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我該高興才是
字數:7593 加入書籤
“聽說解縉已奪院試案首。”
“不知他能否成為此次秋闈的解元。”
“解縉才華橫溢,解元之位非他莫屬。”
解元,即秋闈榜首。
考生們議論紛紛,對葉軒那些難度極高的考題記憶猶新。而解縉竟能在府試與院試中連連奪魁,令人驚歎不已。
“快看!”
“孫浩來了!”
“那位傳說中的黑馬,寒門驕子,曾在縣試中勝過解縉。”
此次秋闈,究竟誰能摘得解元桂冠,尚難預料。
“此次秋闈,定有看頭。”
“即便不及那些大才子,我也必當全力以赴。”
......
“我們籌備良久。”
“對葉軒的考題也多有鑽研。”
“此次秋闈,我們定能通過!”
......
陳景聞言,不禁嗤笑。
“葉軒的考題,我都未參透,就憑你們?”
“若你們真能參透,我陳景願拜你們為師。”
他的嗤笑引得眾考生紛紛側目。
“此人何人?”
“如此狂妄。”
“他自稱陳景。”
“陳景?何人?”
考生們一臉茫然。
見他們不識自己,陳景額上青筋暴起。
他好歹在院試中名列第三,僅次於解縉與孫浩。
可這群人知解縉,識孫浩,卻不知他陳景。
這讓他心中怒火中燒。
陳景麵色鐵青,考生們被他的氣勢嚇得紛紛退避。
鄉試在即,他們可不想惹事。
陳景強壓下怒火,冷冷環視眾人:“我是陳景,此次秋闈,榜首必屬我!”
言罷,他轉身步入貢院。
其他考生麵麵相覷,對這位曾經的院試第三毫無印象。
解縉望著貢院大門,心中澎湃。
秋闈終至。
此次,我定要奪得解元!
不知葉軒此次會出何難題。
但無論何種難題,我必能解答!
解縉信心十足。
孫浩身著略顯泛白的淡藍長袍,背著小包袱,雙手緊握帶子,臉頰緋紅。
“秋闈!”
“過了此關,我便為舉人!”
“我誓要奮力闖過這一關!”
孫浩的心聲,也是眾多考生的共鳴。他們認為,一旦跨越這道門檻,便能成為舉人,一切辛勞便都值得。
即便未來的會試可能失利,也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此次必須成功。
“無論葉軒的考題何其刁鑽,我都將全力以赴,力求榜上有名!”
“畢竟,這是三年一度的盛會。”
“一旦錯過,便是三年的漫長等待。”
“因此,我必須竭盡全力,爭取通過秋闈!”
考生們在心底為自己打氣,深知此次考試非同小可,這是通往更高階層的唯一途徑,是他們擺脫平民身份的關鍵一步。
“相信自我,我必定能行!”
“考題又能奈我何?”
“再難,也總有解答之法。”
“對於葉軒的考題,我早已習以為常。”
“任憑他如何設難,我亦無懼。”
“此次秋闈,我誓要通過!”
考生們在心中默默為自己加油,漸漸地,這份信念甚至讓他們開始說服自己,認為自己已經能夠克服葉軒這個“難關”,能夠應對他出的任何考題。
即便心中存有一絲迷茫,也告訴自己可以蒙混過關。
隨後,貢院大門開啟,考生們有序排隊,經過嚴格檢查,由小童引領至各自考場,步入久違而略顯陳舊的號房。盡管考場已提前打掃,但仍透露出歲月的痕跡。
考生們各自落座,接過考題。滿懷信心的他們打開考卷,瞬間,目光凝固,嘴巴微張。
這考題……
考生們凝視著考題,頭疼欲裂。
尼瑪,這樣的題目,叫人如何堅持?
實話實說,初見題目的瞬間,他們幾乎都想放棄。
非是他們無能,實在是這題目太過離譜!
第333章
考生們心聲:葉軒,請別再出如此“正常”的題目,我們真的怕了!
貢院四周,士兵身披鎧甲,手持長戟,神色嚴峻,鐵血氣息撲麵而來,冰冷的目光審視著過往人群。
貢院內,鄉試正如火如荼進行。身著官服的考官們在走廊間來回巡邏,腳步聲細微而規律。
此時,號房內的考生們呆若木雞,目光聚焦於手中的考卷。
第一題:二。
考生們瞪大雙眼,橫豎打量,卻看不出絲毫端倪。
就這?沒了?!!!
考生們感到窒息,這“二”究竟意欲何為?出題考官究竟想表達什麽?他們該如何作答?
出題考官,請現身一見,我們保證不會……算了,假話!
考生們內心的防線瞬間崩塌。
這是什麽鬼題目啊啊啊啊!!
他們在心底哀嚎,靈魂仿佛要扭曲成一幅《呐喊》。
楊春並非新晉秀才,他已有過一次鄉試落榜的經曆。此次是他第二次參加鄉試,為此他已苦讀三年,誌在必得。
然而,他聽聞此次科舉的主考官葉軒出題極難,且從350縣試至鄉試,一直是葉軒出題,未曾更換。
這讓楊春心生好奇,為何此次科舉如此特別?
以往科舉考試,從縣試至鄉試,皆由地方官員命題,而此次卻破例由京城主考官葉軒統一出題,且全程未換他人。
似乎這一屆的科舉,所有題目都將出自葉軒之手。
他持謹慎之心,回顧了葉軒以往所出考題,並與本屆考生共同研習天文、地理、算術、斷案律法及民間百藝。
這些學科於他而言,皆屬陌生領域。
初接觸時,以為易如反掌,卻不料入門之路艱難險阻。
這些學問愈學愈深,欲在短時間內掌握精通,憑他平庸之資,實屬妄想。
事實亦如此,天文、地理、算術、斷案律法及民間百藝,他費盡心力,也不過勉強入門。
“願此次鄉試題目不要太難。”
楊春閉目祈禱,隨後緩緩睜眼,瞥向考題。
第一題:二。
楊春盯著這個“二”,一臉茫然。
這是何意?
他記得葉軒曾出過類似題目,乃是一個“0”,尚且能通過外形猜測其意。
而今僅一個“二”,從何解起?
他反複審視,仍不得其解。
“葉軒出題,果然非同凡響。”
“太難了。”
楊春苦思冥想,終無所得,隻得跳過。
第二題: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楊春讀罷,一臉困惑。
他反複研讀,試圖辨識其中人物。
諸葛亮?王安石?
申?商?
皆是何人?
楊春皺眉沉思,直覺此乃史論題。
與第一題相比,此題略顯正常,然難度亦不低。
楊春在第二題上徘徊,苦思冥想。
眾考生大多與楊春相似,皆在第二題上駐足不前。
第一題對他們而言,如同天書。
而第二題,雖能理解,但需細細品味。
就連解縉、孫浩、陳景這些佼佼者,也對第二題感到困惑。
但他們對葉軒的題目已有所習慣,故而並未表現出太大驚異,隻是繼續審題。
他們決定先通覽全卷,將能答之題盡數解答。
於是,解縉等人毫不猶豫地轉向第二題: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
“申商……”解縉陷入沉思,腦海中浮現出申不害、商鞅等法家人物。
他隱約有所感悟,但若深入剖析,恐耗時良久,於是繼續瀏覽。
接著是第三題:賦得“雲補蒼山缺處齊”,得“山”字,五言八韻。
解縉見狀,眉頭緊鎖。
此事頗為蹊蹺。
這真的是欽命試題嗎?
為何如此中規中矩?
難道暗藏玄機?
以葉軒出題之獨特,怎會如此簡單?
解縉心生疑惑,不禁自我懷疑。
他揉了揉眼,再次審視題目,第三題依舊未變。
解縉對這題頗感不適,葉軒以往出題風格迥異,如今卻一本正經,讓他一時難以適應。
“呼。”
“葉軒出題正常,對考生而言,實為幸事,我該高興才是。”
解縉長舒一口氣,專注審題,於腦海中思索。
試帖詩,源自唐代,亦稱賦得體、試律詩,乃科舉考試時所作之排律。
然至宋代王安石變法,試帖詩被廢。
試帖詩慣用五言正格,即每句五字,仄起式。兩句為一聯,末字押韻,兩韻為一排,故兩聯四句為一排。唐宋時,三排六韻十二句為一首詩,而今則需五言八韻,即五字一句,八韻十六句。題目格式常為“賦得某句,得限,用)某字”。
解縉腦海中湧現試帖詩諸般規矩:格律上與律詩同,需講究粘聯、對仗、韻律;風格上亦有要求,詩有賦比興,試帖詩則多詮題、足題、結題等。此試帖詩題,看似易,實則難。
解縉略過第三題,轉至第四題,乃策論題:“安國全軍之道”,語出《孫子》火攻篇,意指國君將帥不可因怒興師,須以國家利益為出兵之準繩。此題頗為正經。
眾考生亦在審題,除第一題外,餘皆正常,皆感詫異,葉軒此番出題怎會如此?其變化之大,令人心生畏懼。
第334章,考生們議論紛紛:秀才怎會出此難題?莫非要我等下跪求降難度?葉軒此次鄉試考題,確非常態。
首題“二”便顯奇異。
未來,“二”竟含貶義,用於辱罵。
幸好考生們對此渾然不知,否則定會誤以為葉軒借題羞辱。
新晉秀才望著考題,麵露苦色,心中煎熬。
葉軒以往出題已屬離奇,而此次更是離奇兼難,令他們倍感棘手。
往屆屢試不中的秀才,初遇葉軒考題,本以為再難亦有限度,卻發現自己大錯特錯。
此番考題,堪稱無情之難,令人望而生畏。
太難了,究竟如何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