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收假開工
字數:4662 加入書籤
正月初四,徐家工坊恢複開工。
那竹蔭母女與叔祖母一家也搬去了縣城。
徐蓉在家裏待了兩日,處理完工坊開工的一些事情,正月初六,她和少華帶著孩子去到縣城。
那竹蔭、周水荷她們先一步到,已經將整棟房屋打掃幹淨、布置妥當。
“東家,你們的房間已經布置好了,隻是您說床鋪要從家裏帶,所以還沒鋪床。”
周水荷在前麵帶路,她比那竹蔭還積極。因為她們一家六口今後要在這裏住上幾年、甚至十幾年,這房屋雖然不是她的,但她把這裏當作自己家一樣看待。
幾人從鋪子進來,穿過前院,來到後院。
前麵有說過,這房屋的價值就在於臨街的三間鋪墊,否則從居住來講,這房屋其實不太適合居住,更適合用來做生意。因為它進屋的入口就是臨街鋪麵,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後門。
徐蓉抱著孩子,少華扛著鋪蓋卷,來到後院正屋。
後院正屋有三間,其麵積和間架也對應了前麵的三間店鋪。隻不過前麵三間店鋪沒有隔牆,是一個通間,後院正屋則是分隔成三間屋子。
之前徐蓉就有安排,後院正屋是她的,其他房間,她們自己想住哪兒住哪兒,不過前院兩間廂房要留出來做倉庫。
說實話,這所二進院,住那竹蔭母女倆、叔祖母一家六口,徐蓉一家三口,再排除掉其他用途的房間,整個安排下來,其實房間還是有些緊張的,一下子就住得滿滿當當。
少華放下鋪蓋卷,周水荷趕忙幫他們鋪床。這時候那竹蔭、鄔冬燕、叔祖母幾人也跟了過來,她們之前在廚房做事。
“東家,您來啦。”叔祖母滿臉褶皺,幹巴瘦小的身材站在門口,年紀大了弓腰駝背,不過精神挺好。
叔祖母今年五十五歲,擱在現代,這年齡不算什麽,但在古代平均壽命就四十來歲,五十五已經是年紀很大。
為何古代那麽重視“六十大壽”,就因為很多人活不到這個年紀。
“叔祖母!”徐蓉客氣的喊了一聲。
“別別別,老嫗擔當不起。你叫我大娘就好。”
“叔祖母”這個稱呼,是從那若雲的輩分來喊,她是那若雲的祖母輩。但是從那竹蔭、周水荷的輩分來講,她是父母輩。
徐蓉總是喊她叔祖母,老太太總是說她擔待不起。
從年齡上講,徐蓉的確應該喊她叔祖母。但是從關係上講,那竹蔭、周水荷都是徐蓉的雇工,叔祖母將她看作跟兒媳同般等輩的人。
那竹蔭跨進房內,幫周水荷一起鋪床。
她問徐蓉:“這房裏還有什麽東西需要去添置的嗎?”
徐蓉掃視一圈,桌椅板凳、櫃子衣架,目測已經基本滿足居住。
她道:“先住著看吧,有什麽需要再說。”
少華出去拿橙子的東西,搖籃、衣物、撥浪鼓、尿盆等等。大人臨時住幾天,可以將就,但是小孩將就不了,有些東西是必須要帶的。
羅又香在外麵看著馬車。
對了,還沒介紹過叔祖母家的二兒媳,羅又香。
她今年三十一歲,曾經有三個兒子,現在隻有最小的兩個留在身邊,一個七歲、一個五歲。
說起來,那氏的這群人,真的挺慘,每個家庭都失去丈夫、失去年滿十歲以上的兒子。
比如周水荷,現在她雖然隻帶著一個女兒,但她曾經是有四個孩子的。
又比如那竹蔭,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現在隻有女兒在身邊。
少華到馬車上搬東西,不遠處,袁婆站在門口,望著這邊的動靜,看到徐蓉和少華“搬家”,覺得有些奇怪。
“家秀,我看徐東家他們也搬到這裏來了。”
“怎麽可能,徐家那麽大產業,他們搬到城裏來幹嘛!”家秀在屋內煮東西,現在是午飯時間。
袁婆道:“過來開鋪子呀!他們家三間鋪子,我之前問過,她們說是要開食肆。徐東家這是準備過來親自開。”
袁婆有種危機感。她家的鹵肉、豆腐手藝都是在徐家學的,現在徐東家親自來開,袁家肯定是幹不過他們呀!
“唉……”袁婆歎氣走進屋內:“這下要怎麽辦?”
家秀道:“我們賣我們的,她們賣她們的。”
其實她心裏也感到有點危機,但是又能如何呢?
袁婆道:“我覺得徐玉蓉還是想替她娘報複。”
家秀沒有吭聲,她心裏也有此想。
袁婆道:“我昨天跟她店裏的幾個女人聊過,這幾個女人還是挺厲害的。”
她所說的“厲害”,是指為人熱情、處事圓滑,嘴上滿麵的春風,心裏到底在想什麽,鬼知道。
這時候年齡和閱曆的優勢就體現出來,那竹蔭、周水荷幾人都不是小姑娘,她們經曆的事情太多,性格成熟,懂得人情世故。
家秀長長歎了口氣,她有些後悔離開徐家早了。她知道旁邊房屋是徐家買下來,如果她一直在徐家,那麽被派到城裏來開店的,會不會是她?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她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租店?
袁家鹵肉,除了味道香,其實也是靠薄利多銷。
要說味道好,百味樓的鹵肉不比她們差,但百味樓的鹵肉貴啊,一般普通百姓吃不起。
徐蓉這邊,鋪床的間隙,她給小橙子把個尿,然後喂奶。
少華將搖籃支好,墊上棉被、尿布、小被子,徐蓉喂完奶,將孩子放進搖籃。
徐蓉道:“叫那蘭過來看著,我們去前麵瞧瞧。”
那蘭是周水荷的女兒,今年十歲,已經能做些事。
叔祖母道:“我看著,你們去吧。”
叔祖母年齡大了,徐蓉讓她少做活。在徐家下人多,叔祖母當真可以什麽都不用做。不過現在搬到城裏,她多少還是要做點事的,給小輩們搭把手。
“行,那您幫我看著。”
徐蓉幾人到前院去。
前院兩間廂房是倉庫,米麵糧油辣椒佐料等等,目前隻放了半間屋子。
徐蓉對幾人道:“你們別看現在隻放了半間,等經營起來,馬上就堆滿了,甚至可能這點地方都不夠。”
那竹蔭幾個女人點頭,她們操持過一大家子,知道家裏東西越來越多的道理。
幾人來到店鋪。
店鋪三間,側麵一間幾乎整個都是廚房。當然,不是那種獨立的廚房,而是明廚亮灶。灶台與食客桌子就在一個大通間裏。
這灶台是之前的租戶留下的,有兩眼灶。徐蓉覺得不夠,又加了幾爐子,同時在灶台旁邊加了個長條桌。從形式上說,有點像廚房島台,於是便自然的劃分出廚房區域。在島台旁邊,是石磨和做豆腐的工具。
之前周水荷想的是,在店鋪後麵的前院裏做豆腐。徐蓉說不要,就放在店鋪裏做。一方麵,是你可以一邊磨豆漿一邊看店;另一方麵,也讓客人看看,豆腐是如何做的。
徐蓉在她出售的菜單裏,加了個“滋味豆花”。
你問“滋味豆花”是如何滋味?
簡單說,它其實就是現代的四川扁擔豆花。
扁擔挑著賣,舀一碗豆花,加上醬油、大頭菜、辣椒油、蔥花、以及炸得酥脆的黃豆等等這些調料。
徐蓉知道豆花還有甜口的,但她不打算賣。因為她主要是推廣辣椒,她隻賣辣味的。
這豆花在徐家時,她們試做過,收獲一致好評。
當然,因為這裏食材的原因,沒有大頭菜。她們就隻放醬油、蔥花、辣椒油。嚴格來講,那也不是醬油,而是徐蓉秘製的“綜合調味汁”。換言之,這醬油裏麵加了東西。
至於加了什麽?那就是要付錢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