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政治嗅覺
字數:1838 加入書籤
很快,大明的使者到了日本。
這讓德川家康和豐臣秀賴雙方很警惕!
其實雙方都派出過使者,提出購買大明的武器裝備的想法,隻不過多次被拒絕罷了!
大明使者說如今大明已經把北方的蒙古人打跑了,女真人也主動遠遁北方。如今國力鼎盛,想和日本國談談讓日本納入大明的朝供體係,言外之意就是打算把日本納入大明的藩國,享受朝鮮同樣的待遇!
消息一出,整個日本嘩然。
知道曆史的人都清楚,在大明構建的東亞朝貢體係中,日本與明朝的關係呈現出複雜而微妙的張力。
不同於朝鮮、越南等國主動接受明朝冊封,以"事大主義"確立明確的宗藩從屬關係,日本始終遊離於傳統華夷秩序的邊緣。
兩國交往雖以勘合貿易為紐帶維持著有限的經濟往來,卻也因倭寇擾邊、壬辰戰爭等衝突長期處於緊張對立狀態。
這種特殊格局的形成,根源在於日本根深蒂固的獨立國家意識與擴張野心。自古代起,日本便發展出以"神國思想"為核心的文化認同,視自身為獨立文明體係,對中原王朝的宗藩從屬關係始終持保留態度。室町幕府時期雖短暫開展勘合貿易,但足利義滿接受明朝冊封的舉動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繼任者迅速中斷官方往來,彰顯出日本精英階層對"稱臣納貢"的抵觸。到了豐臣秀吉時代,更是公然挑戰華夷秩序,企圖通過武力征服朝鮮、染指明朝,徹底暴露其政治野心。
相較之下,朝鮮、越南等儒家文化圈國家,在曆史傳統與現實利益的雙重驅動下,主動融入明朝構建的朝貢體係。朝鮮以"小中華"自居,嚴格履行藩屬國義務;越南雖偶有摩擦,但也通過接受冊封獲取政治合法性。
這種鮮明對比,反映出不同國家在東亞秩序認知上的本質差異——日本始終追求對等甚至超越的地位,而傳統藩屬國則更注重在朝貢體係中尋求安全庇護與文化認同。
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明朝與日本始終未能建立起穩定的宗藩關係。
大明這樣的舉動,對於日本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羞辱和打臉啊!
然而,這僅僅是普通民眾的看法而已。對於那些身處政治旋渦中的人物來說,他們的想法可就完全不同了。
其中,老狐狸德川家康的政治嗅覺異常靈敏。他與豐臣秀賴那種直接拒絕大明使者的立場截然不同。
他敏銳地察覺到,大明使者的言辭透露出一種可能性——雙方是可以進行談判的。
那麽,究竟什麽才叫做“談”呢?
這意味著大明在某些方麵是可以做出讓步的,甚至有可能放棄一部分自身的利益!
大明與日本國之間的利益糾葛,無非集中在兩個關鍵領域。其一便是雙方的貿易往來,其規模之大,不可小覷。大明所出口的瓷器、羊毛製品、茶葉以及絲綢等商品,每年的貿易額至少都有五六百萬兩之巨!
而另一個重要的利益點,則是石見銀礦。
德川家康心裏很清楚,大明向來以傲慢自居。隻要能夠滿足大明皇帝的要求,將每年一百萬兩的石見銀礦作為談判的籌碼,或許就能在這場博弈中落入自己的手裏!
喜歡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大征開局和萬曆一起改革大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