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大明風華倒數第二章

字數:6816   加入書籤

A+A-


    次日,午時三刻。
    血腥味濃重的菜市口,一聲刀下留人,在寒光即將落下那一刻,救下了聶興的小命。
    因為曾經那位建文帝,朱允炆,終是主動找到了孫若微,最終出現在了皇上麵前。
    原本為了朱允炆的安全,那些個忠心於他的老臣,是不願意讓他以身犯險的,表示若不尋個他們自家的地盤安排個幾百刀斧手之類的,萬一皇上直接翻臉將主子拿下怎麽辦。
    但朱允炆卻是沒管那麽多,這些年他落發為僧,誦讀佛經,體會他皇爺爺曾經的生活,感覺獲得了心靈的寧靜。
    如今他冒風險來到京城,不過是不希望皇爺爺的心血被毀,也不願讓那些最後忠於他的靖難遺孤,失去性命罷了。
    若是皇上真的要取他性命,給他又如何。
    朱允炆雖說曾經耳根子頗軟,但當了和尚之後,也是有些執拗在身上的,很快便不顧其他手下反對,在孫若薇的陪伴之下,進入了漢王府中。
    沒錯,這次會麵地點,被皇上選在了漢王府。
    至於孫若微,原本她是將部分希望放在了朱瞻基身上的。
    奈何朱瞻基雖說有心,但在嚐試向襄王求情無果後,不知曉皇上已經回宮的他,一時也沒什麽其他辦法。畢竟他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若無皇上點頭,憑他自己,定是無法讓寸心改變主意的。
    不說別的,他連三叔趙王那關都過不去,這北鎮撫司,可不是他的一言堂。不過雖說聶興之事他幫不上忙,但孫若微的養父孫愚他們,朱瞻基覺得還是有轉圜餘地的,因此倒也不太著急,反而在心中琢磨起該如何和他娘介紹孫若微,讓她認下這個未來兒媳婦。
    孫若微苦等朱瞻基的身影無果後,心中也意識到了什麽,一夜無眠的她,正準備懷著複雜的心情走出店鋪,就被頭戴鬥笠的朱允炆等人找上了門。
    就在朱允炆等人出現的一瞬間,負責暗中盯梢的錦衣衛,也默不作聲地手持繡春刀出現在了店中。
    見狀,跟隨朱允炆到來的幾人麵色一變就要開口質問孫若微,卻又被朱允炆抬手製止。
    一番簡單交涉主要是朱允炆一意孤行之後,他便帶著孫若微在錦衣衛的護送之下,來到了漢王府,至於他帶過來的那些人,也是被他留在了店中,當然,免不了要被其他錦衣衛看管著。
    早已由寸心陪伴等在漢王府中的皇上,看著孫若微身旁那道頭戴鬥笠穿著僧袍的身影,神情頗為複雜。
    朱允炆卻是坦然取下了鬥笠,露出點著戒疤的光頭,雙手合十,微笑道:“陛下,多年不見,風采依舊。”
    皇上沉聲說道:“想不到……你竟真做了和尚。”
    朱允炆笑容不變:“和尚如何,皇上又如何,吾心安寧,便足夠了。”
    皇上嘴角微抽,一時間有些適應不了他朱允炆的畫風,但還是真奔主題說道:“侄兒今日來此,可是做好了用傳國玉璽換朕釋放那批靖難餘孽的準備。”
    朱允炆點點頭:“傳國玉璽,貧僧今日可以交給陛下,還請陛下放過那些無辜之人。”
    皇上挑眉:“無辜?朕不信你不知道,他們可是險些刺殺了朕。那個叫聶興的,被捕之後還不斷出言不遜,屬實該殺。”
    朱允炆輕聲說道:“陛下洪福齊天,又怎會輕易被他們所殺呢。何況,正因如此,貧僧才願用玉璽,為那些忠於建文帝的人,換陛下的赦免。
    包括今日與貧僧一同入京之人,還有那位即將被砍頭的聶興。還請陛下下旨,寬恕聶興。”
    “空口白牙,就想讓朕朝令夕改,赦免那群逆賊?”
    朱允炆聞言慢吞吞地從袖袋中掏出一枚被布裹得嚴嚴實實之物,從邊邊角角輪廓來看,似乎正是皇上心心念念的傳國玉璽。
    見狀,皇上的呼吸不由得略微粗重起來。
    寸心的目光也頗為好奇的落到了布包之上,她透過布料,看到了內部的玉璽。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多少英雄梟雄人物窮極一生的追求。
    這時,皇上看向寸心,寸心微微點頭,之所以她跟著一同出現在這,除了是想親眼見見這位當了和尚的建文帝以外,就是被皇上委托當個鑒證人了,鑒別的鑒。
    皇上也是頗為謹慎,生怕他親愛的大侄子借機弄什麽鬼,比如在玉璽上塗點什麽毒藥喪心病狂和他同歸於盡之類的,也不是沒可能呀!
    他這會兒可還不想下去見他爹洪武帝呢。
    見寸心點頭,皇上才雙眼晶亮地看向朱允炆手中的東西,輕咳一聲:“既然大侄子你這麽有誠意,朕也不是不能勉為其難地赦免他們。”
    朱允炆輕歎一聲:“陛下莫要心急,在將此長輩留給貧僧的傳家寶送予陛下之前,貧僧還有話要說。”
    什麽話?!皇上眉頭一皺,還傳家寶,這東西從到他爹手裏攏共也沒多少年,不過嘛,既然是他爹留下的,那傳到他手上,往後成為他這一脈的傳家寶,也是可以的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允炆卻是將視線落到寸心身上,“這位……就是陛下您選定的繼承人嗎。”
    雖說朱允炆已經將心態放平當了和尚,但從前他從幾位師傅那裏學到的傳統儒家教育,還是讓他對女子繼位這種事,滿腦子問號。
    雖說他可以不和四叔爭搶大明,但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大明往奇怪的方向發展呀。
    因此朱允炆慢吞吞地向皇上和寸心委婉表達了他的意思,這玉璽交出去可以,但是繼承人什麽的,陛下,四叔!能不能再謹慎些?
    對此,寸心直接和這位初次見麵的堂兄,進行了一番“親切友好”的交流,也讓他深切認識到了自己某些思想的狹隘,並且乖乖將傳國玉璽奉上。
    皇爺爺在上,這位堂妹有些不一般呀!不會是您知曉大明的變故,派來改造大明的吧?!
    因為某些寸心展現出的超自然能力重塑世界觀的朱允炆大受震撼。
    並且原本想要救下那些他的手下之後,就回到皇覺寺繼續隱姓埋名當小和尚的他,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要不,就近在京郊找個寺廟隱居?感覺離這堂妹近一些的話,沒準哪天他就能夢到皇爺爺了。反正他如今的樣子,應該也不至於被太多舊臣認出來……吧?就是不知道這四叔能不能同意。朱允炆默默想道。
    朱棣卻是好似知曉朱允炆在想什麽一般,強壓嘴角小心翼翼接過傳國玉璽後,當即大手一揮命錦衣衛速去解救下聶興,當然,因為他此前的狂妄行為,死罪可免,活罪難饒,需要用勞力抵罪,其他人的話,倒是可以酌情放回去。
    不過皇上也是有言在先,表示若是那些人再有賊心不死想要搞事情的,他可不會再手下留情。
    不過,包括聶興在內的所有和當初靖難有關的幸存者,都受到了皇上的明旨赦免,前賬一筆勾銷。
    朱允炆對此已是心滿意足,能救下這些人,他就已經不虛此行了。不過在聽到皇上竟然親口邀請他以本來身份參加即將舉行的禪位大典後,朱允炆終是沒穩住情緒,目瞪口呆。
    這,他四叔是不是瘋了?
    別看朱允炆這些年一直在外地以小和尚的身份活著,但他對京中的消息其實還是挺靈通的。
    沒辦法,除了孫愚等人以外,他其實還有不少暗線,說起來,都是他皇爺爺曾經留給他的財富呀,可惜他沒把握住。
    不過事已至此,憑心而論他四叔這些年幹的也不錯,朱允炆卻是不想再因為他的突然出現導致大明動蕩了,因此他含笑婉拒了皇上的邀請,表示隻要陛下您別等貧僧一出京就將貧僧等人送下去見皇爺爺就行。
    世人皆覺得昔日的建文帝已死與大火,他又何必再現於人前呢,還是那樣敏感的時刻。
    皇上卻是擺擺手,朕不要你覺得,讓你留下就留下,朕這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又準備退位給孫女的都不怕,你個過氣之君怕什麽。再推辭,難不成是忘了你如今還在鳳陽老家的那幾個弟弟妹妹了?
    朱允炆聞言沉默了,原本他其實與他其他的弟妹關係並不算太好,不過到底都是他爹的血脈。時至今日,他已然絕嗣,又出家多年,若是他四叔願意鬆口不再圈禁他那幾個尚存於世的弟弟,讓他爹這一脈不至於絕後的話,他冒險留下也不是不行,大不了,也就是一死。
    於是乎,朱允炆思慮片刻,便欣然同意。這可是他四叔主動要求的,若有什麽後果的,也和他沒什麽關係。
    皇上見狀直接表示,那這段時間大侄子你就住在漢王府,別隨便出去走動,也讓咱們彼此之間都放心不是。等禪位大典的時候,你再閃亮登場就好,給那些個酸儒,一點點震撼。
    說罷皇上便渾身洋溢著歡快的氣息,小心收好懷中的寶貝玉璽,大步離去,準備回宮好好欣賞一下。
    至於寸心,則是負責一點點善後工作,比如告知她爹娘漢王和漢王妃,前建文帝現高僧即將入住漢王府的事實,還有通知那群逃過一劫的逆黨往後好自為之。
    至於孫若微,則是直接被皇上忽視了,若是沒有傳國玉璽的誘惑,皇上或許會仔細觀察幾下這位他大孫子心心念念的少女,但是有大侄子和玉璽擋在麵前,誰還能注意到默默跟在旁邊的小跟班呢。
    不過即使如此,孫若微的內心卻是十分欣喜,畢竟她的願望算是達成了,不但養父他們可以被赦免釋放,連聶興都可以免於死罪,用勞力抵罪了,並且也不用她以身相許,這可真是太棒了。往後她們組織的所有人,都可以恢複本來身份堂堂正正地活著了,她和妹妹,也可以光明正大相認了!
    孫若微素來清冷的臉上難得露出笑容,如春雪初融。
    見狀,寸心暗歎,不怪她那瞻基堂哥一見人家就春心萌動,這孫若微,確實是一位難得的美人呀。
    但是相比之下,寸心還是覺得她手底下的女官胡善祥身上那股生機勃勃不服輸不放棄的勁兒,更合她的胃口,女子有野心想上進,從來就不是缺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看在得力助手的份上,寸心索性送佛送到西,直接安排孫若微去北鎮撫司親眼見證養父和朋友們被一眾錦衣衛領旨釋放的場景,讓她能早些和親友團圓。
    很快,皇上開恩赦免當初那些靖難餘孽的消息,就傳遍京城,又向全天下擴散。
    對此,不少大臣心生疑惑,陛下怎麽突然想起這部分人了?難不成,是臨了臨了,準備刷聲望,想要當個寬仁之君了?那要是這樣的話,陛下可真是對自己的情況沒什麽數啊。
    但對於建文帝的出現,眾大臣以及幾位已經抵達京城的皇室宗親,都蒙在鼓裏。
    雖說有幸運兒曾經見過一個戴著鬥笠的人攜一位美貌女子拜訪漢王府,但誰又能想到,那鬥笠之下,是大明的上一任君主呢?
    隨著禪位之期將近,大臣們幾乎是度日如年,連依次趕到京師的宗室藩王,也是不斷做著心理建設。
    大部分人既想提出異議,又不願意做出頭鳥,隻得接著等敢於提出質疑的勇士出現。
    不過一眾大臣們也沒少在私下偷偷努力,比如對眾位藩王透露一些寸心曾經提出的想法,像是準備削藩呀,改皇祖遺訓呀,廢除妃嬪殉葬製呀。
    反正總而言之就是各種不孝行為,在他們口中,若是讓此女繼位,那大明指定是沒未來了,太祖爺在天有靈,沒準都得從皇陵裏跳出來。
    但說歸說,還是始終不見宗親有人願意出頭,沒辦法,當今的幾位兄長,都已經逝去,如今那幾家實力強勁的王府,都是侄兒當家。
    至於陛下的弟弟們,當初就被建文帝霍霍了好幾個,好不容易等到陛下上位免罪,又各種拐著彎兒的削守軍規製削藩。
    如今還算能打的,也就是曾經坐擁朵顏三衛,並且曾在靖難中借兵給陛下,出了大力的寧王了。
    再有一個,那就是同為馬皇後所出,陛下的同母弟,周王殿下了。
    不過聽說周王自打那時被建文帝除爵全家都貶去雲南之後,竟苦中作樂,就著雲南的瘴氣和各種在原封地開封未曾見過的植物,將他本就喜好研究的植物學說發揚光大了。
    如今雖說周王早已被陛下恢複爵位,回了藩國開封,但聽聞也是一心鑽研自己的學術,不願沾染是非。
    喜歡綜影視:出走億年,歸來還在西遊請大家收藏:()綜影視:出走億年,歸來還在西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