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5740   加入書籤

A+A-


    武德四年的冬天,長安城是在一種奇異的氛圍中度過的。饒陽城外風雪彌漫、五萬唐軍潰敗的硝煙,仿佛被凜冽的北風一路吹送,越過黃河,滲進了這座帝都的每一道宮牆縫隙,每一扇朱門雕窗。寒意不僅凍僵了街頭巷尾販夫走卒的手指,更悄然凝固了太極殿內原本就微妙無比的空氣。
    戰敗的急報是清晨送達的。李淵手持那份字字沉重的軍報,久久不語。鎏金獸首香爐裏吐出的青煙,筆直上升,直到殿梁才緩緩散開,一如他此刻紛亂的心緒。他的目光,如同掂量著無形砝碼,在禦階下分立兩班的兒子們身上緩緩移動。左側是太子李建成,身著儲君冠服,麵容沉靜,甚至帶著一絲合乎身份的憂國之色,但那份過於刻意的鎮定之下,似乎有什麽東西在悄然繃緊。右側是秦王李世民,眉宇間帶著揮之不去的銳氣與征塵,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對饒陽敗因的了然。
    五萬大軍的覆沒,這個殘酷的事實,像一盆冰水,澆醒了李淵心中殘存的最後一絲僥幸。他醞釀許久、試圖以宗室平衡軍功集團的計劃,在這血淋淋的現實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天下未定,強敵環伺,此時此刻,帝國需要的不是精妙的製衡,而是一柄能斬斷一切亂麻的利劍。而這柄劍,隻能是他的次子,李世民。
    昨夜,大唐皇帝的摯友老臣裴寂的聲音似乎還在耳畔“陛下,天策上將之職,雖合周禮古製,然位在諸王公之上,儀同三司,權勢過重……恐非我朝祖宗成法,亦恐滋生物議。”
    裴寂作為晉陽起兵的元從,深得李淵信任,但他的顧慮往往代表著朝中一部分保守勢力的聲音。
    想到此,禦座上的李淵右手半握,敲擊在冰冷的紫檀禦案上,發出篤的一聲輕響。他知道裴寂的擔憂,這不僅僅是職位高低的問題,更是對帝國未來權力格局的深遠考量。然而,他的目光最終越過眾臣,牢牢定格在李世民身上,那目光裏混合著無奈、決斷,或許還有一絲為父者的複雜情感。
    “秦王,”李淵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大殿每一個角落,“自晉陽起兵,掃蕩群雄,功蓋寰宇,彪炳史冊。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爵。今日朕授你天策上將,開府置官,非此殊榮,不足以彰汝之勳烈,亦不足以激勵天下將士用命!”
    李世民微微一愣,應聲出列,俯身謝恩,動作流暢而恭敬。但在那一低頭的瞬間,他眼角的餘光敏銳地捕捉到,立於文官班首的兄長李建成,那寬大的太子袍袖之下,雙手難以自抑地微微一顫。這場看似榮寵至極的冊封,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的漣漪,將兄弟二人之間那層溫情的薄紗徹底撕破,推向了一場更加公開、更加無可回旋的較量。
    而另一邊,齊王李元吉在同時受封司空時發出的那陣略顯誇張的笑聲,在這凝重的大殿裏顯得格外刺耳,仿佛是在這場悄然傾斜的權力天平上,故意投下的一枚充滿算計的籌碼。
    天策府的匾額很快在原本的秦王府邸門前懸掛起來。由大書法家虞世南親筆題寫的“天策上將府”五個鎏金大字,在長安冬日難得的暖陽下,灼灼生輝,耀人眼目。金漆的光芒,象征著無上的榮寵,也引來了無數或羨慕、或嫉妒、或警惕的目光。
    然而,比起開府建製、設置官屬這些表麵的榮耀,真正讓長安城各方勢力屏息關注的,是天策府西側園林中新近辟出的一處館閣“文學館”。這並非尋常的吟詩作賦之所,其門檻之高,用意之深,遠超外人想象。
    房玄齡捧著那份沉甸甸的學士名冊,穿行於館內新修的亭台樓閣之間。他步履沉穩,心中卻如明鏡一般。這名冊上的每一個名字,都經過精心挑選,背後都牽連著一方勢力,代表著一股潛在的力量。虞世南、虞世基兄弟,其文名冠絕江南,他們的入幕,意味著天策府向整個南朝文化士族群體伸出了橄欖枝;孔穎達,經學大師,背後是盤根錯節的山東(崤山以東)士族網絡;就連以直言敢諫聞名的蘇世長,他的加盟,也是平衡關隴軍事集團內部關係的一步妙棋。這十八位學士,並非隻是裝點門麵的文人雅士,他們是一個精心編織的智慧與政治網絡,是李世民為自己打造的、獨立於傳統朝廷體係之外的“影子內閣”。
    當宮廷畫師閻立本的畫筆在潔白的絹素上細細勾勒諸位學士的容貌氣韻時,文學家褚亮正在一旁斟酌為每位畫像題寫的讚語。當最年輕的學士顏相時的肖像完成最後一筆,這個由當時最頂尖的文士、謀臣構成的智慧核心已悄然成型。外人隻見他們“分三番遞宿,引禮厚餼”的風雅與尊榮,隻見他們談經論史、詩文唱和的盛況,卻不知每夜館閣深處搖曳的燭火下,展開的不僅是書卷,更有精確到州縣的山川輿圖、賦稅戶籍。這裏的討論,關乎漕運改革以通糧道,關乎律令修訂以安民心,更關乎未來帝國的藍圖。這裏的每一句建言,都可能比戰場上的衝鋒陷陣更具顛覆性,更驚心動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股來自天策府的力量,東宮豈能毫無察覺?
    太子府邸,暖閣如春,卻驅不散李建成眉宇間的陰霾。謀臣魏徵將手中的茶盞重重放下,盞中茶水濺濕了案幾上攤開的戲文抄本《霸王別姬》。他冷哼一聲,語帶譏諷“這出戲文,唱的倒是應景。剛愎自用,終至眾叛親離,垓下悲歌!”
    一旁沉默的王珪,緩緩展開一份剛剛通過隱秘渠道送來的密報,上麵清晰地記錄著文學館昨夜持續至三更的議題如何利用永濟渠,在三個月內向河北前線集結三十萬石軍糧。這哪裏是風雅文會?分明是為秦王即將到來的東征,進行最實質、最高效的備戰!這份效率,這種未雨綢繆的能力,讓東宮的幕僚們感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王珪字叔玠,河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身於著名的士族“太原王氏”,是南朝劉宋時宰相王弘的後裔。他自幼喪父,家境中落,但品格孤高,安貧樂道,不隨意與人交往。他的叔父王頍是隋朝漢王楊諒的部下。楊諒起兵反隋煬帝失敗後,王頍被殺,王珪受到牽連,被迫逃亡山中,隱居十餘年。唐朝建立後,在丞相府司錄李綱的舉薦下,王珪開始為唐高祖李淵的世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中舍人,後轉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敬重。
    李建成聽得王珪建言,並沒有接話,他隻是默默走到窗邊,望著窗外庭院中無聲飄落的雪花。恍惚間,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與二弟世民一同在渭北狩獵的情景。那時兄弟二人並轡而行,笑語歡聲,一隻失群的孤雁哀鳴著掠過天際,世民引弓疾射,箭矢破空,精準地貫穿了雁頸。那幹脆利落的一箭,如今想來,竟像是一個宿命的隱喻。他的二弟,從來都是瞄準目標,便絕不鬆弦的人。
    而在不遠處的司空府,齊王李元吉似乎全然沉浸在新得的勁弩試射中。弓弦嗡鳴,箭矢深深釘入箭靶。這個看似魯莽衝動的皇子,此刻眼中閃爍的,卻是與其外表不符的精明。他就像在調試一張更複雜的弓,將弓弦的張力控製在最微妙的狀態,既不讓太子兄長與秦王二哥任何一方輕易取勝,消耗彼此的實力,又要確保自己在最關鍵的時刻,擁有足以扳動最終天平的力量。他試射時發出的張狂笑聲,驚起了司空府簷角棲息的寒鴉,撲棱棱飛向灰暗的天空。而遠處天策府文學館的燭火,依舊徹夜未熄,與東宮長明的燈光,在長安的夜幕下,形成了無聲的對峙。
    市井之間,關於天策府和文學館的傳說,也開始帶著神話色彩流傳開來。西市的胡商信誓旦旦地對同行描述,曾親眼目睹十八道金光,在深夜落入秦王府方向,宛如天神下降。終南山某處道觀裏,一位頗有聲望的老道則對香客聲稱,夜觀天象,發現帝星所在的紫微垣旁,莫名新添了十數顆輔星,光芒雖暫微弱,然其勢不可小覷。
    這些荒誕不經的謠傳,飄進永興坊那些深宅大院時,那些曆經北周、隋、唐數代更迭、嗅覺敏銳的老牌貴族們,正不動聲色地焚毀一些與某些邊將、某些失勢舊臣往來的密信。他們從這“十八學士”的設立中,嗅到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氣息,新一輪更加深刻、更加殘酷的權力洗牌,已然隨著天策上將府的開衙而拉開了序幕。
    最精妙而耐人尋味的隱喻,來自負責外交的鴻臚寺。一位高麗使臣在暗中抄錄“十八學士”的名號與事跡時,負責接待的譯官在解釋“瀛洲學士”這一稱謂時,或許是有意,或許是無心,將傳說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翻譯成了“神靈渡海棲息之地”。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誤譯,後來隨著高麗使團傳入日本遣唐使的耳中,竟逐漸演變成秦王麾下有“蓬萊仙島降臨之神人輔佐”的傳說。這個美麗的誤會,在異邦的典籍裏被不斷演繹,閃爍了千百年,成為這段曆史一個詭譎而遙遠的注腳。
    幾日後,雪下得最大的那個夜晚,李世民摒退隨從,獨留褚亮一人。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初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也是著名書法家褚遂良的父親。他在隋唐之際以文才顯名,是貞觀時期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褚亮出身於江南士族,先祖世代為官。他自幼聰敏好學,博覽群書,文采出眾,很早就享有才名。
    他最初在南朝陳出任官職。陳亡後,隋文帝楊廣聞其名,召他為東宮學士。隋煬帝大業年間,他任太常博士,後因與楊玄感交往密切,受其謀反事件牽連,被貶為西海郡司戶(治所在今青海一帶)。不久,隋末天下大亂,褚亮被西北割據勢力薛舉任命為黃門侍郎,掌管文書機要。 武德元年(618年),薛舉之子薛仁杲被李世民擊敗,褚亮隨即歸順唐朝。
    李世民久聞其名,對他十分禮遇,請他至自己的秦王府擔任文學(官職名,負責典籍校勘、教授生徒等),成為李世民重要的文學顧問。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後,為網羅人才,在宮城西設文學館,遴選十八位飽學之士,稱為“十八學士”。褚亮位列其中,與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孔穎達等人齊名。他們不僅為李世民谘詢,還時常討論典籍,賦詩唱和,極大地提升了秦王幕府的文化聲望和政治影響力。李世民命閻立本為十八人畫像,褚亮為畫像作讚,傳為佳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此刻,二人踏著積雪,步入靜謐的文學館。館內燭火通明,映照著四壁懸掛的十八學士畫像。畫像上的人們,或儒雅,或沉毅,或睿智,目光似乎都穿越畫卷,凝望著他,也凝望著一個他們共同參與開創的、即將到來的盛世。
    但見李世民緩步走到房玄齡的畫像前,伸手輕輕拂過畫像下方褚亮親筆題寫的讚語“才兼文武,棟梁之器”八個字,默然良久,他忽然對陪同在側、負責館務的褚亮微微一笑,看似隨意地問道“褚大人,可知當年漢武帝得賢臣汲黯時,曾有何感慨?”
    褚亮何等聰明,略一思索,躬身答道“回上將,史載漢武嚐言‘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
    李世民點頭,不再多言,隻是負手而立,目光再次掃過那一幅幅畫像。
    這句看似不經心的感慨,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次日清晨,一份密報便已悄然呈送至東宮李建成的案頭,上麵詳細記錄了秦王昨夜在文學館的一言一行。而此刻的天策上將,早已披甲執戟,出現在長安城外的校場上。寒風卷著雪粒,吹動他猩紅的鬥篷。點將台下,萬騎肅立,刀槍如林,肅殺之氣直衝雲霄。戰馬的噴鼻聲、鐵甲的碰撞聲,驚破了冬日黎明的沉寂。
    文學館的墨香尚未散去,河北複仇的戰鼓已然在心底擂響。長安城的這個冬天,注定要在冰冷的積雪與灼熱的野心交織下,於青史之上,烙下最深刻、最複雜的一道印記。權力的博弈隱於朝堂,而天下的歸屬,終將決定於沙場。
    讀者朋友們,揭開大唐盛世帷幕的曆史紀實小說《大唐淩煙誌》已震撼連載!作者淩雲朗月依據唐史典籍,以獨到視角為您再現那段波譎雲詭的三百年。
    在這裏,您將親曆玄武門之變的血色黎明,解密淩煙閣功臣的宦海沉浮,見證貞觀盛世背後的權力博弈,了解全國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將持續每日更新,敬請追更!期待您在章節評論區,分享獨到曆史觀,推演曆史謎題,交流閱讀感悟,讓我們共同撥開千年迷霧,探尋那些被千年時光塵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淩煙誌》,半卷江山血淚史。明日首更,不見不散!
    喜歡大唐淩煙誌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唐淩煙誌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