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冰原談判

字數:3890   加入書籤

A+A-


    核動力破冰船的金屬艙壁在零下58度的嚴寒中收縮,發出類似骨骼碎裂的聲響。艾瑞克·哈德森隔著防凍舷窗擦拭黃銅勳章,指尖傳來的細微凸痕是1959年南極條約簽署地的經緯度坐標。冰霧在玻璃外側凝結成蛛網狀霜花,遠處傳來冰山崩塌的悶響,震得桌上咖啡杯裏的褐色液麵蕩起漣漪。
    “您祖父用這枚勳章換來了企鵝保護區的設立權。”
    李墨飛的聲音混在通風管道的嗡鳴裏。這位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正用鑷子夾起冰芯樣本,白大褂左襟別著的金絲雀徽章在應急燈下泛著冷光——那是南極隕石追蹤項目的認證標識。他麵前的便攜式質譜儀屏幕突然跳紅,顯示出一組異常的同位素峰值。
    會議艙的鈦合金防爆門轟然滑開,裹挾著伏特加酒氣的爭吵聲浪撞碎精密儀器的嗡鳴。俄羅斯代表娜塔莎·伊萬諾娃將1937年的銅製門牌摜在桌上,震得全息投影儀投射出的南極地圖泛起波紋。門牌邊緣的鉚釘恰好刺入瑪麗伯德地的坐標點,鏽跡斑斑的"北極星科考站"俄文字母在藍光中顯得格外刺目。
    “在貴國探險隊還依賴海豹油脂取暖的年代,蘇聯科學家已經在浮冰上建立了移動觀測站。”她解開貂皮大衣的銀扣,露出內襯裏縫著的極地生存手冊殘頁,“需要我背誦1958年南極洲大氣環流模型的基礎數據嗎?小數點後四位。”
    美國代表威廉·科恩鬆了鬆防寒服領口,露出脖頸處被輻射灼傷的淡粉色疤痕。他掏出的黃銅溫度計在桌麵砸出悶響,汞柱卡在零下41度的刻度線上顫抖。“1939年伯德將軍用這玩意預測了洛克雷港的超級氣旋,”他故意傾斜表盤,讓那顆懸垂的銀色液滴折射出冷光,“誤差不超過三小時——用你們俄國人的話來說,這叫‘實戰經驗’。”
    李墨飛的鋼筆突然在觀測日誌上洇出一團墨跡。他翻開被冰晶黏連的紙頁,泛黃的1939年11月12日記錄頁上,某個潦草的溫度計簡圖與威廉手中的儀器驚人相似。“風暴提前兩小時抵達,”他念出被反複描摹的俄文批注,“因汞柱異常膨脹導致預測失誤。”鋼筆尖輕輕點在全息地圖某處“順便提醒,您祖父遇險的坐標下方,現在有十七條正在擴張的冰裂隙。”
    艙內溫度驟降。娜塔莎的咖啡杯底碰觸桌麵的瞬間,李墨飛瞥見了酸蝕刻的扇形符號——蘇聯時代用於標記冰層剪切應力的保密標識。這讓他想起三個月前在中山站冰芯庫發現的罐頭生鏽的鐵皮上,西裏爾字母的鋸齒狀襯線與眼前符號如出一轍。
    “諸位是否考慮過東南極的地熱異常?”印度代表辛格推來的文件扉頁上,1982年《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的水印正在泛潮。他展開的衛星熱成像圖中,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板塊交界處泛著詭異的橙紅色,“‘甘地號’破冰船的次聲波探測顯示,該區域冰下湖的氚濃度已超安全值178。”
    艾瑞克感覺勳章突然發燙。祖父參加條約談判時佩戴的皮質肩帶似乎仍在勒著他的鎖骨,當年那些外交官在冰原上劃定的非軍事區,此刻正被全息地圖上閃爍的紅點蠶食。他看見娜塔莎用門牌壓住被通風口掀起的文件,銅鏽斑駁的鉚釘恰好穿透印度提案中的鑽探坐標。
    “哐當”巨響讓質譜儀的警報聲戛然而止。英國技術員撞開艙門時,蓋革計數器的蜂鳴聲像把冰錐刺入所有人的鼓膜。液晶屏上37毫西弗的數值在寒霧中跳動,年輕人防寒麵罩上的冰渣隨著喘息簌簌掉落“東南冰崖……崩塌……檢測到中子輻射……”
    辛格慢條斯理地摘下結霜的眼鏡。當那張泛黃的照片滑過桌麵時,艾瑞克注意到邊緣的經緯度坐標與印度提交的鑽探方案完全重合。被冰封的圓柱形容器上,三葉草輻射標誌的黑色顏料正在六十載時光裏暈染開來。
    “1998年某國‘遺失’的鈈電池。”鋼筆尖戳破衛星圖上的紅點,墨水在德雷克海峽的位置洇出黑洞般的汙跡,“現在它卡在我們腳下162米的冰層中,而貴方的鑽探路線……”辛格用指甲刮開照片背麵的封蠟,露出一串被反複修改的深度記錄,“恰好要喚醒這個鉛封惡魔。”
    娜塔莎的貂皮大衣滑落椅背,露出腰間佩槍的黑色輪廓——根據《南極條約》第27條修正案,允許科考隊攜帶武器防禦冰裂隙中的未知生物。她的手指在門牌邊緣摩挲,銅鏽在皮手套上留下暗綠色軌跡“伊萬·彼得洛維奇中尉的最後一篇日誌提到,他們在冰架崩塌前回收了三個鉛罐。”
    威廉突然扯開防寒服,胸前的疤痕在低溫中泛著珍珠母光澤。他拍在桌上的老式膠卷盒震翻了咖啡杯,褐色的液體在辛格的照片上漫漶開來“伯德探險隊1934年越冬艙的定位信標,去年從羅斯冰架打撈上來時,裏麵多了些不屬於那個年代的膠卷。”
    李墨飛用液氮噴槍凍結了正在擴散的咖啡漬。在零下196度的寒霧中,他鑷起一片正在卷曲的相紙,電子顯微鏡鏡頭下顯露出被刻意模糊的冰層剖麵圖“有趣,這岩芯結構分明是1990年代後期才被鑽取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破冰船突然劇烈傾斜,所有人抓住防震桌沿的瞬間,艾瑞克看見祖父的勳章滑向艙壁。黃銅與鈦合金碰撞的脆響中,某個暗格彈開,微型膠卷艙裏滾出的底片在應急燈下泛著詭異的藍光。娜塔莎的瞳孔驟然收縮——那是蘇聯“東方站”1983年冰下探測的原始數據母帶。
    “看來我們都在守護同樣的秘密。”威廉擦去溫度計表麵的冰晶,汞柱不知何時爬升到零下38度,“知道為什麽伯德將軍堅持要在暴風雪中放飛氣象氣球嗎?因為有些數據……”他突然用指節敲碎玻璃管,汞珠滾落在全息投影儀表麵,“必須在特定氣壓下才會顯形。”
    銀色的液滴在設備表麵蜿蜒爬行,勾勒出的路徑與南極條約原始邊界完全重合。李墨飛突然奪過艾瑞克的勳章,黃銅邊緣在數據接口劃出火花。當1959年的地質掃描圖與汞跡重疊時,冰蓋下方浮現出37個閃爍的綠點——正是各國近年來“遺失”的核裝置坐標。
    “轟隆”巨響從船底傳來,俄語警報聲在走廊回蕩。娜塔莎掏出的便攜式輻射儀顯示,中子通量正在以每秒56x1012n2的速度飆升。她扯開防爆艙壁的應急櫃,泛黃的“北極星”科考站平麵圖貼在櫃門內側,用紅鉛筆圈出的區域與當前輻射源位置完全一致。
    “需要十二台液氮泵同時運作。”李墨飛已經套上防輻射服,麵罩的呼吸閥在說話時噴出白霧,“美國人的氣象氣球數據,蘇聯人的冰層應力模型,加上印度人的氚濃度監測……”他在電子地圖上劃出藍色弧線,“把冷卻管沿著1947年英國探險隊的避難所遺跡鋪設。”
    威廉扯斷溫度計的玻璃碎片,將伯德探險隊的信標芯片插入控製台。當1934年的地磁數據流瀉而出時,娜塔莎手中的蘇聯測繪儀突然自動校準,顯示出冰層下方錯綜複雜的應力網絡。辛格沉默著遞過印度破冰船的聲呐密鑰,3組不同年代的加密數據在量子計算機中融合成冰下三維模型。
    艾瑞克握緊勳章站在監控屏前,看著三十七個綠點逐漸被藍色冷卻網包裹。祖父的聲音穿越六十載冰霜在耳畔響起“南極的雪能掩埋一切,除了真相。”他突然感覺掌心刺痛,黃銅邊緣不知何時劃破皮膚,血珠滴落在1959年的原始條約複印件上,恰好覆蓋住“全人類共同遺產”的燙金文字。
    當輻射警報解除的綠光亮起時,舷窗外突然潑灑出極光的綢緞。翡翠色的光幔在冰原上流淌,將各國代表的麵容染成相同的顏色。娜塔莎撿起沾血的文件,用俄語拚寫出“臨時共管區”的坐標代碼。威廉默默將伯德溫度計的殘骸放入鉛盒,推過寫著“聯合監測”的英文標簽。
    李墨飛擦拭著金絲雀徽章上的冰霜,突然將中子衍射儀的探頭指向艾瑞克“介意掃描下勳章暗格裏的第二層?”在眾人驚愕的注視中,膠卷艙底部顯露出微雕的南極條約簽署人指紋圖譜——那是比任何國界標記都更古老的契約。
    破冰船開始調轉航向時,艾瑞克看見冰原上騰起鑽石塵霧。祖父的勳章靜靜躺在會議桌中央,黃銅表麵凝結著七種不同語言的冰晶,在極光下折射出相同的虹彩。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氣候邊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