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方舟經濟學:量產化之路的博弈

字數:3100   加入書籤

A+A-


    對於“水上社區”項目,市政廳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成本!
    為了獲得政府與社會對“水上社區”項目的認可,李墨飛他們想盡千方百計降低整體成本,團隊從設計階段就開始考慮量產的可能性。他們通過模塊化設計和標準化生產,大幅降低了建築和設備的製造成本。此外,團隊還與多家供應商合作,采用批量采購和生產的方式,進一步壓縮了成本。最終,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水上社區的建設成本降低了50,運營成本降低了30。
    但是,成本是由誰控製的?它絕非由材料本身的價值所決定。“水上社區”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成本絞殺”——
    當李墨飛他們將項目計劃呈報給市政廳時,一張成本核算表傳給了他們。
    這張成本核算表的全息投影在晨霧中微微顫動,李墨飛注視著被標紅的建材采購欄——市政廳指定的供應商報價比市場價高出217,這個數字正在腐蝕他們精心計算的成本曲線。
    “這是新型複合材料的專利證書。”法務顧問推來一疊電子文件,全息印章下赫然簽著某位官員侄子的名字。劉宇想起三個月前那個暴雨夜,這個年輕人曾以"技術愛好者"身份索要過實驗數據。
    趙東浩憤怒之極,突然將茶杯重重砸在智能會議桌上,聲紋識別的安全鎖應聲開裂:“他們連救災科技都要榨取租金!”茶水在納米塗層表麵蜿蜒成腐敗的血管圖案,倒映著窗外未清理的洪災遺跡。
    混合能源實驗室裏,潮汐能發電機的葉片正在鹽水池中優雅旋轉。李墨飛卻緊盯著供應鏈管理係統的異常數據流:稀土永磁體采購價在一夜間暴漲40,而海關記錄顯示這批材料正囤積在某家離岸公司的倉庫。
    “改用超導懸浮軸承。”陳宇果斷調整設計方案。當第一台無稀土電機通過72小時測試時,他們收到了新能源巨頭的收購要約。視頻會議裏,對方總裁身後的背景牆掛著"水上社區"的概念圖,角落卻印著石油公司的ogo。
    “水上社區”真是一個賺錢的香餑餑啊,在那些人眼裏。“水上社區”的所有材料,都可以經過分解變成賺錢的法寶。
    而智能電網的博弈更加凶險。團隊開發的能源分配算法本可使供電效率提升65,卻在市政雲平台遭遇“技術性延誤”。李墨飛潛入代碼層發現,原有係統的冗餘設計竟關聯著十二家光伏企業的補貼配額。
    “我們需要自己的區塊鏈能源賬本。”程序員出身的趙東浩突然展現鋒芒。當分布式節點網絡在暗網上線時,實時能源交易數據如利劍刺破了壟斷企業的黑箱。
    浮動植物園的驗收儀式上,劉宇發現水質淨化率被惡意篡改。他們安裝在貧民區的原型機明明達到了92的淨化標準,市政報告卻顯示“不足50”。追查發現,某環保組織收取了汙水處理廠的政治獻金。
    更荒誕的鬧劇發生在廢物回收係統招標會。當ai垃圾分類裝置現場將混裝垃圾分揀出17類可回收物時,評委席上的清潔公司代表集體退場。“廢物回收係統”這個機器的普及意味著他們價值30億的人工分揀產業鏈將崩潰。
    “把廚餘轉化率提高到120。”劉宇在深夜修改參數。當係統顯示能將廢棄物轉化為超量有機肥時,化肥公司的律師函已塞滿郵箱。他們不得不在算法裏埋設“季節限定模式”,讓係統在冬季自動降低產出。
    3d打印工廠本該是技術聖殿,此刻卻淪為權力角鬥場——
    當“水上社區”首條自動化生產線試運行時,質檢係統突然報出百萬缺陷品,追查發現是政府強製安裝的監控芯片引發了電磁幹擾。
    “每平方厘米要有8個監控節點。”安全官員指著設計圖微笑。這些納米級傳感器不僅會泄露技術機密,更使建築成本飆升28。李墨飛不得不在結構夾層設計電磁屏蔽通道,這讓他想起兒時在防空洞偷讀禁書的經曆。
    “水上社區”的成本控製,變成數字煉獄。當團隊將模塊化建築成本壓到每平米4800元時,建材稅目表突然新增“水上建築特別附加費”。財務總監哭著算出新成本:6327元。這個數字,正好卡在市政廳補貼門檻之上。
    最終審議日的環形會場裏,陽光透過智能玻璃在劉宇的答辯台上切割出光暗分界。他調出最新測試數據:“水上社區可在零下40c至70c環境運行,抗風等級17級,人均能耗僅為傳統社區的……”
    “劉總工是否考慮過社會成本?”議員打斷劉宇的陳述,全息屏彈出精心剪輯的畫麵:碼頭工人抗議自動化、漁民控訴生態破壞、甚至有空拍圖顯示浮城投下的陰影影響了海帶養殖。
    對此,李墨飛立即啟動反製程序進行對抗,會場穹頂突然投影出洪水中的貧民窟。ai旁白冷靜陳述:“傳統救災方案每拯救一條生命需耗費83萬元,而我們的成本是19萬。”數字洪流衝垮了部分對“水上社區”的反對聲浪。
    當趙東浩準備展示專利原創證據時,主席台突然斷電。這和三個月前實驗室停電時是同樣的手法。在備用電源啟動的30秒黑暗裏,劉宇聽見政商代表的竊笑如食人魚群般遊弋。
    李墨飛、劉宇、趙東浩團隊最終拿到有條件許可:隻能在政府指定海域建造三座試點社區。首航儀式上,陳宇撫摸著建築模塊的接縫——那裏藏著未激活的拓展接口。當海上濃霧突然吞沒觀測船時,所有浮城模塊自動組成蜂巢陣列,在迷霧中閃爍著叛逆的定位信號。
    此時,李墨飛在總控室收到神秘代碼包,解密後是貧民區工程師自製的浮城圖紙。圖紙邊緣標注著俚語:“當諾亞方舟變成觀光郵輪,我們就造自己的蘆葦船。”他望向監控屏,發現某個試點社區的外殼上,夜釣者正用熒光漆塗畫著非官方的擴建標記。
    午夜,劉宇獨自潛入被查封的實驗室。黑暗中,那台曾通過37次颶風測試的浮筒原型機突然自主啟動,在量子計算機的殘餘電力驅動下,它正悄悄優化著第108版設計圖——這次刪除了所有需要審批的部件。
    “水上社區”量產化之路的博弈,是如此的凶險萬分。
    但是,博弈似乎還沒有完結。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