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廢墟上的錨點
字數:4220 加入書籤
劉宇的靴子陷進沙灘裏,拔出時帶出半隻破碎的龍蝦籠。三小時前直升機降落在聖文森特島臨時停機坪時,他聞到了那股味道——鹹腥的海風混著混凝土粉末的氣味,像某種不祥的預兆。
“小心腳下。”帶路的工程師馬克擦著汗,“上個月翡翠颶風過後,80的建築垃圾直接衝進海裏,現在退潮就會露出來。”
劉宇蹲下身,撿起一塊混凝土碎塊。鋼筋暴露的橫截麵上布滿蜂窩狀孔洞,這是典型的海鹽腐蝕痕跡。“不是說用了抗腐蝕混凝土?”
“標號c60的特種建材。”馬克踢開擋路的冰箱殘骸,“但在17級持續風速下……”他指了指遠處,一座隻剩下扭曲鋼架的五層酒店像被巨獸啃過的魚骨,“連地基樁都被拔出來了。”
繞過堆滿腐爛椰子的灘塗,劉宇突然停住腳步。在一大片東倒西歪的現代建築廢墟中,三座石砌的尖頂建築完好無損地矗立著,牆麵爬滿藤壺,卻連條裂縫都沒有。
“那是……”
“十九世紀的糖廠。”馬克順著他的目光看去,“颶風過後島上僅存的地麵建築。知道最諷刺的是什麽嗎?”他苦笑,“現在的海鹽濃度是1950年的四倍,可這些用珊瑚灰漿砌的石牆就是泡不爛。”
老漁民約瑟夫的船屋卡在兩棵椰子樹上。劉宇走近時,老人正用漁網絞盤吊起一塊波音737的機翼殘片,金屬表麵還能看見“air caribbean”的藍色ogo。
“這是最好的防水屋頂。”約瑟夫用克裏奧爾口音的英語說,他缺了無名指的右手握著電弧焊槍,在機翼上燒出一個個孔洞,“颶風帶不走它,下次還能用。”
劉宇注意到船屋底部用鐵鏈固定著六個油桶,隨著潮汐起伏微微晃動。“為什麽不考慮智能錨定係統?”他打開平板電腦,“這種液壓支柱能根據風暴強度自動調節……”
“然後讓我的曾孫輩對著冒煙的機器哭?”約瑟夫關掉焊槍,掏出自卷煙點燃,“你們這些工程師總愛把簡單的事搞複雜。看看那些石砌糖廠——沒有芯片,沒有太陽能板,挺過十五次颶風季。”
空氣中突然傳來刺耳的金屬摩擦聲。兩人轉頭望去,五十米外的臨時安置營正在吊裝預製板房,起重機卻卡在了傾斜的通訊塔基座之間。
“第六次了。”約瑟夫吐出煙圈,“上周他們試圖用3d打印機造廁所,結果墨水被海鹽結塊,噴頭炸出二十米遠。”
深夜的指揮部帳篷裏,劉宇對著泛白的施工圖揉太陽穴。電腦屏幕上跳動著令人窒息的數據:全島電纜係統鹽霧腐蝕率93,淨水廠泵機被沙粒卡死,最要命的是約瑟夫這樣的頑固派——他們寧願用飛機殘骸蓋房子,也不相信智能防洪係統。
“劉工,碼頭樣本分析出來了。”助理小林抱著平板電腦衝進來,“您絕對猜不到我們在集裝箱裏發現了什麽!”
被衝上岸的四十尺集裝箱像個鏽蝕的棺材。劉宇戴上頭燈鑽進去時,腐臭的鹹魚味撲麵而來。但集裝箱內側用防水油布包裹的物件讓他呼吸一滯——整箱保存完好的紙質檔案,最上麵的文件夾標注著“1950年颶風黛西觀測日誌”。
“……糖廠西牆加厚0.7米後,成功抵禦第二波風暴潮……”劉宇的手電光掃過泛黃的記錄,突然定格在一張手繪結構圖上。那些石牆的傾斜角度,竟然與他設計的流體力學模型相差不到2度。
帳篷外突然傳來騷動。劉宇鑽出集裝箱時,看見馬克正對著手機怒吼:“什麽叫錨定係統失效?昨天剛通過壓力測試!”
“測試是在實驗室。”工程師在視頻裏都快哭了,“但現場海水裏全是藤壺幼蟲,它們鑽進了液壓密封圈……”
淩晨三點的碼頭上,探照燈把劉宇的影子拉得很長。他蹲在首套智能錨定係統前,看著液壓支柱縫隙裏密密麻麻的白色貝類。這些在模擬測試中從未出現的小生物,此刻正用鈣質外殼嘲笑著他的傲慢。
“需要扳手嗎?”身後傳來約瑟夫的聲音。老人提著鏽跡斑斑的工具箱,腰間別著朗姆酒瓶。
劉宇沒接工具,反而遞過去平板電腦:“這是錨定係統的即時數據流。知道現在海底傳感器檢測到多大流速嗎?每秒4.3米,相當於.……”
“相當於我的老瑪麗號扯斷錨鏈那天的流速。”約瑟夫灌了口酒,“知道我為什麽能活下來嗎?”他踢了踢固定在碼頭上的船屋,“那天我用了六個錨,三個鐵質的,三個石頭的。”
淩晨三點的聖文森特碼頭彌漫著腐爛海藻的氣味,劉宇的防水靴陷進潮濕的木板縫隙裏。約瑟夫蹲在船屋邊緣,用豁口的砍刀削著麻繩,腳邊堆著六個布滿孔洞的花崗岩塊。
“這就是你說的錨?”劉宇用頭燈照向石塊。青灰色的岩體表麵爬滿藤壺,孔洞裏塞著風幹的椰子纖維,“實驗室測試顯示這種結構會降低38的抓地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漁民吐掉嘴裏的麻繩碎屑,拽起鐵鏈將石塊推入海中。潮水立即灌進孔洞,發出“咕嘟”的吞咽聲。“去年‘翡翠’颶風登陸前夜,我用這套錨固定住了3艘漁船。”他拍了拍手心的鹽漬,“你們那個會發光的鐵錨呢?現在泡在20米深的海溝裏生鏽。”
海浪拍打碼頭的聲音突然變大。劉宇的平板電腦自動亮起,顯示實時浪高1.7米。他注意到六個石錨在海水中以不同頻率晃動,最左側的石塊被潮水推著順時針旋轉了15度。
“看這個。”劉宇調出流體力學模型,紅色警報區覆蓋了石錨分布圖,“按照模擬,這種布局遇到3米浪高就會連環脫錨。”
約瑟夫灌了口朗姆酒,酒瓶在頭燈光暈裏泛著琥珀色。“知道卡裏亞克島為什麽沒被1998年的颶風衝垮嗎?”他抹了把胡須上的酒漬,“那時候還沒有你們的高科技,我們往防波堤裏填了300噸這樣的爛石頭。”
潮水開始退去,劉宇發現石錨表麵附著的藤壺顯露出規律紋路——貝殼排列方向與海流完全平行。這個細節在實驗室的純淨水槽裏從未出現過。
“你們在電腦裏養不出真正的藤壺。”約瑟夫用刀尖挑起一隻貝殼,“這些小家夥會自己找角度,比什麽液壓調節器聰明多了。”
遠處傳來柴油發電機的轟鳴,智能防洪牆正在進行午夜自檢。劉宇的太陽穴突突直跳,3天前那場失敗的測試曆曆在目:12台精密液壓錨機被藤壺幼蟲堵塞,價值千萬的設備在七級風浪中像玩具般解體。
他蹲下身,手指摳進花崗岩的孔洞。珊瑚碎屑混合著藤壺分泌物在孔壁形成膠質層,摸起來像硬化了的橡膠。這種物質顯然緩解了岩石與鐵鏈的摩擦損耗——實驗室的報告裏可沒提到這種生物複合材料。
“你們工程師總愛把活物當死物算。”約瑟夫把鐵鏈纏在碼頭係纜樁上,動作帶著常年海上作業特有的節奏感,“上周你帶來的大學生,非要用激光掃描我的破船屋。結果呢?他那台機器淋了點雨就短路了。”
海風突然轉向,帶來遠處糖廠的石灰味。劉宇回頭望去,月光下十九世紀的石砌建築像沉默的巨獸,牆縫間滲出白色的鹽晶。他想起結構掃描報告裏的異常數據——這些用珊瑚灰漿砌築的牆體,抗壓強度比現代混凝土高出22。
潮水漫過第三級台階時,劉宇從工具袋掏出地質錘。他在碼頭柱基上刻下第一組修正參數:將藤壺覆蓋率納入錨固係數計算,允許±25度的動態偏轉。石灰岩碎屑濺到平板電腦屏幕上,遮住了原本鮮紅的警報區。
“早該這麽幹。”約瑟夫扔過來半瓶朗姆酒,“三十年前我父親往防波堤裏摻椰子殼的時候,那些英國工程師也說他瘋了。”
劉宇灌下辛辣的酒液,感覺喉嚨火辣辣地燒起來。月光此刻完全照亮碼頭,他忽然發現6個石錨的投影在木板上組成了類似斐波那契的螺旋紋路。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麽看似混亂的布局能承受不規則浪湧——大自然早就寫好了算法。
兩百米外的智能防洪牆突然發出液壓驅動的嗡鳴,新一輪自動化測試開始了。劉宇的平板電腦收到警報:b2區錨鏈應力值超標。但當他望向約瑟夫的船屋,六個花崗岩塊正在潮汐中安穩地起伏,鐵鏈與係纜樁摩擦發出的吱呀聲,竟與防風林在季風中的搖擺頻率完全同步。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