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492   加入書籤

A+A-


    武德三年620年)冬,長安城內收到河北竇夏勢力揮師東進攻打曹州孟海公的消息後,僅兩日內便又接到竇建德一麵派密使聯絡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承諾發兵解圍,一麵竟同時遣禮部侍郎李大師為特使,堂而皇之入唐軍前線請求"秦王退洛陽之兵恢複和平"的情報。秦王李世民對這般首鼠兩端的外交攻勢洞若觀火,當即扣留夏國使團,既不接見亦不回複,以冷硬姿態揭穿了竇建德虛實相間的謀算。
    竇建德與王世充的糾葛始於隋末群雄割據的血火之中。兩年前,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遇弑後,竇建德以河北為根基,打著“誅暴隋、安百姓”旗號迅速崛起,王世充則趁亂發動洛陽政變擁立越王楊侗為傀儡皇帝,實際掌控河南軍政。
    起初二人勢力範圍並不接壤,竇建德忙於掃蕩幽州羅藝、剿滅魏刀兒,攻略河北,王世充則專注鎮壓瓦崗軍殘餘勢力,稱霸豫中。至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鄭帝,同年竇建德擊潰宇文化及後收編其部,勢力延伸至河南北部的黎陽倉,兩強終於接壤。
    王世充為爭奪糧倉,曾命侄子王琬突襲黎陽,竇建德為了報複洛陽政權,反手攻破王世充占據的殷州今河南獲嘉),這場衝突徹底撕裂了割據勢力之間表麵的和平,開始兩虎相爭。而其,王世充的狡詐權謀與竇建德的草莽義氣本就格格不入,導致黎陽糧倉的戰略價值更讓雙方寸土不讓,小型軍事行動從未間斷。
    當秦王李世民於武德三年620年)率唐軍圍困洛陽時,看似勢不兩立的竇、王兩人被迫重新審視彼此之間的關係。當時,王世充的鄭國被困得“城中人相食,殍骸滿路”,隻得向宿敵竇建德搖尾乞援;而竇建德雖深恨王世充僭越稱帝時的檄文羞辱,卻亦清醒意識到“鄭破則夏孤”的地緣危局。竇建德最終選擇“捐仇赴難”,同意出兵馳援洛陽,實則暗藏吞並二國之心,他既在行軍途中剿滅曹州孟海公以擴充實力的,又遣使赴唐營假意求和以麻痹李世民,更在王世充麵前自詡“解圍之主”,試圖戰後挾製鄭國。
    竇建德的這種矛盾姿態,十分清晰的折射出了隋唐亂世梟雄的生存邏輯,既要以“抗唐同盟”凝聚人心,又不忘弱肉強食的擴張本性。
    當東都洛陽王世充的求援信到達河北洺州時,中書侍郎劉彬在宮殿內突然撩袍跪地,玉笏重重叩在青磚上,這位出身博陵崔氏門客的謀士素來以雅士自居,此刻卻顧不得袍角沾染地麵上的炭灰,膝行兩步展開懷中羊皮輿圖,急切的說道"主上,此乃天賜良機!如今天下大亂,唐占據關西,鄭占據河南,夏占據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現在唐軍大舉進攻鄭國,從秋天打到冬天,唐軍日益增多而鄭國地盤日漸縮小。唐強鄭弱,形勢必然無法支撐。若鄭國滅亡,夏國也難以單獨生存。不如化解仇怨,發兵救援。我們夏軍在外圍進攻,鄭軍在內城反擊,必能擊破唐軍。待唐軍撤退後,我們再觀察形勢變化。若有機會奪取鄭國就順勢拿下,合並兩國兵力後,趁著唐軍疲敝之機,天下便可盡歸我手!"
    竇建德駐足凝視地圖上洺州與洛陽間的八百裏平川,喉間發出猛虎低咆般的悶哼,言道:"去年鄭將王琬那廝偷襲黎陽,某的陌刀隊折了七百兒郎!"殿外呼嘯的北風卷著雪粒子撲滅兩盞宮燈,陰影中他的獨眼凶光畢露。
    "正因如此,才要救鄭!"劉彬猛然提高聲調,從袖中抖出三支箭矢插進磚縫:"若李世民屠滅洛陽,下一個箭頭必指洺州!屆時我大夏獨木難支,難道主上要學高曇晟焚宮自戕?"他忽然壓低身子,聲音如毒蛇吐信,接著道:"更何況此時兩虎相爭,待兩軍疲憊之際,我軍便可出奇兵,打他個措手不及!"
    說罷,劉彬枯瘦的手掌忽地攥住代表鄭國的赤旗,在地圖洛陽的方位緩緩覆上了夏軍的黑旗。
    殿角漏刻滴水聲陡然清晰,竇建德將眼眯成刀鋒。他想起月前巡營時,那些從黎陽倉逃回的傷兵在雪地裏爬出的血痕,王世充的騎兵確實剽悍,但更剽悍的是李世民玄甲軍踏破柏壁的傳聞。
    "報——!"斥候裹著冰碴撞進殿門,慌張的說著:"唐軍掘通千金渠,洛陽西苑已成沼澤!"
    竇建德渾身一震,手中帛書墜入炭盆,竄起的火苗映得他須發皆張。他踩滅燃燒的求援信,火星在鐵靴下迸濺如血:“也罷,便依你計,先答應王賊同意前去支援,不過,李唐這邊也需剛柔並進,傳李大師!”
    竇建德采納了劉彬的建議,派使者前往洛陽聯絡王世充,先口頭承諾出兵救援,同時又派遣其禮部侍郎李大師等人出使唐朝,請求唐軍撤出洛陽。
    關於竇建德政權中的中書侍郎劉彬和禮部侍郎李大師,現存正史記載較為簡略,劉彬是竇建德政權的首席謀士,其具體籍貫與家世無明確記載,但據《資治通鑒》及《舊唐書》片段推測,他可能是河北士族或寒門文士出身。隋末天下大亂時投奔竇建德,後憑借其出眾的謀略迅速成為核心幕僚。竇建德稱夏王後,授其中書侍郎相當於宰相副職),執掌機要文書與戰略謀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在唐軍合圍東都洛陽之時,劉彬力主竇建德發兵援救王世充,提出“聯鄭抗唐、徐圖兼並”的戰略,成為竇建德西進洛陽的直接動因。其言論中“三足鼎立”“鄭亡則夏不能獨存”等分析,被視為隋末地緣政治的經典論斷。不過,虎牢關之戰621年)竇建德兵敗被俘後,劉彬下落不明。推測可能死於亂軍,或隱遁民間。後世史家評其“有縱橫家遺風”,但戰略執行力受限於竇建德的草莽局限如輕敵冒進),最終未能扭轉局勢。
    李大師是名門之後,出生不詳,卒於628年,字君威,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出自關隴貴族李氏旁支。其父李仲舉為北周隴州刺史,家族與李唐皇室同宗但關係較疏。隋末時,李大師任隋朝冀州司戶參軍,竇建德占據河北時,被征召為禮部侍郎,主管外交禮儀。
    李大師當時奉竇建德之命出使唐朝,表麵上是請求唐軍撤洛陽之圍,實為刺探唐軍虛實、拖延時間。李淵父子很輕易的便識破了其意圖,將其扣留於長安。同年五月竇建德兵敗,李大師滯留唐廷,後被流放至西會州今甘肅靖遠)。
    李大師最著名的身份是史學家李延壽之父。他在流放期間開始編纂南北朝通史,貞觀二年628年)遇赦返京,途中重病,臨終前囑咐兒子李延壽一定要完成遺誌。李延壽繼承父業,利用秘府檔案修成《南史》《北史》,其序言中明確記載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欲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可見李大師的史學抱負深刻影響了唐代史學。李延壽回到長安後,擔任崇賢館學士,終成一代著名史家。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曆史紀實小說《大唐淩煙誌》已震撼連載!作者淩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裏,您將親曆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淩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了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曆史觀,推演曆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淩煙誌》,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
    喜歡大唐淩煙誌請大家收藏:()大唐淩煙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