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此時氣候宜人不寒不暑

字數:8039   加入書籤

A+A-


    唐代“茶聖”陸羽,為探究茶之種植、采摘、焙製與品鑒,曾在陽羨南山,即今日宜興,深入考察,並著《茶經》。
    其《茶經·一之源》記載:陰崖陰林,紫者最佳,綠者次之;筍者上選,芽者次之。
    陸羽品嚐僧人所獻陽羨茶後,稱讚其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皇室享用。
    自此,陽羨茶名揚四海,被列為貢茶,有“陽羨貢茶”之美譽。
    楊乾知忽然後退一步,仔細打量葉軒,仿佛重新認識一般。
    終緩緩吐出幾個字:
    “葉兄夫人真是豪氣。”
    他深知葉軒之妻沈蓉乃江南首富沈萬三之女,但今日方覺首富之豪。
    這宜興陽羨茶,價格不菲,以他微薄俸祿,難以負擔。
    葉軒聞言,白眼一翻。
    這不是明擺著嗎?
    他媳婦兒是江南首富之女,能不豪嗎?
    楊乾知厚著臉皮,邊品茶邊與葉軒閑聊。
    “日前聽聞朝堂紛爭再起,大臣們對相國舉措不滿,爭吵不休,若非皇上製止,恐怕要吵上一整天。”
    相國即指胡惟庸,此時朝堂唯他一位丞相。
    “我說,這般爭鬥有何意義?”
    “還不如葉兄你自在。”
    “家有  。”
    “又有家財萬貫的老丈人撐腰。”
    “生活真是美滋滋啊。”
    “當時我怎就沒娶個有錢的呢?也能像葉兄這般自在。”
    楊乾知如此陳述。
    然而,他也隻是隨口一提罷了。
    明朝重視農業,輕視商業。
    士農工商的階層劃分中,商人地位最低。
    即便朱元璋曾一度因葉軒的緣故,對商人態度有所緩和,並支持商業活動,但當下明朝對商人的貶低態度依舊顯著。
    迎娶商人之女,將遭人唾罵,為世人所不齒。
    楊乾知自然不敢效仿葉軒迎娶商人之女。
    葉軒毫不客氣地瞥了楊乾知一眼,反駁道:“你若真想娶,誰又能攔得住你?”
    楊乾知一時語塞,連連擺手。
    “我家那位可不是好惹的。”
    “倘若我真帶回個商人之女,她絕不會放過我。”
    “鄉試即將來臨。”
    “葉兄可有備考?”
    楊乾知生硬地轉移了話題。
    葉軒喝茶的動作一頓。
    天氣漸熱,鄉試臨近,確實該著手準備考題了。
    葉軒道:“倒是被楊兄提醒了。”
    楊乾知未在葉軒處多留,蹭了頓茶後,便回去苦讀了。
    鄉試非同小可,是秀才們晉升為舉人的關鍵一役。
    成為秀才,僅是初具功名;而一旦成為舉人,便近乎預備官員,地位顯赫。
    因此,盡管明知在葉軒的高難度考題下,舉人之路艱難,大明學子們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大明各地,秀才們已開始行動起來。
    茶樓酒肆間,新晉秀才與多年不第的老秀才們紛紛聚集。
    “聽說今年的主考官是葉軒,他的考題極難。”
    “想通過此次鄉試,恐怕不易。”
    “那些新晉秀才,想必深有體會。”
    “葉軒的考題豈止是難,簡直是難上加難。”
    一位自縣試起便接觸葉軒考題的秀才感歎道。
    “我沉浸詩書數十載。”
    “此番必能高中!”
    一位曾落榜的秀才言道。
    “這半載光陰,  夜鑽研葉軒出題之道,料想此次鄉試應能過關。”
    一位自縣試便熟識葉軒題目的秀才,話語漸顯遲疑。
    眾多新晉秀才滿懷信心,然為數不多。
    與此同時,葉軒正琢磨鄉試題。
    禮部之中,葉軒著緋紅孔雀紋官服,端坐案桌後,桌上散落數份公文。
    他迅速批閱完畢,轉而沉思鄉試題。
    “究竟該出何題?”
    葉軒琢磨著。
    題目不宜過難,亦不可過易。
    過易則缺乏挑戰,恐令考生失望。
    過難則恐淘汰眾人,致使會試、殿試無人。
    如此,朱元璋交托的選拔人才重任何以完成?
    一旦被責,或許會被扣俸祿,或遭降職,或有其他懲處。
    扣俸祿無妨,那微薄俸祿本就不足日常開銷。
    降職亦無所謂,職位本不高,又能降至何處?
    至於其他懲罰,葉軒自信對朱元璋尚有價值,性命無憂。
    最壞打算,攜沈蓉及嶽父一家,遁至羅網所控小國,做個逍遙土皇帝。
    葉軒思緒紛飛,腦海中雜念叢生。
    葉軒回溯前世,回憶這一屆科舉三年間的所有考題,逐一記錄於白紙之上,隨後開始仔細篩選。
    “這道不行,太過簡單,毫無挑戰性。”
    “鄉試考題怎會如此淺顯?”
    “這怎可取?考生見了如此簡單的題目,怎會滿意?”
    “得難一些才行。”
    他逐一審視,時而搖頭,時而點頭,卻又迅速否定:
    “這個尚可,但也不行,太過平庸,不符我的出題風格。”
    “這道挺好,隻是亦不適用,不合時代氣息。”
    葉軒挑挑選選,猶如市集上挑菜的主婦,對每一道題目都苛求完美。
    半晌過去,葉軒得出結論:鄉試題目著實難選。
    為何他會如此苦惱?皆因朱元璋將科舉三年主考官的重任托付於他。
    驀地,葉軒憶起一事:古代科舉,為防舞弊,每輪主考官皆不相同。換言之,他本不必負責所有考題。然而,朱元璋並無換人之意,顯然是讓葉軒從縣試至殿試,全盤主持。
    葉軒心中暗歎:失策!早知如此,應向朱元璋提些意見才是,絕不能讓他覺得自己出題輕鬆。
    朱元璋此舉,著實過分,將如此重擔壓於一身,美其名曰能者多勞,實則將他當作免費勞力,資本家行徑暴露無遺。
    葉軒甚至想,某日朱元璋若真遭人非議,他也不會驚訝。
    “唉,穿越到明朝,竟還是難逃社畜命運,可悲可歎。”
    “在朱元璋手下做事,實屬無奈。”
    葉軒心中暗歎。
    “朱元璋的吝嗇可是出了名的。”
    但科舉考試並不頻繁,且考後閑暇時光長,葉軒隻需負責出題,其餘事務皆由楊乾知等人打理。因此,作為科舉主考官,他並不覺辛勞。
    畢竟,楊乾知等人比他更為忙碌。
    有了這樣的對比,葉軒的心情舒暢了許多。
    “就選這道題了。”
    心情愉悅之下,葉軒迅速從記憶中挑選出合適的考題,滿意地點點頭。
    考題雖難,但科舉,尤其是鄉試,理應有所挑戰。若無難度,豈不失了鄉試的意義?再者,學子們應已習慣他的出題風格。
    “葉大人,這裏有份公文需轉交於您……”
    禮部官員於乾,同時也是科舉考官之一,手持薄公文步入。
    葉軒微笑:“來得正好。”
    於乾一臉疑惑。
    “公文給我,我正有事要吩咐。”
    “去召集所有科舉考官,我有重要事項宣布。”
    於乾迅速行動,不多時,眾人便齊聚葉軒麵前。
    “大人,可是關於科舉之事?”
    有人問道。
    “秋闈將至,這是此次鄉試的考題。”
    葉軒直接展示了考題。
    楊乾知等人接過考題,細看之下,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葉大人,這考題……”
    “考題有何不妥?”
    葉軒平靜地望向眾人。
    楊乾知等人一時無語。
    你自己出題,卻自己不解?
    此題如此之難,
    你究竟如何構思得出?
    簡直是瘋狂至極!
    如今僅是鄉試,
    非殿試之比!
    你出此難題,意在淘汰所有考生?
    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自縣試至鄉試,考官們屢屢目睹葉軒設難題刁難考生,不禁疑慮重重,葉軒與這群考生莫非真有深仇?
    並無深仇。
    但那難題又是為何?
    若非深仇,他們怎能信服?
    他們預感,葉軒欲將考生逼至絕境。
    然而轉念一想,
    亦有其益處。
    能解答此等奇難之題的考生,絕非泛泛之輩。
    常人豈能解答?
    經葉軒難題篩選,最終上榜者,必為人中翹楚。
    “究竟何人,能解答葉軒所有考題,直至殿試?”
    “此人,已非人所能及?”
    “是否會選出與葉軒同樣智謀超群的奇才?”
    “極有可能。”
    “嘶——那可真是駭人。”
    “那人是否會再提出如考成法般折磨人的規矩?”
    “那我們還如何生存?”
    楊乾知等人目光交匯,恐懼愈發加深。
    第332章
    眾考生:這考題,非我們不能,實乃我們確實不能!
    鄉試臨近,
    考生絡繹不絕匯聚省城,
    南北直隸考生分赴兩京。
    鄉試題目迅速送達省城與兩京主考官手中。
    鄉試前兩日,
    主考官、同考官及相關人員步入考場,實施“鎖院”。
    “秋闈即將拉開帷幕。”
    “貢院內閑雜人等,一律清退。”
    “需提前規劃並公布考生的號房分配。”主考官向在場眾人宣布。
    明初,南北兩京鄉試主考官定為翰林官,各省則教官與耆儒並用。
    “遵命。”同考官及相關人員齊聲回應,隨即著手考場布置,妥善安排考生號房,並將貢院內無關人員悉數清退。
    各省與兩京的主考官、同考官及工作人員一番忙碌後,鄉試之期轉瞬即至。
    八月初九,考生匯聚貢院門外。此時氣候宜人,不寒不暑。
    “葉軒此次會出什麽難題呢?”
    “定是艱澀古怪之題,毋庸置疑。”
    “我們已苦讀半年有餘。”
    “此次秋闈,定能順利過關。”
    考生們在貢院外聚首熱議,靜候入場。他們不時望向門外那些身著紅銀甲胄、手持兵刃的士兵,他們層層守護貢院,嚴禁閑人靠近。
    貢院門口,數位小將及身著官服的文官嚴陣以待。
    “瞧!”
    “解縉來了!”
    “大才子解縉!”
    突然間,原本安靜的貢院門口沸騰起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不遠處樹蔭下的解縉身上。他自信滿滿,氣質清冷孤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