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陽河災情

字數:4099   加入書籤

A+A-


    少華見人騎馬離開,問拓跋於榮:
    “他做什麽去?”
    “送信。”
    拓跋於榮講了今年糧食價格可能要漲,讓他們做好準備。
    少華道:“早說我去給你送啊!順便回趟岩腳村告訴蓉兒。”
    “告訴她什麽?”
    “告訴讓她多囤點糧。”
    徐家今年開始不種地,家裏的存糧吃完,後麵都是跟村裏買。如果糧食漲價,意味著家裏開支要增加,畢竟徐家吃飯的人那麽多。
    拓跋於榮笑道:“有我在,你還擔心這個?放心吧!我不會讓我妹妹挨餓的。”
    少華撇了撇嘴。
    的確,拓跋於榮就是個“大糧倉”,徐家都是他的人,他會為他們考慮的。
    兩人聊著,邵母走了過來。
    在這裏困了四天,邵母有些焦急。
    她對兒子道:“你去跟人打聽打聽,有沒有別的路,可以繞到武縣?”
    少華道:“問過了,人家不是說了嘛,有的地方馬車走不了。”
    古代道路不像現代,很多村落是不通車路的,隻能步行。
    邵母道:“問問還有沒有別的路?”
    “沒有。”少華很幹脆。一開始他就不同意讓母親一塊來。
    邵母見他態度如此,轉頭對拓跋於榮道:“你派人去打聽打聽。”
    “打聽過了,我的人還去探過路,的確走不了。”
    拓跋於榮也無奈,他這裏還有好幾輛車呢。
    邵母歎了口氣:“這下如何是好?”
    少華道:“我們回去吧!反正路不通,想走也走不了。”
    邵母瞅他一眼:“你忘了去邵州的目的是什麽了?”
    “沒忘,可是現在走不了哇!又或者……我像當年一樣走回去?”
    少華語氣有些俏皮。他的目的就是想讓母親回去,不要插手他的事。
    幾人聊著,姚湘雲來喊他們去吃早飯。
    他們在客棧已經住了好多天。陽河縣很小,僅有一家客棧,他們一行人住進來,客棧幾乎滿了。一開始他們吃不慣這裏的飯菜,不過拓跋於榮手下人均“廚師”,於是讓客棧老板準備食材,他們自己做,後麵飯菜就都合了自己的口味。
    一群人正在吃早飯,一個看起來四十多歲的農村婦人,衣服上滿是泥濘,扒在門口,怯生生的朝裏望。
    客棧老板見狀,揮了揮手,示意她不要扒在門上,她身上的泥把門板弄髒了。
    婦人以為是要趕她走,開口道:“能不能給我點吃的?我們家房子被衝沒了,就隻有我和我孫子還活著。我們餓了好幾天了,能不能給口吃的?”
    婦人邊說邊合手作揖,樣子看起來很可憐。
    客棧老板是個有同情心的人,聞言去給她盛了碗飯。
    婆孫倆坐在門外牆邊吃著。
    這時候又來了一家老小四口人,他們看了看牆邊吃飯的婆孫倆,試探地向客棧老板討要飯食。
    這一家子也是遭洪災,房屋家畜全都沒了,變成無家可歸之人。
    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現在還泡在水裏。全家人為了生存來到縣城,心想這裏的富裕人多,而且縣城也沒有遭災,這裏大概能討口吃的。
    他們的想法是對的,不過其他人也這麽想,陸陸續續,客棧門口聚集了好幾十個災民。
    此時,客棧老板皺眉了。他雖然同情這些災民,但是,人太多了,他給不起啊!
    已經要到飯的,坐在一旁吃;沒要到飯的,全都堵在門口。一聲聲乞求,客棧老板犯了難。
    他雖然是開客棧的,但不是富翁。陽河縣是座小縣城,一般過往商隊不在這裏住宿停留,他們一般會到下一個縣城住宿。
    之前拓跋於榮他們也是在這裏吃午飯,然後繼續出發,按照平常路程,到下一個縣城大概天黑,時間剛剛好。
    所以,陽河縣的住宿不發達,就隻有這一家客棧。這也是因為市場需求形成的。
    “給點吃的吧!”“給點吃的吧!”
    門口哀求聲不斷。
    客棧老板望了望已經舀空的甑子,對門口眾人道:“沒有了!都已經舀完了!”
    “給點吃的吧!”“給點吃的吧!”門口還是在不斷哀求。
    有的人之前去過別家乞討,人家一看他們人多,都說“沒有”。
    邵母見狀,對客棧老板道:“你去給他們熬鍋粥吧!”
    說著她準備掏銀子。
    拓跋於榮摁住道:“不用不用,我來。”然後對老板道:“記在賬上,一起算。”
    邵母之所以自己掏銀子,因為這是她的善舉,不能慷他人之慨。既然拓跋於榮這麽說了,她也不與之爭。
    有人出錢,老板自然願意做好人,於是去廚房叫自己媳婦煮一大鍋粥。
    這家客棧是個夫妻店,一家幾口人忙活,沒有多餘的錢雇夥計。
    聽到有吃的,去煮了,乞討的人終於不叫喚了。
    邵母走到門口,見這群百姓個個渾身泥濘,一看就是從泥漿裏蹚過來的。
    她問:“你們有沒有去縣衙求助過?”
    百姓麵麵相覷,有人說道:“縣衙又沒有吃的。”
    在他們的理解中,討要吃的,要去有吃的地方才行,比如這家客棧。
    邵母問:“你們都是些什麽地方的人?你們那裏受災的人大概有多少?”
    百姓依然麵麵相覷,不知道這位“貴婦人”是什麽人,問這個有什麽用?
    這時有人答道:“我是洞口村的,我們那裏有七戶人家,所有人家的房屋都被淹了。有些人去投靠親戚,我們原本也是去投靠親戚,可是路上淹水過不去,估計親戚家那邊也被淹了。”
    這時又有人說道:“我們是李子溝的,我們那裏的山塌了……”
    聽完一個個講述,邵母發現事情比她想的嚴重。這裏的受災麵積很大,有的人完全失去房屋財產,比如來這裏要飯的這些人;有的人房屋還在,但田地全被淹了,不久之後他們也會成為饑荒災民。
    邵母想了想,對拓跋於榮道:“要不你去趟縣衙,跟他們說說,讓他們搭棚賑災。”
    就目前的情況,邵母一行人是無法往前走了,她打算回去。今日她能給這些人煮一鍋粥,明日、後日呢?朝廷有賑災職責,這些災民還是得靠朝廷賑濟。
    拓跋於榮點了點頭:“好,我現在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