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成本迷局:理想主義的現實重力場
字數:3404 加入書籤
黃婭婭的係列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有人對“水上社區”計劃表示支持,認為這是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也有人持懷疑態度,擔心項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而且,市政廳的輿情監控中心要求公眾“理性看待氣候爭議”。
麵對公眾的質疑,李墨飛、劉宇和黃婭婭決定召開一個專業研討會,先向業內專家學者詳細解釋“水上社區”計劃的科學依據和設計理念。
研討會上,李墨飛首先發言。他用詳實的數據和分析結果,向公眾展示了堔川洪水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他語氣堅定,“‘水上社區’計劃不僅是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更是一個必要的選擇。”
接著,劉宇介紹了“水上社區”的設計方案。他展示了設計圖紙和模型,詳細解釋了如何通過建築在水麵上來應對洪水問題。
在劉宇的解釋下,一幅“水上社區”的藍圖展示在專家學者們麵前——
“水上社區”並非完全孤立於陸地,而是與現有城市結構有機結合。其總體布局包括以下幾個關鍵部分:核心區、緩衝區、連接區。
……
研討會的全息投影尚未完全消散,劉宇的瞳孔突然收縮。他看見,建材報價單上的數字正在量子屏上扭曲跳動。某種關鍵複合材料的單價從¥38753暴漲至¥12,980,價格曲線呈現完美的心電圖式波動,峰值竟與市長夫人名下的離岸公司股價變化同步。
“這是第17次參數優化後的成本模型。”李墨飛將神經接口插入太陽穴,讓腦電波直接操控全息沙盤。代表造價的藍色光柱在堔川市模型上瘋長,很快突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基金的紅線。“除非找到替代材料,否則……”
他的話被破門聲打斷。五個穿防化服的身影魚貫而入,胸前的輻射計量器顯示他們來自核電站廢墟。“我們是西區重建委員會的。”領頭者掀開麵罩,露出市政廳秘書長特有的鷹鉤鼻,“根據《重大工程審查條例》,需要征用你們的新型建材專利。”
此時,黃婭婭的暗訪設備自動激活,納米鏡頭沿著袖口滑入手心。她在數據庫裏交叉比對,發現這群人3小時前還在參加石油巨頭的慈善晚宴,防化服內襯殘留著魚子醬的dna信息。
談判在充滿諷刺意味的安全距離下展開。秘書長用戴著鑽戒的手指敲擊輻射箱:“每壓縮1的成本,重建委員會就增加0.5的股份。”劉宇注意到他身後的保鏢正用激光測繪實驗室設備,腕表上的公司徽標屬於某家曾泄露680噸苯胺的化工集團。
當不速之客帶著專利拷貝揚長而去時,實驗室的量子鍾剛好走過2359。李墨飛突然抓起桌上的玄武岩樣本砸向全息屏,這塊采自馬裏亞納海溝的岩石在接觸虛擬影像的瞬間化為齏粉,就像他們剛被碾碎的成本優化方案。
事件的轉機出現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黃婭婭的匿名信源傳來段加密視頻:某艘注冊在開曼群島的貨輪正在公海轉移複合材料,而船長日誌顯示這批“醫療物資”的最終目的地是市長別墅的地下倉庫。更諷刺的是,集裝箱的溫控係統耗電量相當於整個西區災民臨時安置點的日需求。
“我們需要更肮髒的戰爭。”劉宇突然啟動暗網接口,這個舉動讓他額角的道德指數監測環瞬間變紅。在區塊鏈黑市,他們用三項環保專利換取了競爭對手的供應鏈數據——交易記錄顯示,暴漲的建材有43積壓在私人港口,塗層上的防偽二維碼被篡改為聖經段落。
李墨飛在材料實驗室找到了突破口。當第209次替代實驗失敗時,某位清潔工無意間碰倒了海藻培養皿。黏稠的藻酸鹽在納米纖維素骨架中蔓延,竟形成類似珊瑚骨骼的仿生結構。他們連夜改進工藝,將汙水處理廠打撈的藍藻與農業廢料結合,研發出成本僅¥6123的生物基材料。
他們找到了更廉價的建造“水上社區”的材料。
“自然早就付過專利費了。”趙東浩撫摸著培養箱裏的合成珊瑚。他的團隊發現,添加0.3的火山灰能使材料抗壓強度提升17,這靈感源自複活節島巨像的千年不倒之謎。
然而,資本的反撲比預期更凶猛。當新型材料通過歐盟環保認證時,某家離岸媒體突然發布“致癌物質超標”的檢測報告。劉宇調取化驗樣本,發現汙染物數據竟與20年前煙草公司的篡改手法如出一轍——同樣的統計學魔術,同樣的pp單位遊戲。
大記者黃婭婭策劃了絕地反擊。她邀請3位諾貝爾獎得主直播驗證材料的安全性,卻在開播前收到恐嚇包裹,裏麵是用生物基材料打印的嬰兒棺槨,內置的播放器循環著合成音:“每個偉大發明都需要活祭品。”
最黑暗的時刻,聯合國氣候特使蘇薇的全息影像穿透電磁封鎖降臨。她身後是正在下沉的馬爾代夫議會大廈,珊瑚混凝土構築的穹頂在水壓下綻放裂紋。“國際氣候法庭剛通過特別法案,”她的聲音裹挾著電離層的雜音,“任何阻撓漂浮城市計劃的行為都將視為反人類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市政廳的妥協來得猝不及防。當劉宇帶著新報價單走進招標會現場時,發現競爭對手的標書散發著深海魚油的腥氣:那些用珊瑚材料打印的文本,每一頁都嵌著西區災民的指紋水印。
勝利的香檳尚未開啟,李墨飛就收到量子加密郵件。某顆間諜衛星傳回的圖像顯示,三家石油公司正在北極圈建造巨型浮動平台,其結構竟與他們被盜的專利設計驚人相似。更令人窒息的是,這些平台不是為拯救氣候難民,而是為開采最後的海底甲烷冰。
暴雨再次降臨的夜晚,劉宇獨自站在材料測試場。他麵前是兩幢11建築模型:左側的傳統混凝土房正在酸雨中溶解,右側的生物基建築卻因吸收二氧化碳而愈發堅固。當監測ai宣布右側建築的碳足跡轉為負值時,市政廳的催款單同步抵達。因“違規使用未經批準的新型材料”,他們被處以造價的300罰款。
黃婭婭的報道在午夜發布。鏡頭裏,生物基材料構築的臨時庇護所中,三個孩子正用海藻墨水在牆上作畫。他們筆下的未來之城漂浮在雲海之間,每棟建築都長著珊瑚般的觸手,溫柔地托起候鳥與潮汐。
“成本從來不是數字遊戲。”李墨飛在項目日誌裏寫道。當市政廳的查封封條貼上實驗室大門時,他偷偷啟動了種子計劃:300個裝著生物基材料孢子的氣象氣球正升入平流層,這些比花粉更輕的救贖之種,將在環流作用下飄向所有正在沉沒的沿海城市。
當最後一顆氣球消失在天際時,劉宇的監測環突然崩裂。這個曾恪守科研倫理的工程師,此刻正將核電站廢墟的輻射數據與建材數據庫融合。他的瞳孔裏倒映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未來:一個在資本淤泥中窒息,另一個從技術的裂縫裏野蠻生長。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