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挖人這事急不得
字數:4516 加入書籤
徐大誌裹緊棉大衣,快步走進賓館的大門,謝伯洪已經在房間裏等他了,桌上攤開一疊資料。
“徐董,您外出可有收獲?”謝伯洪推了推眼鏡,笑得有些勉強,“這天氣,真是出門像上刑。”
徐大誌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氣:“沒辦法,咱們小麥電子廠要站起來,沒人才不行。你物色的人呢?給我瞧瞧。”
謝伯洪把資料一份份鋪開,如數家珍:“這第一位,長紅三分廠的廠長,劉建國。四十二歲,正當年,手底下管著一千號人,技術、管理都是一把好手。”
徐大誌拿起劉建國的檔案,照片上的男人目光炯炯,眉宇間透著自信。他翻看履曆,越看越心動——這人要是能來葉子電子,絕對能扛大梁。
“可惜啊,”徐大誌搖搖頭,把檔案放回桌上,“人家在長紅是分廠廠長,咱們這小廟,怕是請不來這尊大佛。”
謝伯洪苦笑:“誰說不是呢。長紅現在如日中天,是國內電視機的龍頭老大。這些分廠廠長,放到別處大廠也至少是個副總級別。”
徐大誌歎了口氣。他心裏清楚,這就像是廟裏的菩薩——請不動啊。人家在長紅要地位有地位,要麵子有麵子,自己這邊能給的,無非是多些薪水,給些待遇。
“不光錢的事,”徐大誌指了指窗外長紅廠區的方向,“在那裏,他們是受人敬重的領導,社會地位高,鐵飯碗端得穩穩的。咱們小麥電子現在什麽規模?給人開三倍工資,人家未必看得上。”
謝伯洪點點頭,又介紹了幾位分廠廠長,個個都是人才,但也個個都讓人望而卻步。
徐大誌擺擺手:“這些先放一放,說說車間主任吧,或許現實些。”
謝伯洪精神一振,從資料堆裏抽出兩份:“這兩位值得重點關注。三分廠的車間主任王保國,三十六歲,技術過硬,在工人中威信很高。另一位是五分廠的李為民,擅長生產管理,帶的車間年年評先進。”
徐大誌仔細看著這兩人的資料,手指輕輕敲擊桌麵:“車間主任......要是能挖來一個,再帶幾個技術骨幹,咱們的生產線就能撐起來了。”
“希望是有,但也不容易,”謝伯洪實話實說,“長紅的待遇在國有電子行業裏數一數二,車間主任的位置也是許多人眼紅的。”
中午時分,徐大誌帶著謝伯洪和蔣偉下樓吃飯,在餐廳遇到了幾家其他電視機廠的代表。大家心照不宣地拚了幾張桌子,一起吃工作餐。
“徐董這幾天有進展嗎?”一個戴著厚眼鏡的中年人笑著問。
徐大誌夾了一筷子白菜燉粉條,笑道:“有些接觸,但進度緩慢,難啊……”
桌上頓時響起一片笑聲,大家心知肚明,來挖人沒有容易的事。這年頭,電視機行業正值黃金期,人才比黃金還珍貴。
飯後回到房間,徐大誌把謝伯洪整理的技術骨幹資料攤開在床上,一共八個人,他一份份仔細翻閱。
“張明,二十五歲,南都省安縣人,去年技術比武拿了第三......”徐大誌喃喃自語,把每個人的姓名、相貌、背景、家庭情況都記在心裏。
這些年輕人最有潛力,也最有可能被挖動。他們大多來自農村,有闖勁,有抱負,長紅的待遇固然好,但上升空間有限。小麥電子集團雖然現在比長紅集團規模小點,但能給的機會更多。
“這個小夥子,”徐大誌抽出一份檔案,“趙誌剛,老家是南都省平原縣的,離咱們廠不到一百裏地。父母都是農民,家裏兄弟三個,他是老大......”
謝伯洪湊過來看了一眼:“這小子我打聽過,技術好,肯鑽研,就是性格直,不太會來事,在長紅晉升慢。”
徐大誌眼睛一亮:“這樣的人正是咱們需要的。技術過硬,又有幹勁,隻要給平台,一定能成長起來。”
一下午的時間,兩人把可能挖動的人才列了個清單,分了三個等級:最有可能挖來的,有一定難度的,以及需要奇跡才能請動的。
夜幕降臨,徐大誌穿上最體麵的呢子大衣,拎上一包提前準備的禮品:“走吧,咱們去拜訪拜訪幾位老鄉。”
謝伯洪有些猶豫:“徐總,這麽直接上門,會不會太冒失了?”
徐大誌笑了笑:“俗話說得好,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外打工的人,最念鄉情。咱們就從南都省的老鄉開始接觸。”
第一站是三分廠的宿舍樓,他們要找的是技術員小李。敲開門後,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人疑惑地看著他們。
“請問是李誌強同誌嗎?”徐大誌笑容可掬,“我們是小麥電子集團的,聽說你是南都省老鄉,特地來拜訪。”
年輕人的表情從警惕轉為驚訝:“你們怎麽找到這裏的?”
徐大誌晃了晃手裏的南都特產:“老鄉之間,總能找到門路。不請我們進去坐坐?”
狹小的宿舍裏,三人聊開了。徐大誌沒有一上來就談挖人的事,而是聊家鄉的變化,聊未來的發展。臨走時,他才委婉地表示小麥電子集團廣納賢才,歡迎有誌青年回老家共同創業。
一晚上,他們拜訪了四位南都籍的技術人員,回到招待所時已是深夜。
謝伯洪累得直接癱坐在椅子上:“徐董,這樣有效果嗎?我看他們雖然客氣,但都沒表態。”
徐大誌脫下大衣,掛上衣架:“挖人這事急不得,得像釣魚一樣,得有線有線地放。今天隻是撒餌,讓魚兒知道有這麽一個選擇。”
接下來幾天,徐大誌他們日複一日地重複著相同的工作:上午分析資料,篩選目標;中午“偶遇”各廠代表,交流信息;晚上登門拜訪,聯絡感情。
有時他們會碰一鼻子灰,被人直接拒之門外;有時則會受到熱情接待,相談甚歡。徐大誌特別留意那些家庭條件一般但有抱負的年輕人,這些人最有可能被新的機會吸引。
一周後的晚上,徐大誌剛剛回到房間,就聽見敲門聲。開門一看,竟是三天前拜訪過的小趙——趙誌剛。
“徐、徐老板,”年輕人顯得有些緊張,四下張望後壓低聲音,“我能進去說話嗎?”
徐大誌立即將人讓進屋內,倒上一杯熱茶:“小趙同誌,這麽晚來找我,有什麽事嗎?”
趙誌雙手捧著茶杯,似乎在下很大決心:“徐老板,您上次說的那個機會......還作數嗎?”
徐大誌心中一動,麵上卻不露聲色:“小麥電子集團的大門,永遠向有誌之士敞開。”
趙誌剛深吸一口氣:“不瞞您說,我在長紅這邊幹得不太如意。技術好不如關係好,我這種農村出來的,再努力也難出頭。”
徐大誌點點頭,表示理解。
“我聽說小麥電子集團雖然現在規模雖然跟長紅比不大,但是也不小了,而且我覺得是真刀真槍幹事業的地方。”趙誌剛抬起頭,目光堅定,“我願意回老家那邊跟您幹,不過......我還有個條件。”
“你說。”
“我們組裏還有兩個兄弟,技術都不比我差,都是實在人。要是能帶上他們一起......”
徐大誌心裏樂開了花,這簡直是買一送二的好買賣,但他表麵上仍保持平靜:“小麥電子集團重視的是人才,隻要技術過硬,有多少我們要多少。你也知道我目前有兩個分廠,還在投建小麥空調,缺的就是有誌之士共同成長啊!”
送走趙誌剛後,徐大誌難掩興奮之情,在房間裏踱步。謝伯洪也露出了這些天來的第一個真誠笑容:“徐董,咱們這是開門紅啊!”
徐大誌站在窗前,望著遠處長紅廠區星星點點的燈光,意味深長地說:“這才剛剛開始。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
夜色漸深,徐大誌卻毫無睡意。他知道,這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後麵還有無數困難等著他們。但此刻,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小麥電子集團生產線轟鳴運轉的場景,看到了自家生產的小麥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的那一天。
“老謝,明天咱們重點拜訪這幾個人,”徐大誌拿起紅筆在名單上圈出幾個名字,“特別是家裏老人孩子多的,長紅的待遇雖好,但生活成本也高,他們回老家也不方便,咱們可以從這方麵入手......”
夜深人靜,招待所房間的燈光一直亮到淩晨。徐大誌站在窗前,望著這個陌生的城市,心中默默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