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707   加入書籤

A+A-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王世充麾下的隨州總管徐毅率領全州向唐軍投降。
    徐毅的生平在史籍中記載較為簡略,其主要活躍於隋末唐初王世充集團。他原為隋朝地方官吏,隋煬帝大業末年天下大亂時依附王世充,因熟悉漢水流域地理,被任命為隨州總管,負責鎮守這一連接洛陽與江漢平原的戰略要地。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麵對李世民東征大軍已破王世充七州、蕭銑勢力被李孝恭壓製的局麵,徐毅權衡形勢後,便舉州降唐,其投降直接導致王世充喪失漢水東岸屏障,並為唐軍次年平定蕭銑開辟了漢水中遊通道。
    歸唐後,高祖李淵為籠絡降將、穩定新附地區,授予徐毅瀛州刺史之職,轄境包括今河北河間一帶。這一任命具有雙重考量,一方麵將其調離原勢力範圍防止反複,另一方麵利用其治理經驗安撫河北州縣,彼時竇建德仍控製河北大部,唐朝急需在河北插入親唐勢力。
    徐毅赴任後的事跡未見詳載,唯《資治通鑒》提及其在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敗亡後,曾協助唐軍收編河北散兵遊勇,但未參與後續征討劉黑闥的戰役,徐毅的瀛州刺史任期至貞觀初年結束,此後再無史跡可考,可能卒於唐太宗貞觀前期。其子徐慶貞觀末年任果毅都尉,曾參與征伐高麗,側麵印證徐氏家族通過歸順唐朝得以維持軍功世家的地位。
    冬夜,隨州總管府密室內銅燈搖曳,徐毅將唐軍勸降帛書推至案中,其長子徐慶、幕僚張昶、副將陳璜圍坐,徐慶按劍而起,說道:“父親!鄭王待我徐氏不薄,豈可因李世民攻破幾座城池就屈膝投降?兒願帶死士夜襲唐營。”
    徐毅以掌擊案嗬斥道:“我兒糊塗!上月唐軍取伊闕,王世充連發十二道軍令要我分兵救援,可漢水以西的糧道早被李孝恭截斷!”說著,他展開地圖,繼續道,“大家看看,蕭銑困守江陵,竇建德被李藝拖在河北,我們已是孤城!”
    張昶以手指劃過地圖上的漢水,撚須低語道:“李孝恭的水軍上月抵竟陵,昨日探馬來報,其前鋒已到安居鎮。若唐軍沿溳水北上,與我軍不過三日路程。.”
    陳璜扯開衣甲露出箭瘡,說道:“末將守平林關時親眼見過李靖的攻城械,投石能砸塌城門樓!咱們城中糧草撐不過正月,那些抓來的民夫昨日又想暴動。”
    徐毅妻子此時捧藥盞入內,道:“夫君,洛陽來的信使還在驛館,聽說王世充對降將家眷...”話未說完,其幼子啼哭聲忽起,徐妻忙將藥遞給徐毅,退回側室。
    徐毅猛然攥碎藥包,憤然道:“上月王雄誕在安陸殺我三弟全家,王世充可有一字撫恤?”他轉向張昶接著問道,“唐廷的條件?”
    張昶展開密函,答道:“李孝恭承諾,保我徐氏全族性命,許您刺史之位,隨州士卒願留者編入唐軍,歸鄉者發粟三鬥。不過,唐廷還特批將您調任河北瀛州,遠離王世充殘黨複仇。”
    陳璜突然下跪,叩首哽咽道:“大人,末將的妻小都在襄陽,若總管決意歸唐,弟兄們願誓死跟從!”
    徐慶接著說道:“可瀛州在竇建德地盤邊上,這分明是拿我們當...”
    徐毅打斷其話,說道:“唐廷正是要我等在河北牽製竇建德,李淵才肯給活路。陳將軍,寅時開南門,但先拆了弩機齒輪,得讓唐軍覺得我們抵抗過。”
    張昶說道:“屬下這就寫告示:"為免生靈塗炭,暫屈節以待天時"...”
    徐毅推木窗,風雪灌入室內,他感慨道:“哪有什麽天時!從楊廣到王世充,這亂世,早該結束了。”
    沒多久,府牆外更鼓聲中,一隊快馬悄然出城,蹄印旋即被大雪掩埋。
    徐毅任職的隨州即今湖北省隨州市,地處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的隨棗走廊北端,北接南陽盆地,南連江漢平原,漢水重要支流?水穿境而過。
    隋唐之際的隨州行政區劃曆經調整,其轄區範圍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時,隨州改稱漢東郡,轄境包括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光化縣今湖北老河口市北)、安貴縣今隨縣唐縣鎮一帶)、順義縣今隨州西南)和平林縣今湖北廣水市)。
    這一布局以隨縣為中心,沿漢水東岸展開,覆蓋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的隨棗走廊,既控製漢江航道,又扼守中原通往江漢平原的陸路要衝。隋末戰亂中,漢東郡因人口流失與軍事動蕩,部分轄縣被裁撤或合並。
    至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複置隨州時,轄縣調整為隨縣州治)、光化縣、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武德五年新置)、唐城縣原安貴縣分置,今隨縣唐縣鎮)和短暫恢複的順義縣。其中棗陽縣的設置尤為關鍵,此地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北接方城隘口,南控隨棗走廊東口,成為唐軍南下江漢平原的重要跳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貞觀年間627649年)進一步調整後,隨州轄境穩定為隨縣、唐城縣和棗陽縣三縣,總麵積約1.2萬平方公裏,涵蓋今隨州市、廣水市及棗陽市部分地區。這一行政架構深刻反映了隋唐政權對地理戰略的考量:隨縣作為州治,依托?水與溳水交匯的水陸樞紐地位,維係南北商道;唐城縣據守桐柏山隘,防範來自汝南方向的威脅;棗陽縣則與南陽盆地形成聯動,成為經略荊襄的前沿基地。
    武德三年徐毅舉隨州降唐後,李孝恭、李靖正是以棗陽為據點,沿溳水南下平定蕭銑,而隨縣則成為轉運漢江糧餉的中樞。盡管光化縣在貞觀年間劃歸襄州,順義縣最終並入隨縣,但隨州"三縣鼎立"的格局直至唐末未有大變,其行政邊界的穩定性恰恰印證了隋唐之際對此地戰略價值的長期重視。
    隋唐之際,隨州既是荊襄與中原的陸路樞紐,又是漢水航運的關鍵節點,向西經襄陽可抵漢中,向東順溳水而下可達武昌,向北經方城隘口直通洛陽。王世充稱帝洛陽後,隨州作為其勢力範圍最南端的要衝,承擔著三重戰略職能:一是屏障南陽盆地,防止唐軍從荊州今湖北江陵)北上截斷洛陽與江淮的聯係;二是監控漢水航道,保障來自竟陵今天門)、沔陽今仙桃)等江漢糧倉的漕運;三是維係與南方蕭銑割據江陵的梁帝)的脆弱同盟。
    徐毅舉隨州降唐,不僅使王世充喪失了漢水東岸重要據點,更令唐軍得以在漢水中遊建立起橋頭堡,李孝恭部唐軍次年621年)正是以隨州為跳板,配合李靖順漢水南下平定蕭銑勢力。
    隨州降唐事件還引發了連鎖反應,相鄰的安陸今湖北安陸)、沔陽等地守軍相繼動搖,導致王世充江淮糧道暴露,迫使其再次收縮防線,間接促成次年李世民圍困洛陽時王世充陷入"城內糧盡,絹一匹直粟三升"的絕境。現代考古在隨州擂鼓墩發現的戰國曾侯乙墓遺址,恰印證了該地自古扼守南北要衝的曆史地位。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曆史紀實小說《大唐淩煙誌》已震撼連載!作者淩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裏,您將親曆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淩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了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曆史觀,推演曆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淩煙誌》,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
    喜歡大唐淩煙誌請大家收藏:()大唐淩煙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