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鯨歌協議

字數:3793   加入書籤

A+A-


    李墨飛站在破冰船甲板上,高頻聲呐的脈衝信號在控製屏上跳躍成雜亂波形。三頭座頭鯨的尾鰭在百米外的浮冰間若隱若現,gps追蹤器顯示它們正以每小時9公裏的速度橫穿俄加爭議海域。
    “這是本月第六次越界。”艾瑞克調出領海地圖,紅色警示區覆蓋了鯨群遷徙路線,“俄羅斯巡邏艇昨天向加拿大科考船發射了警告水炮。”
    卡西姆用鯨骨刀削下一塊海冰含在口中,突然指向東南方:“聽,老卡魯克的歌。”
    水下聽音器捕捉到17赫茲的持續低頻脈衝。陳曦將聲紋導入分析軟件,屏幕上的海底地形圖突然亮起密集紅點——每個紅點代表一處甲烷氣泡釋放源。
    “鯨群在追蹤甲烷羽流。”李墨飛對比曆史數據,“它們的遷徙路線與甲烷逸出帶完全重合。”
    艾瑞克放下咖啡杯,杯底在控製台上印出環狀水漬:“俄羅斯人以為我們在搞軍事聲呐,其實這群鯨魚才是真正的探測器。”
    卡西姆帶領的因紐特獵隊拖回一頭自然死亡的弓頭鯨。當解剖刀劃開40厘米厚的鯨脂層時,李墨飛注意到脂肪細胞在低溫下呈現獨特的蜂窩結構。他將樣本放入壓力測試機,抗壓強度達到32pa——相當於普通混凝土的兩倍。
    “我們的祖先用鯨脂造雪屋。”卡西姆將一塊鯨脂扔進沸水,油脂遇熱後形成穩定的膠狀物,“這可比你們的水泥耐凍。”
    陳曦的顯微鏡顯示,鯨脂中的膠原蛋白纖維排列成螺旋結構,與抗凍蛋白的分子構型驚人相似。當天下午,實驗室用3d打印技術複刻出仿生鯨脂建材,導熱係數比傳統材料低67。
    國際海洋法庭的聽證會上,李墨飛展示了聲學邊界原型機。當俄加爭議海域的鯨歌頻率被輸入係統後,十二個浮標同時釋放出19赫茲的聲波屏障。加拿大代表的水杯突然泛起漣漪——這是聲波共振的直觀證明。
    “鯨群會自行調整路線。”艾瑞克播放的追蹤數據顯示,五頭座頭鯨在接觸聲波屏障後,遷徙路徑偏移了1.3海裏,“它們比衛星導航更精準。”
    俄羅斯代表瓦西裏用鋼筆敲擊桌麵,頻率恰好與座頭鯨的社交鳴叫同步:“如果貴方技術失效呢?”
    深夜的警報聲撕裂北極寧靜。甲烷監測浮標傳回的數據曲線突然飆升,海底地震儀記錄到4.7級震動。李墨飛套上重型潛水服潛入冰縫,頭盔攝像機拍到觸目驚心的畫麵:甲烷氣泡像沸騰的銀汞般從海床裂隙噴湧,裹挾著未知的乳白色微生物。
    卡西姆在甲板上用鯨骨占卜,骨麵裂紋與地震波形完美重合:“祖先說過,當海底巨獸翻身時,鯨歌會變得急促。”
    仿佛在印證他的話,聲呐屏上的鯨群突然加速,歌聲頻率提升到23赫茲。
    三艘科考船在暴風雪中展開聯合行動。陳曦指揮吊放深海機器人,艾瑞克校準聲波發射器,李墨飛則通過鯨群定位甲烷噴口。當第一頭座頭鯨在目標海域躍出水麵時,所有儀器同時接收到高強度生物聲呐信號。
    “它們在下潛偵察!”陳曦的聲紋圖譜顯示,鯨歌脈衝正在測繪海底地形。李墨飛將數據流導入建模軟件,生成的三維地圖比軍方聲呐還精確12。
    卡西姆用鯨油潤滑著祖先傳下的魚叉,突然將它插入甲板縫隙:“這裏,下一個噴口。”
    莫斯科傳來的最後通牒在淩晨兩點抵達。瓦西裏在視頻中舉起冰芯樣本:“你們的聲波屏障幹擾了我國海底資源勘探。”他身後的實驗室裏,俄羅斯科學家正在用高壓裝置模擬甲烷開采。
    李墨飛調出實時監控:“貴方鑽探作業已引發17處甲烷泄漏,相當於每年排放480萬噸二氧化碳。”畫麵中,鯨群正用身體阻擋鑽探船航道,幼鯨的皮膚被螺旋槳刮出深深的血痕。
    卡西姆帶領族人用鯨脂膠合劑修補破損的聲學浮標。當俄羅斯巡邏艇逼近時,老人將加熱的鯨脂潑灑在海麵,零下30c的寒風瞬間將其凝固成白色屏障。瓦西裏在望遠鏡裏看到,座頭鯨群正在屏障後方排列成楔形陣列。
    “這是非致命防禦工事。”李墨飛在國際頻道解釋,“鯨脂屏障會在8小時後自然降解。”
    艾瑞克監測到,俄羅斯聲呐操作員悄悄調整了頻率——新的脈衝信號正在模仿座頭鯨的求偶歌。
    12麵國旗在零下30c的寒風中凍成鋼板,旗杆底部的融冰裝置勉強維持著布料的輕微擺動。李墨飛的手指在簽字筆上僵住,墨水在筆尖凝結成冰珠。卡西姆從鹿皮袍中掏出鯨骨刀,刀刃劃過協議封麵時發出的摩擦聲像砂紙打磨冰川。
    “用這個。”老人將刀柄塞進李墨飛掌心。刀鋒切入羊皮紙的瞬間,監測屏上的聲波屏障頻率曲線突然跳動,與刻痕的鋸齒狀紋路完美同步。俄羅斯代表瓦西裏皺眉盯著實時投影,他手中的鋼筆在凍僵的墨水瓶裏攪出冰碴。
    卡西姆的骨刀在協議扉頁刻下第七道圖騰時,挪威代表桌上的咖啡杯突然炸裂。飛濺的液體在半空中凍結成冰錐,其中一根擦過瓦西裏的袖口,割裂的防寒麵料露出內襯的貂毛。李墨飛調出聲紋分析軟件,發現刻刀每深入紙張0.1毫米,聲波屏障的諧振頻率就提升5赫茲。
    “這是我們的邊界。”卡西姆將骨刀插入會議桌裂縫,刀身露出的17厘米恰好對應座頭鯨項圈追蹤器的平均間距。陳曦從北京傳來實時數據:東經45度至西經120度的爭議海域內,鯨群遷徙路徑誤差縮小到0.3海裏。
    當楓葉國代表簽下最後一個字母時,格陵蘭監測站的甲烷濃度曲線開始陡降。李墨飛通過衛星畫麵看到,十二艘科研船正在釋放改良版聲波浮標。這些裝置表麵塗覆著鯨脂抗凍塗層,低頻脈衝精確模仿座頭鯨求偶歌的19赫茲主頻。
    “泄漏量每小時減少0.7噸。”艾瑞克將數據流投射到冰牆,紅色警報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收縮。卡西姆突然指向東南方——三頭弓頭鯨正用尾鰭拍擊甲烷噴口,它們的顱骨空腔共振將氣泡破裂頻率壓製在安全閾值內。
    暴風雪在簽約後第三小時突襲科考站。李墨飛蜷縮在鯨脂混凝土澆築的觀測塔內,手持式導熱儀顯示牆體導熱係數穩定在0.12\·k——比傳統材料低58。卡西姆用骨刀刮下牆麵樣本,顯微鏡下可見膠原纖維形成的蜂巢結構,每個孔洞直徑精確控製在3微米。
    “祖先用鯨脂造冰屋,”老人將樣本拋入沸水,膠狀物在翻滾中吸收了大量熱量,\"現在它能讓整座城市冬暖夏涼。\"窗外,俄羅斯工程隊正用鯨脂膠合劑修補被北極熊撞裂的聲呐基座。
    首筆專利收益到賬當天,卡西姆帶領族人駕駛狗拉雪橇穿越汙染區。雪橇上裝載的改良菌毯正在吞噬凍土中的汞珠,分泌出的黑色碳球被收集進海豹皮袋。李墨飛通過無人機鏡頭看到,菌毯覆蓋區的冰麵析出淡藍色晶體——這是嗜冷菌代謝產生的純淨水冰。
    “每平方米菌毯每天淨化0.3克汞。”陳曦的視頻窗口彈出南極站的數據,“同時釋放出夠北極狐飲用一周的淡水。”監測屏上,三隻幼年北極狐正在舔舐冰晶,它們的毛發汞含量已降至安全標準。
    當第一縷陽光刺破持續63天的極夜時,李墨飛在甲烷監測屏上看到了奇跡。爭議海域的泄漏量定格在41降幅,這個數字恰好對應卡西姆骨刀刻痕的總長度41厘米)。艾瑞克將老式磁帶播放器接上擴音器,座頭鯨的遷徙歌聲混著融冰的脆響在科考站內回蕩。
    卡西姆站在鯨骨警戒線邊緣,用刀刃刮開最新形成的冰裂隙。陽光透過冰晶折射在刀麵上,將星圖契約的紋路投射到三百米外的光伏陣列。所有太陽能板同步轉向17.3度傾角——這是北極圈未來一百年的希望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