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儲位之爭
字數:4337 加入書籤
“一個姓錢,叫錢卓。他爹錢敬,以前是戶部侍郎,當年……當年楊家軍餉那案子,他就是主審官之一。雖說沒直接下黑手,可也沒少落井下石,跟著瞎起哄,才讓我楊家背了黑鍋。”紫嫣話裏透著一股子涼氣。
“還有一個姓宋的,叫宋遠橋。他爺爺宋濂,做過兵部尚書。當年楊家兵權被收,他上躥下跳的,也出了不少力。”
楊恒文端著湯碗的手,輕輕頓了一下,一絲寒芒從他臉上掠過。
“錢敬的兒子,宋濂的孫子?”他嘴角扯了扯,發出一聲冷哼,“好個二皇子,可真是會‘廣納賢才’!”
這哪是招攬門客那麽簡單,這分明是明晃晃地在打他楊恒文,打整個楊家的臉!
“看來,咱們這位未來的儲君,對楊家,可不像他嘴上說的那麽客氣。”楊恒文把湯碗擱在桌上,聲音平平,卻冷得像冰碴子。
紫嫣有些擔心:“夫君,那咱們跟他……”
“先前那點‘交情’,不過是互相借把力罷了。”楊恒文的目光銳利起來,“如今太子倒了,他那藏著的爪子,怕是也該亮出來了。從今兒起,對這個二皇子,咱們得從以前的‘借刀殺人’,改成‘處處提防,互相牽製’了。”
沒過幾天,二皇子李弘景就差人來“請”楊恒文過府敘話。
那派頭,跟先前那副恭恭敬敬的樣子,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楊二爺,”李弘景坐在上首,語氣倒是溫和,可話裏話外那股子不容你插嘴的勁兒,藏都藏不住,“如今太子已廢,本王身為皇子,自當為父皇分憂,為朝廷盡力。”
“翰林糧莊和錦文坊,生意做得是真不錯,是我大盛的福氣。隻是,這兩處產業,牽扯到民生國計,若是能有朝廷出麵統一打理,想必更能造福萬民。楊二爺,你覺得呢?”
楊恒文臉上還是那副傻乎乎的笑,抓了抓後腦勺:“二皇兄說得對,說得對。就是……就是我這個人笨,祖母說了,這兩處鋪子是大哥留下來的,得讓我好好看著,不能讓外人給弄砸了。這要是交給了朝廷,萬一那些管事的不用心,把鋪子給整虧了本,我……我咋跟祖母交代,咋跟天上的大哥交代啊?”
他一邊說,一邊還硬生生地擠出幾滴貓尿,委屈得不行。
李弘景看他這副滾刀肉的傻樣,心裏罵了句“蠢驢”,臉上依舊笑眯眯的:“楊二爺想岔了,本王可不是要搶你的產業,隻是覺得,若是能跟朝廷一塊兒經營,互相幫襯,豈不是更好?比如說,錦文坊那些新料子,宮裏頭買一些,也是應該的嘛。”
這是明擺著想伸手撈一筆了。
楊恒文心裏冷笑,這李弘景一覺得自己穩了,吃相比李弘煜還難看。
“哎喲喂,那敢情好啊!”楊恒文猛地一拍大腿,好像這才聽明白過來,“隻要二皇兄喜歡,我讓瑩兒姐姐給宮裏多送些好料子!不要錢!全都不要錢!”
李弘景被他這突如其來的一嗓子噎得夠嗆,臉皮抽了抽,很快又堆起笑:“楊二爺果然是性情中人。這事兒不急,以後再說,以後再說。”
從二皇子府出來,楊恒文臉上的傻笑,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比太子更難對付。”他低聲自語。
太子是蠢,明明白白的蠢。
這位二皇子,卻是骨子裏透著一股子陰沉。
皇帝雖然廢了太子,卻遲遲沒有下旨冊立新的。
朝中那些老狐狸們,一個個心思都活泛起來。
二皇子李弘景呼聲再高,名分一日未定,他便一日不得安穩。
這份等待,讓他有些焦躁,也讓他對楊恒文這種“不識抬舉”的態度,越發不滿。
楊恒文卻樂得見到這種局麵。
皇帝的“觀察期”,正是他積蓄力量,整合楊家舊部,同時敲打某些人的好時機。
不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在京城官場引起了些許波瀾。
吏部侍郎周正廉,是朝中有名的清流派骨幹,為人剛正不阿。
因在一次議事中,與二皇子意見相左,觸怒了李弘景。
轉過天,就被尋了個由頭,參了一本“治家不嚴”,罰俸半年,閉門思過。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二皇子在殺雞儆猴,給那些不聽話的提個醒。
周正廉家境本就不寬裕,如此一來,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周府上下愁雲慘淡之際,翰林糧莊的管事卻親自登門。
不僅送上了百斤上等白米,還帶來了楊二爺的話。
說是感念周大人為官清廉,特許其家人憑著那張“罪減一等”的罰俸文書,就能在翰林糧莊以最低價采買米糧,不限量。
這“罪減一等”的憑證,本是針對流放罪囚家眷的一點體恤。
如今用在一位被罰俸的朝廷大員身上,雖有些不合常理,卻也無人敢多言。
畢竟,楊二爺“癡傻”,行事向來不按常理出牌。
此舉一出,京中清流派官員無不感念楊恒文雪中送炭之義,紛紛稱讚楊家仁厚。
周正廉更是親自登門楊府致謝,對楊恒文那“癡傻”背後的深意,已然明了七八分。
楊恒文此舉,既拉攏了人心,又巧妙地扇了二皇子一個不輕不重的耳光。
讓他明白,這京城之中,並非他一人可以隻手遮天。
二皇子府。
“豈有此理!”李弘景聽聞此事,將手中的茶盞重重往桌上一頓,茶水四濺。
“這個楊恒文!竟敢如此明目張膽地與本王作對!”他臉色鐵青,胸口起伏不定。
一個幕僚上前勸道:“殿下息怒。楊恒文此舉,看似胡鬧,實則是在向那些清流示好,也是在向殿下示威。此人,不可小覷。”
“哼!一個傻子,也敢在本王麵前玩弄心機?”李弘景怒氣難平,“他以為拉攏幾個窮酸禦史,就能動搖本王的根基嗎?”
那幕僚眼珠一轉,壓低聲音道:“殿下,如今陛下遲遲未立儲君,夜長夢多。依小的看,殿下或可……另辟蹊徑。”
李弘景眉梢一挑:“說下去。”
“朝中清流固然重要,但真正能一錘定音的,還是軍權。”幕僚聲音更低,幾乎隻有兩人能聽見。
“鎮守北疆的定北侯張啟年,手握十萬邊軍,與殿下素有私交。若能得他鼎力支持,上書陛下,陳情立儲之迫切,陛下想必也會慎重考量。屆時,大事可定!”
李弘景聽著,臉上的怒火漸漸被一股更大的野心所取代。
他沉吟片刻,嘴角勾起一抹陰冷的笑意。
“好!就依你所言!”
“立刻備下厚禮,派心腹之人,秘密出京,前往北疆,聯絡定北侯!”
一場圍繞儲位之爭的暗流,因為楊恒文的“不順從”,以及二皇子李弘景日益膨脹的野心,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京城的平靜之下,更大的風暴,正在悄然匯聚。(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