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人喜人悲

字數:3972   加入書籤

A+A-


    牛夜生是登封龍潭溝人,有三十出頭,受雇於登封城內的棉布商梁老爺,負責在鄉下收購布匹和棉花。
    他穿著灰土色短布衫,肩上搭著汗巾,額頭粘著細汗,板車停放在花樓村十字街口,搖晃著撥浪鼓,大喊道:“收棉花嘍~ 收棉花嘍~”
    花樓村婦女聽了,趕忙出去。
    有一個名叫賀秋菊的婦女,走在最前麵,急切的問:“牛掌櫃,收布嗎?”
    牛夜生一臉歉笑道:“菊嫂,現在不收布。”
    眾村婦聽了惱火,哀求道:“牛掌櫃,自從四月裏,就不收布,隻收棉,俺們咋換錢?”
    “就是,棉是啥價,布是啥價?不收布俺們咋買鹽,買油,看病買藥?現在丁稅俺們都沒銀子交。”
    “你們別說這,我家唯一的鐵鍋,前天到箍鍋匠那,都要拿糧食換,箍鍋匠都不要我們的布!”
    牛夜生詫異道:“這是為何,布匹、糧食、銀兩這都是流通貨,他沒道理不收?”
    這婦女氣的掉淚:“也不是不收,之前一匹布值五錢銀子,現在他隻按三錢算,我當然不願意。用糧換我家裏吃的都不夠,家裏的銀子都是靠賣布來掙,我們現在吃飯連個鍋都沒有。”說完,越發絕望,忍不住當街痛哭起來。
    其他婦女不但不暗自心裏看笑話,也是同苦同命,隻是想求牛掌櫃收布。
    牛夜生歎道:“沒辦法,現在布匹的價降了,咱市麵上現在賣的都是鞏縣的布。明著和你們說,咱布店裏現在一匹布賣才賣三錢八分,我收你們兩錢,你們樂意不?”
    村婦們喊道:“之前都是收四錢的!”
    牛夜生搖了搖頭:“此一時,彼一時。就拿糧價來說,去年此時,一兩二錢能買一石麵,自今年大旱後,現在要一兩八錢才能買到一石麵。一家五口都不夠吃一個月。除非摻點雜糧、野菜。勉強糊口一月。”
    牛夜生常年走街串巷,是個很會和百姓打成一片的小販,安慰道:“以我的消息,你們現在不出手,以後手裏布匹越來越不值錢。梁老爺從四月開始到鞏縣進貨,感覺成本價每個月都要便宜個一兩分銀。”
    村民們聽了更加恐慌,問道:“那我們現在給你按三錢,你能否把我們的布匹收了?”
    牛夜生道:“各位大娘、大嫂,東家現在隻收棉花,不收布,你們織的布太粗,沒人買現在,梁記布店裏的布可是高支布,才賣三錢八分。”
    登封少室山下穀道,秋蟀長鳴,空氣中盡是寒霜味。
    有三四人推著兩輛板車,看打扮是行商之人,停在路邊喝水歇息,不遠處還有一夥流民。
    其中為首的正是趙至庚。
    路上有不少鄉紳打扮的人,攜家帶口,拉著板車,滿載行李,匆匆往西而去。
    西邊便是轘轅關,出了關口,便是鞏縣地界。
    趙至庚攔住一人:“叨擾,為何你們都攜家出關?”
    攔住幾人,都不願理他,急匆匆趕路。
    隻有一儒生,打量他一眼,歎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說罷,也匆匆而去。
    幾人隻能繼續向東行,行至登封西門,有衙役衝來往百姓喊道:“為避李賊,酉時關門,辰時開門,速速出入!”
    趙至庚給衙役塞了碎銀,免遭查驗,剛入城門,隻聽衙役喊:“你們幾個,站住!”
    回頭看,衙役攔住那夥流民,罵道:“為防賊寇奸細,爾等不能入城,速速離開!”說完揮刀便趕。
    趙至庚搖了搖頭,和眾人投了一家客店住下。
    要了飯菜,店家殷勤過來招呼,趙至庚問道:“店家,我看許多鄉紳攜家出關,是何原因?”
    店家見這生客出手寬鬆,和聲問道:“不知客官一行從哪裏來?”
    “我等俱是鞏縣人,來這裏想租個門麵,售賣紙墨。”
    店家驚異,歎了一口氣,道:“他們往你們縣跑,你們倒是往這裏跑,現在本縣鬧賊寇,你看我店裏哪還有生意?”
    趙至庚問:“我聽說是這裏來了流賊?”
    店家道:“流賊是有,南邊汝州有一夥老回回的秦地流賊,但本縣這賊寇是本地人。”
    說著,把李際遇被縣尊示眾,被逼上山的事詳細講了一遍,歎道:“李際遇在我們這一帶挺有名氣,他上山扯旗,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半月內竟有上千人依附。”
    趙至庚點頭道:“也都是被逼的,店家,再來一壺酒給兄弟們解解饞。”
    店家高興,殷勤取來,又道:“各位老鄉,我婆娘這幾天還誇你們鞏縣,你們那裏的布匹是真好,價格低,支又細,是個好東西,你們咋不賣?”
    趙至庚笑道:“我們是不能賣的,聽說是被此處梁老爺買斷了的。”
    店家把酒一一倒上:“對,對,就是梁記布店。”
    趙至庚問道:“店家,你說的那個李際遇,不會打到縣城來,禍害我們吧。”
    店家搖了搖頭:“那倒不會,李際遇是個講義氣的人,平日裏交友很多,我們又沒招他惹他,他要來,也是來攻打衙門。最近他們一夥殺的都是些鄉下作惡的富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至庚和其他兩人互視一下,又問:“那他怎麽知道誰是良紳,誰是惡紳?”
    店家笑道:“那還不簡單,投到他手下的貧苦百姓,自然會告訴他。”
    八月初的夜空,已是鬥柄西指,涼風習習,不似午時般酷熱。
    被衙役趕走的一夥流民,此刻已走到嵩山腳下,在一個村莊邊上的打麥場,在麥秸堆裏挖了洞歇息。
    幾人從獨輪車上卸下鐵鍋,在池塘邊燒火煮粥,就著鹹菜和臘腸,補充體力。
    這幾個人其實就是第六哨第一隊的五六個社兵,隊長叫高升,是高業溝人。
    周昌賀說道:“隊長,李際遇可比那杜二強多了,最起碼隻劫富濟貧。杜二可是連村民都禍害,大杏和我講她們村許多村婦都被擄走。”
    其他幾個社兵哄笑道:“昌賀,大杏是不是對你有意思?她膽子那麽小,隻和你說話。”
    周昌賀臉紅,急道:“別瞎說,那也是我救了她一家。”
    高升笑了笑,道:“這個李際遇是個習武之人,登封一帶武風厚,都是祖上一輩輩傳下來的,和少林寺那些武僧都頗有淵源。他們講義氣,重情義,一般也不會劫掠窮困百姓,就怕管不住下麵的人。”
    周昌賀拍了一下大腿,恍然道:“那俺二民叔可是十足的富戶吧,這李際遇有沒有聽說過?不會腦子一熱,去攻打周家溝吧?”
    高升道:“我們明日就上山,投靠李際遇,到時自然便知。”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