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信長之名

字數:1463   加入書籤

A+A-


    王直堅決不肯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繪理子的提議隻能是泡湯了。其實王直心裏也知道,這個提議是相當有利於形勢的。王滶一走,解放軍軍心大震。軍中本就多大明人,與其長留日本,自然更想回到大明。
    偏偏之前以豐臣秀吉為頭的日本人,又受到打壓。這時作為全軍主心骨的王直,若肯公開身份,那麽對於穩定軍心,作用是莫大的。讓全軍都知道,首領原本就是“日本人”,那麽打回大明,甚至受其招安的心,便可以徹底絕了。
    而解放軍的東進戰略,也可以順利實施。先鞏固對於日本的占領,然後在英法遠未開拓北美洲的時候,便進發到那裏,去建國立業。既可以強大自身,也能夠直接消滅潛在的頭號敵人,一舉兩得。為最終達成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目標,鋪平道路。
    王直本就是個直來直去,不懂變通的人。21世紀帶給他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因此王直不會公開承認自己其實是“織田信長”。更不會以這個身份,領著解放軍,打進美濃,替自己的嶽父報仇,順帶接受一大塊領地。在王直的心裏,自己就是自己,織田信長就是織田信長。
    表麵上是同一個人,其實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個體,即所謂的雙重身份共聚為一的“矛盾共同體”。這就是“穿越重生”的後遺症,明明借了人家“織田信長”的身體,可靈魂卻是屬於自己的。
    更複雜的是,中日兩種身份,本質上是存在“天敵世仇”之類矛盾的。王直傻得可愛,卻也傻得可憐,要知道在21世紀,偏有許多中國人可是很向往成為日本人的。王直這麽做,其實對於解放軍長期占領日本,是相當不利的。
    但畢竟解放軍十分強大,王直就算麵臨困難,仍舊信心滿滿。這也是他不肯公開身份的一個原因。如果王直肯堅持“東進”方針,哪怕頂著被誤解的“大明人”的身份,也應該可以獲得成功。但是他又迷信“大明朝的改革開放”。顧此失彼,失敗在所難免。
    王直在猶豫,解放軍自然也沒在第一時間進攻美濃,但事態的發展並不因此而緩和。
    義龍得知“弑父”的行徑已經敗露,馬上召見兩個弟弟孫四郎和喜平次,並借機殺害。隨即在族親臣下中大開殺戒,鏟除異己。義龍早有預謀,自然手段狠辣,不願留下後患。
    但是仍舊有些漏網之魚,逃脫了第一輪的捕殺,聚攏到鷺山城,死守相抗。連同部眾約有2500人。義龍以約17,500人的大軍相圍困。由於鷺山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時並未得手。
    道三確死無疑,但畢竟“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屬於秘密蒸發。而且古代消息傳播途徑本就有限,差錯率又相當高。在鷺山城中防守的人,都是道三的死忠。
    他們並不相信道三已死,雖然也有疑慮,但更傾向於認為道三隻是因為前去隱居,暫時失蹤。極可能重新出現,打擊義龍,並扭轉局勢。
    喜歡王直請大家收藏:()王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