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6480 加入書籤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凜冽朔風尚未從關中大地退去,一騎驛馬卻挾著北疆的捷報,踏碎長安清曉的薄霜,直入朱雀門。延州總管段德操於野豬嶺大破梁師都悍將劉仚成、斬首數千級的戰訊,瞬間點燃了太極宮的朝堂,這一場發生在黃土溝壑間的雷霆突襲,已為帝國釘死了動蕩的北大門。
二月末,長安城太極殿殿外,殘雪未消,殿內卻因北疆捷報而暖意升騰。黃門侍郎高擎露布,聲震屋瓦,啟奏道“陛下!延州八百裏加急!段總管德操於野豬嶺大破逆賊劉仚成,斬首三千餘級,梁軍殘部潰遁夏州!”
“彩!” 李淵龍顏大悅,紫袍廣袖拂過禦案,手指重重戳向朔方輿圖“段卿不負朕心!正月摧梁師都,二月破劉仚成,旬月兩捷,北門可安!” 丹墀下文武頓起一片頌聖之聲。
侍中裴寂率先出列,笑紋深鐫,拱手道“段總管雷霆手段,足證陛下慧眼如炬。昔年晉陽龍興,此子率部歸義,臣便觀其有衛霍之器!” 他的話語間不忘自表識人之功。
尚書右仆射蕭瑀卻凝視著洛陽方向堆積的軍報,憂色難掩“段總管固是虎臣,然秦王殿下頓兵洛陽城下已逾八月。今北患暫弭,可否令延州分精兵數千,馳援東都?” 但見他袖中指尖微動,憂心王世充與河北竇建德勾連之勢。
掌全國軍務兵部尚書任瓌,立刻跨步反駁道“蕭相此言差矣!劉仚成雖敗,梁師都尚據朔方,突厥頡利狼子野心昭然!臣掌四方驛報,雲中、馬邑烽燧近日煙塵不息。若抽延州之兵,代北防線必生罅隙,陛下豈忘武德二年晉陽之痛乎?”此刻,任瓌話鋒直指劉武周引突厥陷太原舊事。
一直沉默的侍中、掌詔令的納言陳叔達緩聲補充道“任尚書洞若觀火。段總管所部非獨禦梁逆,實乃鎖鑰長安之鐵門。秦王殿下擁兵二十萬圍洛,非缺數千卒之力,唯待時耳。北疆一兵一卒,皆係社稷根本。” 言罷,他轉向李淵躬身道“臣以為當務之急,乃固延州勝勢,震懾突厥。”
李淵目光如電,掃過群臣,最終落在北方輿圖延州標記上。他忽問“段卿捷報中,可曾請援或請功?”
聞報立即回應道“段德操僅列戰果、不言己身後。”
聞報,皇帝李淵撫掌大笑道“真社稷幹城!傳旨晉段德操上柱國勳,賜黃金三百斤、錦緞千匹。其麾下陌刀將王銑等,兵部超格敘功!”
見蕭瑀欲再發言,李淵已決然揮手,繼續說道“洛陽有世民坐鎮,克城隻在朝夕。傳諭段德操延、綏、丹三州軍務,悉付卿專決!” 說著,皇帝聲音陡然轉厲,如金鐵交鳴道“凡有勾結突厥、動搖邊陲者,無論軍民貴賤,卿可先斬後奏!” 凜冽殺氣隨旨意彌漫,殿中朱紫齊齊俯首,山呼萬歲之聲撼動梁塵。
殿角銅漏滴答,掩蓋了皇帝低不可聞的自語“世民吾兒…段卿已釘死北門,這中原棋局,也該收官了。”
此刻,西線洛陽戰場,宮城壁壘森嚴,秦王李世民正揮軍合圍,四麵猛攻,晝夜不息。城中王世充守軍負隅頑抗,其裝備的器械精良駭人,巨型拋石機(炮)轟鳴,石彈重逾五十斤,可呼嘯攻擊二百步距離的唐軍;城頭裝備威力無儔的八弓床弩怒張,所發巨箭粗若輪輻,鏃大如斧,貫空竟達五百步之遙!唐軍將士奮勇,自四方疊次強攻十餘日,然宮城堅壁難摧,洛陽宮城竟久攻不克。
古戰場巨型拋石機(炮)的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簡易杠杆拋石裝置,其核心原理始終如一,即利用杠杆與配重的巨大勢能轉換,將石彈拋向遠方。早期的炮架結構粗陋,主要依賴人力拉拽固定在杠杆短臂上的繩索(稱為“梢”),利用數十人同時發力將長臂末端的皮彈兜甩出,這種“拽索式”炮雖能將十餘斤石塊投出百步,但射程與威力極不穩定。
拋石機(炮)真正的技術革命發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冶金工藝提升與大型工程經驗積累,工匠們創造了劃時代的配重式拋石機,在杠杆短臂端懸掛數百斤至數千斤的巨石或鐵箱作為配重體(稱為“壓石”或“炮石”),通過精巧的絞盤與釋放機構控製能量爆發。當操作手斬斷固定長臂的鉤鎖時,沉重的配重箱驟然下墜,驅動長臂末端的彈兜以雷霆萬鈞之勢揚起,將石彈沿拋物線軌跡猛烈拋射。這種設計不僅大幅提升投射重量(可達百斤以上)與射程(三百步開外),更使彈著點精度顯著提高,成為攻堅利器。
唐代的巨型炮在結構上臻於成熟,其主體框架由粗大鬆木榫卯構築,高達三至五丈的炮架需深埋地中以防後坐力傾覆。關鍵部件“炮梢”(杠杆)選用彈性與強度俱佳的山桑木或榆木整料製成,長梢與短臂的長度比例嚴格遵循“四至五比一”的力學法則,以確保配重下墜時能最大化轉化為拋射動能。
巨型炮彈兜以雙層牛皮鞣製,四角以鐵環緊扣梢末皮索,裝填時需十餘名壯士以絞車拖曳梢頭下壓,待卡入鐵製“牙發”(扳機)後裝入石彈。最令人驚歎的是配重係統的演進。為平衡更重的彈體,工匠以鐵箍加固巨型木箱,內填碎石、鐵渣並以灰漿澆鑄成整體,部分巨炮配重甚至超過萬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戰場指揮官揮旗下令,力士以巨斧斬斷牙發繩索,配重箱轟然墜落,炮梢呼嘯著撕裂空氣,石彈裹挾風雷之聲砸向敵軍陣地或城牆,這種毀天滅地的力量,使“將軍炮”成為中世紀戰場上的終極威懾。到了宋元之際,隨著火藥的興起,傳統拋石機雖漸被火炮取代,但其蘊含的杠杆力學智慧,至今仍在工程機械領域閃爍著冷兵器時代巔峰工藝的餘暉。
王世充守軍裝備的另一利器“八弓床弩”,是中國古代工匠將材料力學與機械設計推向極致的傳奇。其雛形可溯至春秋戰國的連弩,經秦漢蹶張弩(腳踏上弦)與腰引弩(腰力開弓)的演進,至魏晉時已出現多弓複合的床子弩,將兩張以上強弓並列固定於木床(支架),以絞盤統一牽引弓弦,使射程突破三百步。真正的巔峰造物也是出現在隋唐之際,軍事工匠將八張桑柘木長弓以精鐵構件分層疊合,弓臂交錯如巨獸肋骨,整體固於丈餘長的榆木炮架之上,成就了冷兵器時代令人膽寒的“八弓八牛弩”。
其核心奧秘在於複合儲能係統的創造。單張桑柘弓需六石(約360公斤)拉力方能滿弦,而八弓通過精密榫卯與鐵箍構成聯動整體,總拉力高達四十八石。上弦時,士兵以絞車拖動三組滑輪組成的省力機構,將手腕粗的牛筋弓弦卡入青銅弩機牙口,此過程需二十名壯士合力轉動絞盤,弓臂彎曲時發出的“咯咯”聲猶如巨木將折。更精妙的是箭道設計,為承受發射時狂暴的後坐力,箭槽以熟鐵包裹硬木製成,槽底密布蜂蠟減少摩擦。當三棱鐵鏃的巨箭(箭杆粗如嬰臂,長逾七尺)置入箭槽,其尾羽竟比騎兵圓盾更闊!
擊發瞬間才是真正的力學奇觀。弩手以木槌猛擊扳機,八張強弓積攢的勢能轟然釋放,弓臂回彈的震顫令地麵塵土騰起。箭矢初速接近百米每秒,特製鐵鏟狀箭鏃可鑿穿包磚城牆,而帶倒刺的三棱箭則專為射碎雲梯設計。最令人震撼的是其戰術延展性唐軍將床弩群置於城牆或高台,以拋物線實施火力覆蓋;亦或發射尾部係繩的踏橛箭,使步兵能攀繩攻城。北宋《武經總要》記載的“千步弩”(射程超500米)正是此技術的延續,直至元代火器興起,這些曾讓洛陽宮牆為之戰栗的八弓巨獸,才在硝煙中漸次沉默,唯留博物館中鏽跡斑斑的青銅弩機,訴說著曾改變戰爭形態的東方機械智慧。
洛陽城下,唐軍的攻勢如怒濤般晝夜不息,卻在那堅不可摧的城防利器前撞得粉碎,徒留遍地哀鴻。 城頭之上,五十斤重的巨石被巨大的拋石機(炮)如隕石墜落般不斷擲下,砸入唐軍密集的衝鋒陣型,瞬間便是血肉橫飛,斷肢殘甲與泥土碎石混作一團焦黑;八弓床弩的絞弦聲令人齒寒,駭人巨矢破空尖嘯,輕易洞穿盾牌、撕裂人體,甚至將雲梯攔腰斬斷,將悍勇的登城甲士連人帶甲釘死在冰冷的城牆上。慘烈的傷亡數字逐日攀升,宮城巍峨的牆垣仿佛被鮮血反複浸染,在夕陽下泛著詭異的暗紅,卻依舊巋然不動,宛如吞噬生命的巨獸。
更令人扼腕的是唐軍發起的“間諜戰”接連破滅。 困守孤城、人心惶惶的洛陽內部,並非沒有暗流湧動。先後竟有十三批忠勇之士或心懷唐室的軍民,甘冒奇險,密謀在約定的時辰打開城門,接應王師攻城。 他們或許在深巷陋室中歃血為盟,或許在夜色的掩護下傳遞密信,眼神中燃燒著對解脫圍困的渴望。
然而,王世充的統治機器如同冰冷的毒蛇,其爪牙(檢校)對城內的掌控無孔不入。這些密謀往往尚在繈褓,或因叛徒告密,或因行事不密被察覺,甚至可能在行動前的刹那功虧一簣。 每一次事泄,都伴隨著殘酷的清洗,參與者在洛陽城內鬧市被公開梟首示眾,頭顱懸於城樓,屍體棄於溝壑,以儆效尤。 接連十三批被策反的希望火種,尚未燎原,便在這座絕望之城令人窒息的鐵幕下,被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掐滅,隻留下城頭新添的猙獰首級和城下唐軍將士心頭更深沉的陰霾與悲憤。內應之路斷絕,強攻又傷亡慘重,洛陽宮城,儼然成了秦王李世民麾下雄師麵前一道淌血的天塹。
唐軍將士們因長期作戰而疲憊不堪,遠離關中老家的兵士,大都產生了思鄉退兵的情緒。連日猛攻受挫帶來的不僅是肉體上的創傷,更有精神上的重壓。營盤內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和草藥氣息,疲憊不堪的士兵們倚著冰冷的兵器,目光空洞地望向西方,那是關中的方向。寒風吹過殘破的營帳,夾雜著低低的啜泣和壓抑的歎息,那是遠離故土的兵士們無法抑製的思鄉之情,以及對這場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圍城戰的深深厭倦。
“家裏的莊稼不知道怎樣了…”
“娃兒該會叫爹了吧…”
“老父親、老母親的身體”
類似的低語在唐軍營中悄然蔓延,一種渴望班師的情緒如同冰冷的潮水,無聲地浸透了整個軍營。是夜,中軍大帳內,氣氛同樣凝重。搖曳的火光映照著將領們疲憊而焦慮的臉龐。總管劉弘基,這位跟隨李世民多年的驍將,此刻眉頭緊鎖,終於忍不住上前一步,聲音帶著沙啞和沉重,奏道“殿下!將士們… 將士們實在是撐得太苦了! 眼前洛陽宮城堅如磐石,我軍死傷枕藉。兒郎們思鄉心切,銳氣已墮。懇請大王… 體恤軍心,暫且班師回長安休整,來年再圖進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他的話像投入靜水中的石子,立刻激起了共鳴。帳中幾位將領也紛紛出列,抱拳附和“劉總管所言極是!大王,撤兵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帥案後的秦王李世民身上。他身著明光鎧,甲葉上還帶著未幹的血跡與塵土,連日督戰使他麵容清減,但那雙銳利的眼睛,卻燃燒著比帳中炭火更熾烈的光芒。他沒有立刻回答,隻是緩緩站起身,走到大帳中央,目光如電般掃過每一位請命的將領。那目光中沒有憤怒,卻有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決和穿透人心的力量,讓原本有些嘈雜的帳內瞬間安靜下來,連呼吸聲都清晰可聞。
他開口了,聲音並不高亢,卻異常清晰、沉穩,每一個字都像重錘砸在將領們的心上“諸位將軍!” 李世民的聲音在大帳中回蕩,“我們這次興師動眾,舉國之力東征,為的是什麽?難道是為了在這洛陽城下虛耗時光,然後無功而返嗎?不! 我們應當畢其功於一役,以求一勞永逸!你們看看這中原大地——”
李世民說著猛地抬手,指向帳外洛陽城的東邊方向,仿佛能穿透帳壁看到那廣闊的疆域,“東部各州,懾於我大唐兵威,已然望風歸順! 如今隻剩下眼前這座孤城,王世充已是窮途末路,糧草日蹙,人心離散,他還能支撐多久?成功就在眼前,破城指日可待! 此刻撤軍,無異於縱虎歸山,前功盡棄!讓那些歸順的州郡如何看我大唐?讓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的血白流嗎?”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更加銳利,帶著一種睥睨天下的氣勢,斬釘截鐵地宣告道“功在垂成,柰何棄之而去!”隨即,他猛地轉身,對著侍立一旁的掌書記官和帳外親兵,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厲聲下令“傳本王軍令,曉諭全軍洛陽城不破,大軍絕不回還! 敢有再言班師者——斬!”
“斬!” 這個冰冷的字眼如同驚雷,在寂靜的大帳中炸響,帶著凜冽的殺伐之氣。劉弘基等人身軀一震,臉上血色盡褪,所有勸退的念頭瞬間被這股強大的意誌力碾得粉碎。他們感受到了秦王不破洛陽誓不罷休的鋼鐵意誌,也深知這道軍令絕非虛言。帳內一片死寂,隻聽得見火盆中炭火的劈啪聲和帳外呼嘯的寒風。再無人敢提一個“撤”字,眾將唯有抱拳躬身,齊聲應道“謹遵秦王之命!”
李世民的命令迅速傳遍三軍。當“敢言班師者斬”的嚴令下達時,原本彌漫的思鄉退意如同被寒風吹散的薄霧,瞬間被一種更加沉重的、被軍令約束的肅殺所取代。將士們咬緊了牙關,將那份鄉愁深深埋入心底,目光再次投向那座如同巨獸般盤踞在前方的洛陽宮城。退路已斷,唯有向前。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曆史紀實小說《大唐淩煙誌》已震撼連載!作者淩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裏,您將親曆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淩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了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曆史觀,推演曆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淩煙誌》,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
喜歡大唐淩煙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淩煙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