與他一同征戰,所以先將老二就在京中,也問題不大。
    目前比起立繼承人的問題,還是不知所蹤的大侄子朱允炆,讓他如鯁在喉。
    即使他如今已經登基為帝,但他深知,朝中怕是還有不少心中隻認他大侄子為正統的舊臣。
    每每想到那個當眾辱罵他,還說出什麽縱使誅他十族又如何的方孝孺,朱棣就不由得心生怒氣。
    哪怕他殺了個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以求堵住悠悠眾口,但他自己內心,卻還是因他謀反上位的行為耿耿於懷,也是因此,他才迫切地希望做出些功績證明自己。
    是以在遷都北平,並且立下“天子守國門”的祖訓後,朱棣便開始了他的禦駕親征之旅。當然,他也不忘在暗中派遣親信,繼續搜尋他大侄兒朱允炆的蹤跡。
    而漢王朱高煦,也是一直隨他爹燕王朱棣出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心中也是對大哥越發不服起來。
    至於寸心自己,原本還想著這一世就做個按部就班長大的小孩,等成年之後就外出遊曆山水,放鬆心情,自在逍遙的。
    但等她從混沌珠那裏知曉了她這一世的老爹最終的結局竟然是被堂哥製成“瓦罐雞”,並且整個漢王府上下都難逃屠刀最終團滅後,寸心不由得正色起來,決定還是得表現出點不同,給這個小世界的人一點小小震撼。
    靈氣不足的話,內功來湊也是一樣的,她爹都力能扛旗,那她作為女兒,青出於藍,力劈華山,也沒毛病吧。
    當然,漢王府內,也沒有華山能讓寸心劈。但在幾年後,親眼見到自己幾歲大的女兒噔噔噔跑到練武場,將他特意斥巨資打造的一對重達幾百斤的實心銅錘,舞得虎虎生風後,便是自認天生神力勇冠三軍的漢王朱高煦,也不由得艱難咽下口水。
    使勁揉了揉眼,咬牙給了自己一拳,發現不是幻覺後,朱高煦大喜過望。
    連他女兒都異於常人,天生神異,這說明什麽,說明他朱高煦,才是天命之子啊。
    大侄子朱瞻基再受老爺子喜愛又如何,本王這女兒一拳下去,大侄子還能喘氣,都算本王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朱高煦雖說想和大哥爭太子之位,但更多的還是為了向他爹證明自己,也是為了爭一口氣。
    明明是老爺子當初主動給他的希望,怎麽順利入主京城之後,就好似從沒發生過一樣。用他打仗的時候,就是好兒子,用不上他的時候,就成沒腦子了。
    但實際上,朱高煦還是從未對大哥和大侄子動過什麽殺心的,最多就是搞點小動作栽贓陷害,偶爾向朱棣告點大哥的小黑狀什麽的。
    但沒辦法,世子之爭!向來如此!
    如今變成皇位之爭,那他更得重拳出擊了!
    不過朱高煦心中還是有些惋惜,怎麽就偏偏是女兒完美繼承了他的優點呢。
    雖說自他皇奶奶始,本朝女子出嫁時皆可鳳冠霞帔,但到底女子的地位,還是不如男兒。雖說他們大明沒有什麽派公主郡主和親的習慣,但大多都是一筆嫁妝嫁到勳貴親信之家後,就逐漸查無此人了。
    更別提他皇爺爺還重啟了殉葬之風,便是勳貴心腹之女,若無子嗣傍身,也是難逃一死啊。
    要是這女兒是兒子的話,他們父子齊上陣,還不將老大和大侄子比到地裏去?什麽好聖孫,誰府上還沒有啦!
    不過管他呢,即使是女兒,也是他漢王的掌上明珠!
    既然女兒有天賦,那他可得好好培養才是,若是培養出個如婦好平陽昭公主之類的巾幗女將,縱使他當不上太子,想必也能在史書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是有點可惜,也不知道如果他提出以後為女兒招贅婿納麵首的話,能不能讓老爺子破格給女兒封個什麽王爵當當,如此武力,不用來鎮守邊疆震懾異族宵小護衛大明的話,未免太過暴殄天物!
    喜歡綜影視:出走億年,歸來還在西遊請大家收藏:()綜影視:出走億年,歸來還在西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