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平平無奇的省委工作

字數:7250   加入書籤

A+A-


    十一月,清江省的氣溫驟降至十五度。
    早上六點,劉清明準時睜開眼,窗外天色依舊墨黑。
    來到省城雲州已三個月,漸漸熟悉了自己的新角色。
    這裏是省直機關宿舍,他分到一個雙人宿舍。
    另一張床上,胡金平睡得正沉,呼吸均勻。
    胡金平,西北人,二十八歲,京大中文係畢業,是最後一批國家機關直招的大學生。
    之後,公務員條例試行,機關工作人員正式更名為“公務員”。
    第一次對社會公開招考,在沿海的幾個開放城市率先試點。
    並在未來的幾年裏成為主流,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務員的含金量不斷提高。
    千萬有誌青年擠上這條閃著金光的。
    考公之路。
    一畢業就分到省直,六年過去了,胡金平依舊是個科員。
    在省直這種論資排輩的地方,堪稱異數。
    劉清明最初以為他性格古怪,難以相處。
    接觸下來才發現,胡金平性格開朗,對新來的他並無刁難。
    不到一周,兩人便混熟了,下班常一起吃宵夜,aa製。
    一次酒後,劉清明問起他六年未晉升的緣由。
    胡金平苦笑,呷了口酒:“大概是得罪了上任處長,老書記的大秘。”
    “怎麽得罪的?”
    “名字犯衝。”胡金平的表情帶著幾分荒誕,“他叫銀平。”
    劉清明差點把酒噴出來。
    這種理由,簡直匪夷所思。
    胡金平又擺擺手:“都是我們瞎猜的。明麵上,理由多的是,考核不達標,工作態度有問題,組織正在考察……多了去了。”
    科員升副科,一年轉正,兩年資曆,在省直機關,基本是到點就提。
    胡金平這情況,劉清明估摸著,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究竟得罪了誰,或者哪句話沒說對。
    如今的胡金平,頗有些前世“躺平”的意味。
    隻要心態放寬,不求進步,日子倒也逍遙。
    畢竟,公務員不是那麽容易被開除的。
    劉清明輕手輕腳下床,穿上運動服。
    他有晨練的習慣,雷打不動。
    六點半,他帶著一身微汗回到宿舍,胡金平依舊睡得香甜。
    劉清明拍了拍他的床沿:“老胡,起床了。”
    胡金平哼唧兩聲,翻了個身,終於不情願地坐起來,頭發亂得像雞窩。
    兩人洗漱完畢,出門走向省委大院,不到七點。
    省委大院坐落在雲州市著名風景點望月湖景區一側。
    大門看上去平平無奇,兩名武警戰士在崗亭裏值勤。
    隻有三塊長長的門牌,顯示著它不凡的地位。
    一塊是“華夏共產黨清江省委員會”。
    一塊是“清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一塊是“華夏共產黨清江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走進大門,綠樹成蔭。
    十幾幢建築被鬱鬱蔥蔥的綠植包裹,每一幢都造型方正。
    不像商業建築那麽奇形古怪。
    他們工作的省委辦公廳在一號樓。
    俗稱“書記樓”。
    一號樓共十二層,省委書記林崢的辦公室在七樓頂端。
    省委專職副書記甘慶棠的辦公室在六樓頂端。
    辦公廳各個處室則分布在一至十層。
    直接為書記服務的綜合一處,位於七樓另一端。
    樓裏還有其他一些省直機關。
    兩人先去四樓的省直機關一食堂吃早飯。
    食堂座位並無明文規定等級,但所有工作人員都自覺依照級別和部門,在固定區域用餐。
    小科員絕無可能與省委書記同桌。
    劉清明上班第一天,就被反複提醒過。
    盡管他已見過林崢三次,林崢也斷不會在飯點把他叫過去一起吃。
    除非,別有用意。
    書記有時候也會有意展現出“親民”的一麵。
    不過林崢從來沒這麽幹過。
    省直機關食堂夥食不錯,價格低廉,餐補之內基本不用花錢。
    劉清明運動量大,飯量也大。
    一碗稀飯,四個大肉包,一個雞蛋,一瓶豆奶。
    碳水、蛋白質、脂肪樣樣不缺,營養均衡。
    差不多剛好在餐補範圍。
    胡金平則有自己一套養生理論,小米粥配鹹菜,吃得寡淡。
    劉清明笑他人沒老,心先老了。
    他是綜合一處為數不多的科員,劉清明來了之後,他便成了“老資格”。
    最大的樂趣,變成了好為人師,抓著一切機會給劉清明普及官場常識。
    “工作的時候稱職務,但怎麽稱,是有講究的。”
    “見著副處不能喊姓加職務,要喊x處。”
    “不熟的領導年紀大的一律叫首長,不太大的叫主任。”
    “掛常委的一律叫常委。”
    “開會座次,那都是有講究的,別坐錯了位置,讓人笑話。”
    “有些話能說,有些話爛在肚子裏也不能說。”
    胡金平絮絮叨叨,劉清明聽得認真。
    前世他早早下海,雖也與官員打交道,終究是體製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今身在局中,才體會到其中門道之深。
    他相信,這些,都是胡金平六年碰壁生涯。
    所總結出來的。
    血的教訓。
    吃完早飯,各自去辦公室。
    省委辦編製一百六十七人,二十多個處室,平均一個處不到十人。
    綜合一處一共九人,一正一副兩位處長。
    三個主任科員,兩個副主任科員,兩個科員。
    劉清明資曆最淺,排名最末,誰都是他的領導。
    綜合一處的工作,其實不算特別繁忙。
    處長是內定的書記大秘,副處長主持日常工作。
    其餘人,不論級別,主要從事文字工作:寫材料,整理材料,起草發言稿,公文批件傳遞與落實,書記日常活動安排保障及......調研。
    處室全稱便是“綜合調研一處”。
    這些核心工作,暫時輪不到劉清明。
    進省委辦三個月,他做得最多的便是整理材料和寫材料。
    枯燥,繁瑣。
    旁人或許叫苦不迭,他卻樂在其中。
    通過這些看似“八股”的公文,可以熟悉政府行文規範,了解執政者思路,國家政策走向,地方實施細則,以及群眾的反饋。
    這些感悟,部分來自胡金平的點撥,更多源於前世的商海浮沉。
    他眼下最缺的,正是這類體製內的實際工作經驗。
    劉清明這種不急不躁、埋頭苦幹的態度,落入了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董智彬的眼中。
    三個月前,劉清明來省委辦報到,董智彬就留意過他的履曆。
    警官大學畢業,基層民警出身。
    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年輕人,竟然被前任綜合一處處長高焱親手招進省委辦。
    高焱,如今已是林城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而林書記,前後換了幾任秘書人選,皆不甚滿意。
    董智彬不認為高焱調進劉清明是其個人行為。
    那就有點意思了。
    隻不過三個月下來,一切按部就班。
    沒有人提到過他,董智彬的心也就淡了下來。
    九點,所有人都到班了。
    董智彬拿著一份文件走進林崢辦公室。
    匯報完畢,正要退出。
    林崢放下手中的筆,忽然開口:“董主任,你們處新來的科員劉清明,表現怎麽樣?”
    董智彬心頭一跳,麵上不動聲色:“劉清明同誌進入辦公廳以來,工作勤勉,任勞任怨,交辦的任務都能認真完成。”
    “和同事相處呢?”林崢目光微抬。
    “據我觀察,劉清明同誌雖然話不多,但與同事相處還算融洽。處裏組織的活動,他都積極參加,大家對他的評價不錯。”董智彬據實回答。
    “他入黨了嗎?”
    “檔案上是預備黨員。”
    “支部應該多關心年輕人的思想動態嘛。”
    “是,書記,我記下了。”
    林崢嗯了一聲,沒有更多表示,隻是吩咐:“他寫的材料,整理幾份送過來我看看。”
    董智彬躬身應下,退了出來。
    書記果然是在關注這個劉清明。
    董智彬對劉清明並無惡感,對方進來以後,對他十分尊重。
    並沒有眼高於頂,或是身懷背景誰也瞧不上的姿態。
    一個肯幹活的年輕人,總是好的。
    若真是書記看重的人,那今後,自己也需多加留意幾分。
    他回到綜合一處所在的樓層,剛走到處室門口,便聽到裏麵似乎有些不尋常的動靜。
    一個略顯刺耳的聲音傳來:“小劉,我這兒有個總結報告,急著要,你手腳快,幫我弄一下。”
    他一聽就知道是處裏的老資格主任科員張銘成。
    另一個聲音,正是剛剛被書記提到的那個名字。
    劉清明的聲音平靜無波:“張科,這份總結,似乎是你負責的吧?我手頭還有處長安排的幾份材料要整理,時間也比較緊,要不你問問別人?”
    張銘成哼了一聲:“年輕人,多做點事情是給你鍛煉機會。不要拈輕怕重,推三阻四?”
    他的語氣帶著幾分施壓的意味。
    “幫忙可以,但不能本末倒置,耽誤了處長交辦的正事。”劉清明不卑不亢,“而且,張科經驗豐富,這種總結報告,您親自來寫,質量肯定更高。”
    張銘成的臉色沉了下來,顯然沒想到這個新來的科員敢當麵頂他。
    “你這是什麽態度?我是你上級,安排你做點工作,你還敢不樂意?”
    這是強壓了。
    董智彬站在外頭,沒有立刻進門。
    他來了興趣,劉清明會怎麽應付。
    喜歡重生千禧年:官場之路從片警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千禧年:官場之路從片警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