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技術的傳承
字數:2178 加入書籤
技術的傳承
深秋的北京,寒風拍打著心髒醫學中心的玻璃幕牆。顧承川的白大褂下擺掃過手術觀摩室的金屬扶手,留下一道淡淡的汗漬。二十三名來自全國的年輕醫生早已擠滿過道,有人攥著磨破邊的筆記本,有人舉著高清攝像機,目光緊緊追隨他手中的解剖模型。
“看這裏。” 顧承川的鑷子精準夾住人工心髒的磁懸浮軸承,金屬碰撞聲在寂靜的空間裏格外清晰,“納米級的軸心偏差,決定著患者十年後的生存質量。” 他轉頭望向後排那個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人 —— 來自青海的藏族醫生才仁,對方的睫毛上還沾著飛機舷窗的霜花。三個月前,這個小夥子在郵件裏寫道:“我們高原上的牧民,太需要這樣的技術了。”
手術台上,李小南正在進行第二例人工心髒植入。顧承川站在他身後,白大褂口袋裏的體溫槍顯示著 36.8c。“注意血管吻合角度。” 他的聲音像根繃緊的弦,“就像給新生兒係繈褓,既要牢固,又不能勒疼。” 台下的年輕醫生們齊刷刷低頭記錄,有人的筆尖劃破了紙頁,卻渾然不覺。
最忙碌的當屬實驗室。阿依古麗帶著邊疆來的進修醫生調試新型監測設備,她的馬靴踩過滿地的零件圖紙,嘴裏還在用維吾爾語叮囑:“這個傳感器,要像駱駝感知沙漠的風向一樣靈敏。” 小王的工作台前圍滿了工程師,他舉著變形的葉輪模型,臉上的燒傷疤痕隨著講解微微發紅:“這是第 18 次失敗的樣品,記住,每道裂痕都是老師。”
顧承川的辦公室成了 24 小時開放的課堂。深夜兩點,他還在給雲南山區的村醫講解遠程診斷係統。視頻裏,老村醫舉著自製的聽診器,背景是漏風的衛生室。“顧大夫,俺們村的虎娃考上醫科大學了,說也要學造‘鐵心髒’!” 老人的聲音混著犬吠,讓顧承川的眼眶突然發熱。他摸出李建國的老懷表,金屬表殼在台燈下泛著溫潤的光。
在他的推動下,“承新” 醫療設備研發聯盟正式成立。簽約儀式上,顧承川推開精心準備的發言稿,舉起個鏽跡斑斑的鐵皮盒:“這裏麵裝著 327 個失敗的原型機,” 他的手指撫過凹凸不平的金屬表麵,“但正是這些‘廢品’,教會我們什麽是真正的醫學傳承。” 台下,來自西北的工程師悄悄抹了把臉,他的行李箱裏,還裝著母親寄來的青稞餅。
周末的技能培訓課上,顧承川親自示範縫合技術。他故意放慢動作,讓每個年輕醫生都能看清針尖穿過組織的角度。“記住,手術刀下不是機械,是會呼吸的生命。” 他突然想起七年前在青岩村,李建國也是這樣握著他的手,教他給虎娃處理傷口。那時的煤油燈,和現在的無影燈,在記憶裏漸漸重疊。
越來越多的團隊加入研發行列。東北的工程師帶來極寒環境下的設備改良方案,江南的生物學家展示新型仿生材料,甚至青岩村的村民們也寄來了手工編織的過濾棉 —— 他們說,這是用最幹淨的棉花紡的,能給 “鐵心髒” 當 “軟枕頭”。顧承川把這些禮物都擺在實驗室的榮譽牆下,和那些國際大獎獎杯並排。
當第一支由年輕醫生組成的巡診隊出發時,顧承川站在醫院門口送行。才仁的白大褂口袋裏揣著顧承川送的便攜式檢測儀,背麵寫著 “仁心” 二字。“遇到難題隨時打電話。” 顧承川拍了拍小夥子的肩膀,轉身看見李小南正在教新來的實習生調試設備,阿依古麗幫著整理藥品,小王在給孩子們講解機械原理 —— 這些場景,像極了七年前那個漏風的青岩村衛生室。
深夜的辦公室,顧承川還在批改年輕團隊的研發報告。台燈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覆蓋在李建國的遺照上。李小南送來熱可可時,看見圖紙邊緣密密麻麻的批注:“軸承潤滑需考慮個體差異”“監測係統要增加方言提示”。最角落畫著簡筆畫 —— 青岩村的老周正在教孩子們種向日葵,陽光穿透葉子,灑在每個仰起的笑臉上。
窗外,北京的燈火璀璨如星河。顧承川站在窗前,看著年輕醫生們的身影在夜色中穿梭。他們的白大褂口袋裏,裝著聽診器、筆記本,還有對醫學最熾熱的初心。他突然想起李建國臨終前的話:“醫學的傳承,不是複製前人的腳印,而是點燃後來者的火把。” 此刻,無數簇新的火苗正在升起,照亮國產醫療設備研發的漫漫征途。
喜歡醫河長路請大家收藏:()醫河長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