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不報官不究

字數:3821   加入書籤

A+A-


    客棧老板的兒子去找差役,向他們求助。
    差役過來頤指氣使:“誒,你,這裏是人家做生意的地方,你們住馬廄。”
    站在房間門口的男子絲毫不懼道:“縣令大人不是說了讓我們住客棧嗎?”
    “沒說讓你們住客棧,你們住馬廄。”
    “公告上寫了住客棧,沒寫馬廄兩個字。”
    同福客棧門口也貼了張公告。
    差役張著口。說實話,他不識字,公告內容是縣衙書吏告訴他的,他不知道有沒有“馬廄”兩個字。
    差役道:“反正總之,你們是住馬廄,不要影響人家做生意。”
    “我影響他啥了!這房間本來也沒人住。”
    “住房間是要花錢的。”
    “我給他錢不就完了?”
    差役不想與百姓發生衝突。他隻是奉命來這裏送糧,剛才陪書吏詢問百姓耽擱了一下,他又不是來這裏主持公道的,於是對客棧老板娘道:“他說他花錢住,那我就沒法管了。”
    房間門口的壯漢,一看就是災民,他有錢住客棧嗎?
    老板娘柔聲細語道:“房間床鋪一天四十文。”
    壯漢道:“行,給我記在賬上,走的時候結。”
    這一聽就是想賴著住,老板娘道:“要先付錢。”
    “我現在哪有錢給你!等走的時候結。”
    聽聽這話,有些無賴了。
    老板娘無助的看向差役,差役好像是沒聽見一般,轉身走了。
    古代有“民不報官不究”的原則,像這種還未發生的民事糾紛,差役沒義務幫他們解決。就算壯漢真的住進房間、賴了房錢,如果客棧老板不去衙門狀告,縣衙也是不管的。
    老板娘無奈望著差役離開,見壯漢關上房門。對這一切,她軟弱無能。
    少華和拓跋於榮目睹了全過程,對他們來講,他們也沒有義務管。客棧又不是他的,他們隻是住客而已。
    一段小小插曲。其他災民還是很本分的,沒有像壯漢那般,非得要去“爭取”個房間。
    過了一會,客棧老板借土礱回來,媳婦跟他說了壯漢的事。老板去敲門,想讓壯漢離開房間,可壯漢跟個煞神似的,老板也不敢惹,隻能認倒黴。住就住吧,他別把店砸了就好。
    土礱借來,開始磨米。衙門的人是不可能動手的,叫了幾個災民幫老板一起磨。
    磨好米,開始煮粥,衙門的人也不動手,依然還是叫災民幫忙。
    衙役在這裏的作用,就是記錄災民情況,維持秩序,順便再蹭點拓跋於榮的餅吃。
    拓跋於榮他們是自己做飯,得益於之前跟徐蓉學的發豆芽,到今天為止,豆芽正好可以吃了,於是炒了盤豆芽菜。
    衙役第一次吃豆芽,被豆芽的脆嫩鮮美驚豔到。
    “哇,以前不知道芽可以這麽吃!”
    任何種子都會發芽,但以前沒有人吃芽,因為那是要留著讓它長大的。對他們來說,把剛發芽的種子吃了,無異於是殺雞取卵,所以無人嚐試。
    幾人正吃著,那名壯漢有意無意的湊過來瞧了瞧,然後對客棧老板娘道:“給我也做一道他們那樣的菜。”
    老板娘道:“那是他們自己做的,我們沒有。”
    拓跋於榮他們有十幾個人,坐了三桌。壯漢看了看他們的人數,不敢造次。但是,他就隻喝了一碗粥,肚裏沒飽。
    這裏補充一下:縣衙賑災,規定一人隻能喝一碗粥,不能多給。有衙役在那裏看著,誰也別想多要。這可是官家的糧食!
    壯漢在桌邊附近徘徊,想了想,他湊近一桌問道:“你們招不招夥計?”
    手下人不想理他,頭也不抬道:“不招。”
    壯漢看他們吃著烙餅、喝著粥,還有一碗菜,越看越餓,咂了咂嘴道:“我身強力壯,什麽都可以幹,一個頂倆。”
    “飯量也是頂倆吧!”手下人陰陽怪氣,因為之前壯漢占房間他們看到了。
    “榮順號”跑邵州這種邊遠地區的夥計,不是一般人,如果遇到打劫的,他們是敢提刀殺人的。
    前麵說過,古代社會“民不告、官不究”,即便是殺了人,如果無人去報官,官府不會主動去查,這個社會便是如此。
    當然,有時候可能會看到,一家人被殺,官府來查,這是因為鄰居去報官。如果無人報官,死了便是死了。
    壯漢聽出這些人不友善,撇了撇嘴,回房睡覺。
    衙役班頭與拓跋於榮他們在一桌上吃,拓跋於榮問:“陽河縣的災民就隻有這些嗎?”
    班頭道:“不止!這些是房屋被衝沒了,又沒有地方投靠,才來縣城。前會我們去一一問過,他們村裏有好多人遭災,隻是沒有出來而已。”
    洪水也好、塌方也罷,不是將整個村裏的人都吞沒。有的人家可能沒什麽大問題,有的人家卻屋毀人亡,這真就是看各人幸運了。
    拓跋於榮是因為看到縣衙書吏詢問災民,才有此一問。
    不得不說,縣衙書吏很會省事。他們要向朝廷匯報受災情況,按理說應該親臨受災村落,實地查看,統計情況。不過他們找了個比較省事的方法:詢問災民。從他們口中打聽各村受災情況,然後估摸算出個受災數字。
    話說,陽河縣令統計受災情況、上報朝廷。以現代人的思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了。
    然而,在這裏不是這樣。
    陽河縣令之所以還未上報就如此積極統計,其初衷不是為民請命。而是為了讓朝廷知道這裏受災,請求減免稅賦。順帶再要點朝廷賑災銀。
    你說,減免稅賦不就是為了老百姓嗎?
    是,也不是。
    朝廷征收稅銀,是各縣令要完成的任務。一般來說,征收上來十分,縣衙留下一分,其餘上交。如果征收不到十分,那麽縣衙這一分恐怕也得交上去。
    假如說,朝廷免去當地賦稅,那麽征收稅銀的任務,就不必向朝廷交待了。
    ——古代也有工作任務指標考核,需要按照指標完成征收。如果“征收指標”不存在了,那麽也就意味著這項任務不必做。
    然而,縣衙依然還是會征收。隻不過是向誰收、收多少而已。
    越是這種遭災的時候,如果能爭取到朝廷減免,對縣令來說,簡直不要太美!這是個發財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