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和縣尊的三個條件

字數:3790   加入書籤

A+A-


    周懷民急忙換了衣冠,帶著一眾鄉紳、村民,在村口等候。
    不多時,見四個轎夫壓著碎步,抬著藍呢轎,後麵跟著幾名官差和皂吏,從北徐徐而來。
    周懷民心道,明末時知縣多逾越,下鄉多八抬大轎,儀仗威武,肅靜牌、青旗、銅鑼皆不可少,彰顯權威。
    史料中記載,鞏縣知縣宋文瑞頗愛民,擅守城築牆,流民軍多次均未攻破鞏縣。
    至崇禎十四年,洛陽城破,福王世子朱由崧逃往鞏縣,被宋文瑞護在官舍,李自成再三索要而不得,大怒攻城。
    宋文瑞用計幫助朱由崧從洛河出逃至懷慶府,後來這世子就是南明弘光帝。
    弘光帝感激其解救,任命已在邳州老家的宋文瑞為都禦史,招其至南京赴任。
    尚未出行,便得知南京陷落,弘光帝已被清廷俘虜。
    “縣尊大人到——”
    周懷民正走神,被皂隸的唱喏警醒。隻見轎簾一掀,一個四十多歲的清瘦官員徑自踏下墩木,一臉微笑,看著周懷民。
    周懷民愣住了,這不就是楊掌櫃麽?
    趕忙和一眾有功名的鄉紳長揖及地:“學生恭迎老父母!”
    村民及無功名的鄉紳跪拜一片,皆呼草民恭迎。
    “都起,快起!”張知縣虛扶一把,徑直走向周懷民。
    “我的老父母,你可瞞的我好苦。”周懷民苦笑道。
    “哈哈,本官今親至你周家溝,懷民那日所言,還作數否?”
    “縣尊心懷縣民,不辭勞苦勘察暗訪,乃我鞏縣百姓之福。學生能為縣尊驅使,必當竭盡全力。”周懷民拱手道。
    “好,好。”宋文瑞捋須看向左右,“付老爺、劉老爺你們也都在此,這是忙什麽呢?”
    不待諸位老爺回話,周懷民趕忙把這鋪設新式煤渣路的工程講於宋文瑞。
    “唉……,如果所有鄉紳都如懷民,則本縣大治也。”宋文瑞搖了搖頭,“近日眾多士紳鄉民皆到縣衙叩哭,有的小河已幹涸,有的淺井開始枯水,麥葉發黃,田地已有龜裂之象,求告到縣裏,是日日嚎哭。我這幾日啊,徹夜難眠,眼下也隻有你能幫我,且說下你那日要提的三個條件。”
    周圍眾老爺鄉紳,皆訝異,這小子膽子還挺正,和縣老爺提條件。
    周懷民引著宋文瑞回村,身後皆是一眾鄉紳。苦笑道:“學生豈知楊掌櫃乃是縣尊,否則給我百個膽子,我也不敢提條件。”
    宋文瑞擺手笑了笑,“你且說來。”
    “學生鬥膽,這第一呢,在各村成立農會,勢必會有一些不知內情的鄉紳誤會,會到縣尊那裏告我的狀,縣尊可要為我擔著。”周懷民討笑道。
    宋文瑞聽到這個,心裏暗笑,早有人告你的黑狀了!
    “這是自然,是本官要你如此做的,我自會幫你發告示榜文。”宋文瑞心道,隻要你不讓我掏錢就成。
    “這第二便是為方便各農會調運農用物資,可能會招工在鄉道及村道間架橋鋪路,需先和縣尊秉明。”
    宋文瑞心道,這叫條件嗎?回道:“《大明律·工律》有載,‘民自籌力修公益水利,官不得問’,這架橋鋪路皆為善舉,又有何不可?懷民你隻管做便是。第三呢?”
    “縣尊你也見了,農會運作全靠村民做工來維持,各種煤炭、機械、物料皆價值不菲。如今流寇不斷,土寇蜂起,還有惡民霸路,我需擴招社兵來保護農會及村民的財產。”
    宋文瑞沉吟不語,他也知道,其實現在整個河南,上到府,下到村,都有成立鄉社招募義勇、護院。防範流民及土寇。但鄉紳招募鄉勇的合法性與規模並無嚴格統一規定。
    “懷民所慮極有道理,這樣吧,每村的村勇不得超過五十人,如何?”宋文瑞隻是想著別被上頭有人的官宦鄉紳,告到府衙。每個村子五十人鄉勇,也是目前的普遍情況,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如此,學生再無疑義。”周懷民拱手拜道。
    宋文瑞得到周懷民的承諾,心裏輕鬆許多,這三個條件都不難嘛,自己不用出一分錢,也不用出人出力,這周懷民隻是為了正名而已。
    隨後聽取了眾鄉紳各自承包了鄉道建設的細節及運作方法,又對周懷民讚賞一番,並討論了一些商會開始運作的一些細節,便乘轎而去。
    “周會長頗得縣尊的賞識,這日後有何工程,一定要通過農會及時通知我啊!”付老爺今天這半日,真是小刀拉屁股,開了眼了。不僅這泗河一帶的村莊,並周懷民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和縣尊又頗為親近。再加上馬上要開始在全縣各村成立農會,這以後得競爭對手就多了啊。
    其他眾鄉紳也是點頭稱是。
    周懷民笑道:“各位乃我農會創立之初就鼎力支持之人,還有何擔憂呢?隻要回去把工程按時做好,以後你們都可優先選擇工程。”
    送走了各位鄉紳,周懷民也再次趕往紡紗坊,親自優化坊內的管理。
    不知不覺,已是四月豔陽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洛陽城南的官道上,有一行人,為首的正是被崇禎罷免的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琪。
    這呂維琪本是河南府新安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讚軍務。如今被褫奪為民,隻得順長江而上,走南陽、汝州。
    因呂維琪之父呂孔學擔憂流賊攻破縣城,已攜家眷在洛陽購置房產避難,呂維琪遂也回了洛陽。
    “父親,我方才所講,就是兒子為何被貶為庶民之緣由。”呂宅書房內,呂維琪正襟危坐,向父親秉明歸家緣由。
    呂孔學輕捋白須,默默點頭,“你之事我已知曉,既如此,且待在洛陽治學,教化鄉裏罷,也許陛下日後還會再起複你。”
    呂維琪點頭稱是,又注目到父親書案上一套淡綠色琉璃茶杯、筆筒、筆架。疑道:“我家方從新安搬來,正是用錢之際,如何舍得購置這些琉璃之物?”
    呂孔學笑道:“你久未歸家,自然不知,這不是琉璃,這是玻璃。”說完,指著屏風處還有一個琉璃大花瓶。
    呂維琪拿起筆筒把玩,底部有‘保民’二字,“感覺比琉璃還要透一些,我在南京也未曾見到。”
    呂父與兒久別不見,心中歡喜,不禁想多聊幾句,便道:“洛陽上月新開好幾家門店,其中有一家名,非常與眾不同,裏麵專賣此玻璃之物,凡是陶瓷能做的,這琉璃幾乎都可做。”
    呂維琪好奇,“這家店叫什麽名字?我改日也去瞧瞧,究竟有多少名堂。”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