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星際共振

字數:2288   加入書籤

A+A-


    黔南山區的夜色濃稠如墨,中國天眼 fast 的巨型反射麵在星光下泛著幽藍微光,宛如一隻凝視宇宙的巨眼。控製室內,監測屏上的數據流正以驚人的頻率跳動,傅裏葉變換頻譜圖上,一組持續了 72 小時的脈衝波忽然攀上峰值 —— 那不是恒星的自然輻射,而是一串規律分明的電磁信號,源頭直指 4.2 光年外的比鄰星係統。
    “李教授!頻率…… 頻率吻合玄冰紋第三衍生模型!” 年輕的研究員小陳猛地從椅子上站起,指尖幾乎要戳破屏幕上的波形圖。他口中的 “玄冰紋模型”,正是三年前蘇晚團隊從宋代官窯冰裂紋中解析出的分形幾何體係,那組以裂紋分叉角度、延展曲率為變量的數學公式,曾被認為是古代工匠對自然規律的偶然捕捉。
    首席科學家李衍之推了推眼鏡,鏡片反光掠過屏幕上那串脈衝頻率:1.38、2.76、5.52…… 這組以等比數列遞增的數值,竟與玄冰紋中 “主紋衍生次紋” 的角度模數完全一致。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當他們啟動 “紋靈” 量子圖像轉換器,將脈衝波的相位信息導入數據庫時,三維投影屏上緩緩成型的圖案,讓整個控製室陷入死寂。
    那是一幅由無數星點串聯而成的裂紋網絡。
    深空背景裏,獵戶座 β 星與大角星的連線構成 “主紋”,延伸向室女座方向時驟然分叉,支脈如蛛網般覆蓋了後發座星係團的區域,而每一道 “裂紋” 的節點處,都標注著精確到角秒的天體坐標。最讓李衍之瞳孔驟縮的是,投影屏右下角自動調出的對照圖 —— 那是五年前故宮地宮大修時,在明永樂年間的玄冰紋地磚下發現的星圖殘片,此刻兩者在三維空間中完美重疊,連裂紋末端那顆暗弱的白矮星位置都分毫不差。
    “這不可能……” 老教授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永樂星圖記錄的是地球視角的星象,而比鄰星信號……” 他忽然指向投影中一條斜貫天球的 “裂紋”,“看這裏,這條主紋的延伸線,指向的是銀河係旋臂外側的暗物質聚集區,這是隻有脫離太陽係引力場才能觀測到的視角!”
    小陳突然想起什麽,猛地翻出古籍數據庫:“李老師!《天工開物》‘陶埏’篇裏說,‘冰裂紋取象於天裂,其紋藏星鬥之紀’,難道古人早就知道……” 話音未落,紋靈係統突然發出尖銳的提示音,投影中的星際裂紋圖開始浮現新的變化 —— 那些由星點連成的紋路,正以納米級精度扭曲、重組,最終定格成一幅全新的圖案。
    那是一隻陶罐的輪廓。
    罐身上的冰裂紋路與瓦吾小學阿依莫繪製的陶罐如出一轍,甚至連罐底那個模糊的守護符號都清晰可見。控製室外,fast 反射麵的數千塊麵板同步調整角度,將信號接收增益推向極限,而紋靈係統的量子糾纏處理器正以每秒十萬次的頻率解析著數據流,將比鄰星傳來的 “圖像” 層層剝離 —— 在陶罐圖案之下,是更古老的信息層:一組由超新星爆發周期排列而成的數列,一段記錄著恒星演化的光譜圖譜,以及…… 一段用類似冰裂紋分形規律編碼的文明史。
    “他們用裂紋記錄時間,就像我們的甲骨文,像阿依莫畫的陶罐。” 李衍之望著投影中那片跨越光年的 “星紋”,忽然想起蘇晚在紋心傳承計劃報告裏寫的話:“當技術將裂紋解析為數學模型時,我們才發現,那些被時光打磨的紋路裏,藏著文明對‘存續’最本真的思考。”
    此刻,來自比鄰星的脈衝波仍在持續抵達,每一次頻率震蕩都與玄冰紋模型產生精確共振。控製室的燈光映著科研人員震驚的臉龐,也映著投影中那幅跨越時空的星圖 —— 原來在宇宙的某個角落,另一種智慧生命也選擇用 “裂紋” 作為文明的刻痕,將恒星的生滅、星係的演化,都編織進類似冰裂的幾何韻律裏。
    就像地球先民在陶罐上刻下守護符號,就像彝族小姑娘憑血脈記憶畫出千年紋路,比鄰星的文明或許也在以他們的方式訴說:所有在時光中砥礪前行的文明,終將在某個維度的 “裂紋” 裏,與彼此的守護之心共振。
    窗外,fast 的巨眼依舊凝視著深空,而控製室內,那串與玄冰紋共振的脈衝波,正化作跨越星海的 “紋心”,讓兩個從未謀麵的文明,在宇宙的年輪上,刻下了第一道交匯的裂紋。
    喜歡血契輪回:從光緒之死到2026請大家收藏:()血契輪回:從光緒之死到2026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