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一場好戲
字數:4512 加入書籤
說完,孫大勝就小心翼翼的,先悄摸瞅了一眼天子的臉色,又悄摸看了一眼自己大哥的表情。
尤其是後者,他甚至都做好了大哥發飆後的應對,大不了跑路就是。
“兩難自解,好一個兩難自解!”崇禎皇帝陡然抬高了音調。
孫大勝還以為崇禎皇帝生氣了,一時有些惶恐。
他可是原原本本的按照劇本排練的呀!
劉家衛那小子可是教了他一個時辰。
難不成自己是沒有表達到位?
不能啊!
先誇這邊,再誇那邊,然後各打一巴掌,再給個棗子吃,沒錯啊?
正納悶間,就聽到崇禎皇帝繼續道:
“諸位卿家以為如何啊?”
這話說的很是溫和,崇禎皇帝臉上甚至帶著笑意,孫大勝這才放下了一半心。
滿朝的文武哪個不是人精,聞聽此言自然是猜到天子的意思,立馬都表示附議。
於是皮球再度被丟到張世康麵前,隻不過這皮球已然泄了氣。
“孫大勝,你個狗日的,到底是誰教你的?
還兩難自解,你以為你是高翰文嗎?”張世康毫不客氣的挖苦道。
張世康可不信那些話是孫大勝能說出來的,這家夥狗嘴裏從來不吐象牙。
本以為孫大勝會咧嘴傻笑蒙混過關,沒曾想這貨完全不隱瞞,當即就道:
“高翰文是哪個?我不道呀!
不過嘿嘿,這法子確實不是我想的,都是劉家衛支的招。
殿下要是要報仇,可別找咱。”
劉家衛一個七品翰林院編修,連入朝的資格都沒有,但他的老爹誠意伯卻哆嗦了一下。
這破事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想到歪七八扭的自己也能牽扯進去。
“我就知道。。”張世康自言自語的嘀咕了一句。
崇禎皇帝平靜的再度看向張世康道:
“無忌,朕知你不喜差事,這些年,朕將那麽多差事交給你,確實是苦了你了。
但是你也要體諒體諒朕,朝廷離不了你,一萬萬百姓也需要你。
你為勳戚之子,國朝與勳戚,同休近三百年,福禍與共,你不可一走了之,於情不合,於理不合,於法也不合。
但家衛和靖虜侯說的也沒錯,朕也該給你放個長假,勞逸結合,這是朕的疏忽。
你……莫要再鬧了。”
崇禎皇帝的語氣非常溫和,頗有一種苦心在裏頭,他實在不想失去這麽個好用的臣子。
崇禎皇帝說完,英國公張之極也來勸,緊接著是定國公、懷國公、泰寧侯……
張世康最終也隻能慨然長歎,他的第一次辭官計劃徹底胎死腹中。
不過也不能說完全失敗,至少爭取到了一個長假,念及此,他再度打好精神,決定說什麽也要努力爭取。
於是朝堂上再度開始博弈,一方漫天要價,一方就地還錢。
崇禎皇帝說給三個月假,張世康說扯什麽犢子,三個月叫什麽長假,至少要三年。
崇禎皇帝不允,於是雙方展開激烈拉鋸戰,掰扯了足有一刻鍾。
最終敲定,兵馬大元帥帶薪留職,軍務暫交兩位副帥和天子共理。
張世康放假一年,前提是先解決海患。
塵埃落定之後,絕大部分人都鬆了一口氣。
勳戚們很高興,次子團的人很高興,崇禎皇帝很高興,甚至內閣的幾個閣臣都挺滿意。
可唯獨張世康高興不起來,他突然覺著很累,打官山之戰都沒這麽累。
現在想想,他從一開始就掉進了圈套,而這個圈套由天子、近衛軍二把手、錦衣衛二把手、次子團、內閣共同編製。
想明白了這一點,他突然又有些釋然了。
個人的智謀,怎麽也敵不過整個群體呀,這些人甚至都沒有仔細商議,全靠察言觀色就完成了對他的集火。
張世康懊惱的站在一旁,王承恩很貼心的從地上拿起元帥印和尚方劍,要遞給張世康。
張世康隻接過了尚方劍,隻因這玩意兒方便砍人。
“既然是陛下負責處置軍務,這印自然是要留給陛下用才是。”
不論如何,元帥印是交出去了,張世康心道。
但即使這麽一個小心思,隨即也被崇禎皇帝一句話焊死:
“哦,還是無忌你收著吧,朕有玉溪。”
言下之意,玉璽比那元帥印更好使。
張世康竟無言以對。
朝會開到這個檔口也差不多要結束了,見沒人議事,群臣都在等著天子下達退朝的指令,然而這時,崇禎皇帝卻又開口道:
“太子年十四了,按皇明祖訓規製,已經到了可以納妃的年歲。
但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仍舊疲敝,太子妃的遴選,朕不想再勞民傷財了。
朕意,在勳戚之子嗣中,為太子選一位太子妃出來。
諸卿家以為如何?”
這話一說完,大殿內一群渾身長滿心眼的家夥,都開始開動腦筋。
皇明祖訓確實規定,王室子嗣年十四到十七,為婚配嫁娶區間。
太子畢竟剛剛十四歲,本沒有這麽急,但陛下既然提出,肯定是有其用意。
陛下又說不從民間選,從勳戚中選,首先這是不符合祖訓的,高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專權,規定太子妃、皇後隻在平民中遴選。
陛下的理由是,不忍勞民傷財,這是假話,國庫現在不缺銀子,隻要朝廷舍得花銀子,何來的勞民傷財。
但陛下既然說了,自然有其道理,祖製這東西陛下倘若真的都遵守,那大明也不會有現在的局麵了。
再者,陛下肯定知道從勳戚中選太子妃,可能會導致這家勳戚權勢膨脹。
但陛下仍舊這麽說,那麽原因大抵上隻有兩個。
其一,陛下仗著手握兵權,有兵馬元帥、武英郡王張世康盯著,所以不怕。
其二,陛下有其特定的目的,比如陛下看上了某家的閨女,或者太子娶了某個勳戚的閨女,能有利於朝廷。
當然,前者過於離譜,不作考慮。
那就隻剩下一個答案,陛下想通過太子迎娶一個勳戚的閨女,來使江山更穩固。
這就簡單多了,首先是考慮哪些勳戚家裏有適齡的閨女,其次是符不符合要求。
自打江南的開國勳戚被一網打盡之後,大明的世襲勳戚,隻剩北京城內的幾十家。
家裏有閨女,且年齡適合的,就更少了。
再考慮政治因素,答案已經昭然若揭了。
海中期第一個琢磨過味兒來,扭頭看了一眼英國公張之極。
而後是李邦華、範景文……
誠意伯劉孔昭也琢磨過味兒來,並悄摸扯了扯定國公徐允楨的袖子,遞眼神給對方,又衝張之極努了努嘴。
一場好戲又要上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