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吾有良謀堵與疏

字數:3831   加入書籤

A+A-


    “我的計策有兩個,一為堵,一為疏。”
    “堵是何為?疏又何為?”
    “堵就是堵掉世家利用兼並土地來牟利的方法,我的建議是增加土地的稅賦。”
    “增加賦稅?不可能的,不用想,主公不會同意的。”
    劉巴話還沒說完,馬謖拍案而起,厲聲打斷。
    門外的鄧範也是微微搖頭,有些失望,大才的劉巴就隻是這點水平嗎?
    “且聽我說完。”劉巴看到馬謖下意識的拒絕,對劉備的信心反倒是更上了一層樓。
    隻有反應這麽激烈的才能證明他們是真正的擔心黎庶的生活。
    “我說的增加賦稅隻是增加田畝的賦稅,而不是增加個人的口賦和算賦。
    這樣那些田地多的就要多交稅,田地少的就能少交稅。於此同時,可以適量的降低口賦和算賦,甚至於取消。”
    漢朝的稅收主要來源就是田畝稅和人頭稅。
    漢初實行“十五稅一”的政策,即每收獲十五份,需繳納一份給國家。
    後來,漢文帝時期將田租減半,實行“三十稅一”,並在某些年份免除田租。漢景帝時期,田租再次恢複到“三十稅一”的標準,並成為定製。
    人頭稅分為口賦和算賦:口賦是針對兒童征收的,算賦則是針對成年人的。
    其中口賦又叫口錢。漢初規定七歲至14歲未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20錢“以食天子”,即作為皇室收入。
    武帝時,口賦改為從三歲起征,並由20錢增為23錢。元帝時,又恢複為七歲起征。
    算賦規定15歲至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向國家交120錢,稱為一算,作為戰備基金,購置車馬兵器之用。
    文帝時算賦減為一算40錢,武帝時由於軍費開支巨大,算賦又恢複到120錢。宣帝時又減為90錢,成帝時減為80錢。
    後來各有增減,直到本朝桓靈二帝之時,算賦竟達150錢。
    此外,漢朝還對資產征收稅收,主要是針對商人和其他高收入群體。
    這些稅收用於補充國家財政,尤其是在戰爭和災荒年份,資產稅的征收尤為重要。
    資產稅和農民倒也關係不大,主要就是田畝稅和人頭稅,堪稱黎庶頭上壓著的沉沉大山。
    天災、人禍、戰亂等原因都有可能讓黎庶拋棄本來就不多的土地,變良為賤,托身世家。
    這樣就不用交口賦和算賦了,反正官府也不敢去世家查看世家到底有多少人,需要繳多少稅。
    於是,這一部分人就成為了隱匿人口,而他們拋棄的土地也成為了隱匿土地,被世家所占有,從而給國家帶來損失。
    如果降低口賦和算賦甚至取消,那對於這些黎庶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
    但對於劉巴增加田賦的提議,馬謖仍舊是不敢苟同。
    劉巴淡淡一笑:“如今真正耕種數畝之地的黎庶能有幾何?土地幾為世家所有,增加土地稅不過是增加世家的土地稅罷了。”
    “那也不行!不管如何,此政為害民之政,即使報到主公那裏他也不會同意的,倒是減免口賦和算賦或許可能同意。
    現在四郡正在開展屯田,糧草之事暫時無憂,此策也算是為黎庶減輕一些負擔。”
    “劉皇叔果真如此仁義也?”劉巴心裏暗暗想道。
    雖說百聞不如一見,但看馬謖卻非作偽,還是要去長沙見劉備一麵才可確定。
    見馬謖不同意這個政策,劉巴絲毫不慌,繼續說道:“幼常可知我大漢朝針對商人征收的資產稅否?”
    “略知一二,武帝時期北征匈奴軍費不足,便以此開源。”
    劉巴笑道:“那你可知征收的標準是多少?”
    “10萬錢,我知子初先生何意,但是此策針對商人而用,武帝時期因‘告緡令’為奴為婢達一千餘萬,此策不可取,不可取!”
    “正是告緡令,然我等可以傷改一番,不至於如此嚴重,吾之所思為此:屯田之畝規定每戶一百畝,參軍者賞五十畝,立功者以功論賞,可再得土地賞錢。
    那便以1000畝為準,即使參軍之人再立功勳,也難答此等規模,諸君以為然否?”
    馬謖和徐庶紛紛點頭,這個政策就是鼓勵治下民眾參軍的,所以根本不可能達到1000畝這麽多。
    除非士卒能夠大難不死,封侯拜將,跨越階層。
    “吾可以此為界,千畝以下田稅如常,千畝之上稅至十一,萬畝以上稅至五一,十萬畝以上稅至二一,百萬畝以上皆為官府所有。
    如此稅賦,是否對黎庶軍卒之家有所影響?世家是否會有所反對?”
    聽聞劉巴說完,大家夥不知道為何,都熱血了起來。
    “他們肯定會反對,甚至起兵作反。”
    “那就好,這樣就可以令大軍平之,收其錢財土地、部曲奴仆。”
    “若其按照要求納稅呢?”
    “那就有兩種結果,一者消耗世家令糧草豐足,世家堅持不住而棄地或作反。
    二者世家直接將多餘的土地獻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繳納賦稅。”
    “如此之計甚妙,然世家肯定不服,免不了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無妨,武陵郡已是前車之鑒,殷鑒在前,料零陵不至於如此,必乖乖而獻地,且我有第二策,即為疏可解此問題。”
    “疏又為何?”
    “世家不能從土地上牟利,又義之所向者,可以之為官商,令其為官府牟利,商人亦可因此牟利。
    亦可將兵器鎧甲、船舶農具交由世家打造,亦為牟利之舉,再由官府安排官吏監督,不使之弄虛作假,劉使君亦可因此而獲益。
    此為‘疏’之策:可讓世家獲利不低於土地之利,如此,便將土地之利轉為經商、勘造之利。”
    “善!善!善!”
    眾人異口同聲地讚道,蔣琬更是一連說了三遍。
    他的眼中精光爆閃:“子初兄果然大才,小弟佩服!”
    劉巴淡定地擺了擺手:“無他,隻是紙上談兵耳,若想達成這兩策,卻還需一個前提:那便是精確測量全郡的耕地!”
    喜歡諸葛亮重生,一切盡在掌握!請大家收藏:()諸葛亮重生,一切盡在掌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