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暴風雪中的第二戰場

字數:2337   加入書籤

A+A-


    暴風雪中的第二戰場
    貢嘎雪山的另一道山梁後,梅裏部落的冬季草場突發山體滑坡。當顧承川接到求救信號時,衛星雲圖上的白色漩渦正瘋狂吞噬著海拔 3800 米的急救站。“5g 基站全毀,” 李小南的聲音帶著靜電雜音,“最近的中繼站在 200 公裏外!”
    手術室的氣氛瞬間凝固。顧承川盯著牆上的全球急救網絡示意圖,指尖在 “衛星全息投影” 的圖標上停頓 —— 這項尚未完全測試的技術,此刻成了唯一的希望。“啟動‘雲端鏡像’計劃,” 他扯下白大褂,“把我的手術數據同步到災區的全息設備!”
    海拔 3800 米的臨時手術帳篷裏,年輕醫生紮西的手在發抖。他麵前的傷員小腿幾乎被巨石碾斷,血管與神經像亂麻般糾纏在一起。帳篷外,暴風雪撞擊著帆布,全息投影儀突然亮起,顧承川的虛擬影像帶著 0.5 秒的延遲顯現:“止血鉗遞給我 —— 用三指捏法,就像捏碎青稞粒那樣!”
    紮西的喉結滾動:“顧主任,這是我第一次做斷肢......” 話音未落,全息影像的顧承川已經 “拿起” 虛擬器械,在傷員腿部上方劃出手術路徑:“先找動脈,它的顏色比靜脈更鮮紅,像你們曬的藏紅鹽。” 李小南在東京的技術中心同步調整投影參數,讓虛擬手術刀的光影與紮西手中的實物完全重合。
    當紮西的止血鉗準確夾住股動脈時,帳篷外傳來沉悶的雪崩聲。傷員突然抓住他的手腕,用微弱的聲音說:“醫生,我聽見...... 北京的聲音了。” 顧承川的虛擬影像頓了頓,全息投影的邊緣因信號波動泛起雪花:“那是我們的衛星在給你當翻譯,堅持住,我們一起把你的腿接回去。”
    斷肢再植進入最關鍵的神經吻合階段。紮西的額角滴下汗珠,在零下 15c的帳篷裏瞬間結冰。顧承川的聲音穿過衛星信號的延遲:“想象你在縫唐卡,每一針都要穿過金線與綢緞的縫隙,慢,但不能停。” 紮西突然想起爺爺教他繡唐卡的場景,手指奇跡般穩定下來,顯微鑷子夾起 0.1 毫米的神經束,與虛擬影像的操作完全同步。
    手術進行到第 8 小時,衛星信號突然中斷。紮西看著全息影像消失,手中的鑷子懸在半空。傷員的血氧飽和度開始下降,監護儀的警報聲與暴風雪的呼嘯交織成死亡的前奏。“顧主任!” 紮西對著黑屏大喊,“神經吻合還剩最後三針......”
    東京的技術中心,李小南正在瘋狂敲擊鍵盤:“太陽黑子爆發幹擾衛星!” 顧承川突然想起鎮沅洪災時,李建國用斷針完成手術的場景,抓起備用的衛星電話:“紮西!用你的直覺縫完剩下的針,就像我在鎮沅教你的那樣!”
    帳篷裏,紮西閉上眼睛。他想起顧承川在遠程手術培訓時的手勢,想起那些在 5g 信號裏傳來的、帶著溫度的操作細節。當他再次睜開眼時,手中的鑷子已經準確刺入神經斷端,仿佛顧承川的手穿過時空,穩穩地托住他的手腕。
    第 9 小時,衛星信號恢複的瞬間,全息影像重新亮起。顧承川看見紮西完成最後一針縫合,斷肢的毛細血管開始滲出鮮血 —— 那是生命回歸的跡象。傷員用藏語輕輕說了句 “突及其”謝謝),全息投影的顧承川眼眶微熱,用同樣的語言回答:“這是我們該做的。”
    醫療日誌的紙頁上,顧承川貼著全息投影的延遲測試報告,寫道:“今天我們在衛星信號的縫隙裏,用全息影像搭建了生命的橋梁。0.5 秒的延遲不是阻礙,而是讓醫者與患者都懂得:在技術之外,還有一種無需翻譯的信任,能穿越暴風雪與太陽黑子,直達人心。當紮西用唐卡刺繡的直覺完成手術,我終於明白:最好的急救指南,永遠寫在醫者與患者共同跳動的脈搏裏。”
    黎明時分,暴風雪終於減弱。紮西走出帳篷,看見傷員的斷肢被妥善固定,全息投影儀的藍光映著雪地上的腳印 —— 那是顧承川的虛擬腳印與他的真實腳印重疊的痕跡。遠處,運送重建 5g 基站的直升機正在逼近,而他的手中,還握著顧承川通過衛星電話指導他使用的、帶著體溫的手術器械。
    顧承川站在東京的技術中心,望著梅裏部落的救援畫麵,突然想起李建國的話:“醫學的戰場從來不在手術室的大小,而在是否願意為生命多走一裏路。” 此刻,全息投影儀的藍光仍在閃爍,像極了鎮沅橋洞手術室的煤油燈,在每一個需要的角落,照亮生命的縫口。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