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破曉時分:從官僚齒輪到生命防線

字數:3178   加入書籤

A+A-


    “首長,我這裏有一份緊急的氣象預測報告,需要您立即過目。”洪大遠秘書長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這份報告是由李墨飛博士提供的,數據顯示未來三天內將有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雨,降雨量將遠超城市排水係統的承受能力。”
    電話那頭的市政廳主要領導沉默了幾秒,隨後說道:“好,你立刻把報告送過來,我馬上看。”
    半小時後,洪大光秘書長帶著報告走進了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辦公室。主要領導接過報告,迅速閱起來。他的目光在數據圖表上掃過,眉頭逐漸皺起。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表情變得越來越凝重。
    “這份報告的數據來源可靠嗎?”主要領導抬起頭,目光銳利地看向洪秘書長。
    洪秘書長點了點頭:“首長,李墨飛博士是氣象學領域的雙博士專家,他的數據分析非常嚴謹。這份報告是基於最新的氣象模型和實時數據得出的結論,可信度非常高。”
    主要領導沉默了片刻,隨後果斷地說道:“你立刻通知相關部門,明天早上召開緊急會議。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不能等到災難發生後再來補救。”
    翌日早上八點半,市政府的緊急會議室裏坐滿了各部門的負責人。
    主要領導坐在會議桌的首位,手中拿著李墨飛的預測報告,目光掃過每一位參會者:“各位,我剛剛看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氣象預測報告。數據顯示,未來三天內將有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雨,降雨量將遠超城市排水係統的承受能力。這場暴雨的威脅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會議室裏的每一位官員都屏息凝神,認真聆聽。
    “氣象局、城建局、交通局、應急管理局、交警及警方各個部門領導聽好了,這場暴雨的威脅不容忽視。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不能有任何拖延。各部門要迅速落實,做好應變的準備。我會親自監督各項工作的進展,確保萬無一失。”
    窗外開始淅淅瀝瀝地落雨,市政廳青銅擺件滲出的電解液在地麵蜿蜒,與窗外的雨痕交織成良渚玉琮的紋路。主要領導凝視著這道跨越五千年的水漬,突然抓起加密電話:“啟動‘後羿協議’,所有防汛設施進入戰時狀態!”
    電子印章落下時,暴雨預案的每個字符突然脫離文檔,在市政聯盟鏈上裂變成nft碎片。200萬市民的手機同時震動,全息投影從屏幕中迸發——文件標題用燃燒的像素寫道《致2100年的生存契約》。某程序員發現,文件水印遇雨顯影後,竟是自己曾祖父在1931年長江洪災中的手寫日記。
    會議結束後,市政廳洪大光秘書長撥通了李墨飛的電話:“李博士,你的預測報告已經引起了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市政廳已經召開了緊急會議,對預防暴雨的到來做了具體的安排。各部門會迅速落實,做好應變的準備。”
    李墨飛的心中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他知道,自己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應,但這場暴雨的威脅依然不容忽視。他深吸一口氣,語氣平靜但堅定:“謝謝秘書長的支持。我會繼續關注氣象數據的變化,並及時向市府匯報。”
    是夜,新海市城市的廣告牌上,“生命至上”的熒光字樣在雨幕中流轉,點亮了城市每個角落的智能窨井蓋。這些六邊形金屬裝置突然翻轉變形,太陽能板化作螺旋槳,將淤積的雨水抽向雲層。天空響起詭異的嗡鳴,仿佛遠古治水的號子被編碼成聲波武器。
    地鐵隧道內,納米機器人正用分泌物加固牆體。它們的黏液配方源自白蟻巢穴的防水結構,卻在作業過程中自發排出青銅色代謝物。檢修工老周的手電筒掃過這些結晶,發現其原子排列與良渚陶片完全一致。
    交通信號燈集體失控,紅燈在空中投射出虛擬洪水線。早高峰的車流在ai調度下,竟自發排列成逃生船隊的陣型。一輛自動駕駛公交車突然偏離路線,碾壓綠化帶衝上高架——車載係統日誌顯示,它正在執行“良渚3號應急預案”。
    “這不符合程序!”工程師瘋狂敲擊鍵盤,卻發現代碼庫中混入了甲骨文符號。ai公務員的投影突然出現在控製室,用機械音背誦《防洪法》第四章第五條“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製度。”這一條款的目的是確保防洪工作能夠科學、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他的瞳孔中閃爍著青銅器特有的銅綠光澤。
    此時,李墨飛的手機突然收到厘米級定位警報:“您右前方2.3米處將於43分鍾後積水1.2米”。這是5g基站通過分析行人步態、鞋底磨損度與地磚縫隙得出的預測。他抬頭看見外賣員正用熒光塗料標記窨井,圖案與他未公開的管網弱點圖完全吻合。
    市政廳倡導的氣候災難防災警訊,立馬引起了民眾的高度警覺並化為行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超市搶購現場,退休教師丁蘭慧發現購物車陣型暗藏玄機。礦泉水箱的缺口組成莫爾斯電碼,翻譯過來是“東南方地下車庫有漏洞”。當她循跡而去,果真看見漩渦狀的積水正在侵蝕承重柱。
    無人機群掠過城市上空,熱成像畫麵顯示數萬市民的體溫正形成特殊波形。趙東浩將數據導入氣候模型,屏幕突然彈出提示:“檢測到良渚文明生物電磁場殘餘,是否進行基因記憶匹配?”
    暴雨傾瀉而下的瞬間,監控攝像頭捕捉到詭異同步率:87的市民屈膝護頸,以良渚陶俑的防洪姿勢貼牆而立。流浪狗叼著塑料瓶奔向排水口,爪印在地麵踩出《禹貢》上的山川脈絡。某網紅直播時突然跪地痛哭,他的耳後浮現出青銅器雷紋,直播間的ai美顏功能將其識別為“新型潮流貼紙”。
    李墨飛站在實驗室窗前,看著雨滴在玻璃上重繪五千年前的洪水線。黃婭婭的無人機穿透雨幕,將納米傳感器投入漩渦中心。傳回的數據流中,夾雜著一段低頻聲波。經破譯,竟是良渚古笛演奏的《候雨令》。
    “這不是預測,”趙東浩的智能假肢因激動而迸出火花,“是遞歸。人類在基因裏寫了太多末日,終於觸發了解壓程序。”
    市政廳樓頂的量子鍾突然倒流,青銅擺件在暴雨中徹底融化。金屬溶液滲入排水管,與納米機器人分泌的黏液結合,在市中心廣場凝成全新的圖騰:一半是暴雨模型的數據雲圖,另一半是良渚神徽的抽象變體。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