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艱難的說服之路

字數:2091   加入書籤

A+A-


    艱難的說服之路
    淩晨四點的會議室裏,顧承川的白大褂上還沾著急診室的血跡 —— 那是今早搶救心梗患者時留下的。他強撐著疲憊,將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推給財務總監:"《柳葉刀》最新數據,壓力使術後並發症風險增加 37,而冥想室能降低 62 的焦慮值。" 投影儀上,對照組的曲線圖如利劍般劈開沉默。
    "這是醫院,不是心理谘詢中心!" 基建科科長拍著桌子站起來,保溫杯裏的枸杞灑了一桌,"就算數據屬實,你讓我去哪偷這 1200 平米?" 顧承川沒說話,隻是調出 3d 建築模型,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動:"看這裏," 他指著地下二層的通風井,"改造成智能垂直花園,既能淨化空氣,又能節省地麵空間。" 李小南適時遞上檢測報告:"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承重符合國家標準。"
    財務總監推了推眼鏡,目光落在預算表的 "智能灌溉係統" 一欄:"光這套設備就需要兩百萬!" 顧承川從口袋裏摸出張皺巴巴的紙,那是阿依古麗從邊疆發來的牧民眾籌方案:"基層醫療站願意捐贈舊太陽能板,我們負責技術改造。" 他的聲音裏帶著血絲,"這不是浪費,是用兩百萬換 tives."
    連續七場論證會,顧承川的筆記本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他帶著團隊測算每一寸空間的利用率,甚至親自鑽進通風管道測量尺寸。當他帶著滿身灰塵出現在設計院時,總工程師愣住了 —— 這位院士的白大褂下擺磨出了毛邊,皮鞋縫裏還卡著混凝土碎屑。
    "試試這個方案。" 顧承川攤開手繪圖紙,"把冥想室設計成扇形,每片 " 扇葉 " 都是可移動隔牆。" 他用鉛筆敲擊著圖紙上的智能玻璃標識,"平時是開放空間,需要時能快速隔離成五個獨立診室。" 李小南同步展示 ai 模擬視頻,原本需要 1200 平米的空間,通過折疊結構壓縮到 800 平米。
    最關鍵的院務會前夜,顧承川收到了藏族阿媽卓瑪的視頻信。老人站在草原上,身後是新建的流動藥站:"我的兒子說,在能看見雪山的診室裏打針,疼痛少了一半。" 她舉起布滿皺紋的手,掌心躺著顆鵝卵石,"這是從冥想室遺址撿的,帶給顧大夫。" 顧承川握著石頭,感受到上麵殘留的體溫,突然想起李建國說過的話:"患者的信任,是最硬的地基。"
    會議現場,顧承川沒有再用數據轟炸。他播放了段特殊的視頻:張大媽在臨時搭建的 "陽光角" 裏曬太陽,小趙對著虛擬星空冥想,朵朵的母親在綠植牆前插花。"這些畫麵," 他的聲音輕得像羽毛,"比任何 kpi 都重要。" 當鏡頭掃過基建科科長濕潤的眼眶時,李小南知道,轉機來了。
    "或許...... 可以試試模塊化設計。" 總工程師突然開口,"把花園和診療區的牆體做成承重柱,節省 30 的結構空間。" 財務總監翻動著計算器:"如果采用政府專項基金和企業捐贈,資金缺口能覆蓋。" 顧承川望向窗外,早春的第一朵玉蘭花正在枝頭綻放,他突然明白,所謂說服,從來不是戰勝對方,而是讓彼此看見同一片天空。
    散會後,基建科科長拍了拍顧承川的肩膀:"當年我父親在 icu 住了 28 天,要是有這樣的地方......" 他沒說完,轉身走向圖紙,背影帶著釋然。顧承川摸出卓瑪送的鵝卵石,在掌心輕輕摩挲,上麵天然的紋路竟像極了心電圖的波形。
    深夜的辦公室,李小南看見導師趴在圖紙上打盹,白大褂下露出半截藏藍毛衣 —— 那是李建國的遺物。他輕輕蓋上毯子,目光落在圖紙空白處的一行小字:"醫學的溫度,藏在鋼筋水泥的縫隙裏。" 窗外,施工隊的燈光已經亮起,在夜空中勾勒出冥想室的雛形,像艘即將啟航的船,載著無數人的希望,駛向更溫暖的港灣。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