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真·大結局

字數:2743   加入書籤

A+A-


    豐臣秀吉若有所思,但也僅此而已。
    後來,豐臣秀吉聚集了全日本自己能夠征調到的所有海船和士兵,進攻高麗。共計大小海船約700艘,士卒20萬。
    靠著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初時,倒也進展迅速,一度占領大半個高麗。但高麗和大明猝不及防也是主因。當明軍進入高麗支援後,形勢開始扭轉。
    當豐臣秀吉進犯高麗後,高麗臨危任命李舜臣為海軍大將,應對豐臣秀吉的來犯。李舜臣從民間招攬了很多解放軍舊部,一道對抗豐臣秀吉。仿照解放軍的模式,改革軍隊。不僅大製槍炮,還造起許多鐵甲龜船。
    這種船,最初是東海龍王陳思盼發明的。豐臣秀吉可是印象深刻,當年曾因為這種船,差點死在大明的東海。
    這種龜船,船身低矮,包被鐵皮,可防槍炮,以劃槳為動力。此船怕大浪,不適合遠洋航行,卻異常適合近海搏殺。要說這種船,解放軍也有。但解放軍從日本遠道而來,自然帶不上。鬆岡則方在1578年對付毛利水軍時,就曾重造過。
    豐臣秀吉一見此船,便知道高麗軍中定有故人。於是大肆宣揚,自己進軍高麗,是為故“日本王”報仇。希望那些解放軍舊部們,能從大義,識大體,棄暗投明,但完全沒有收到效果,卻激起了更大的反擊。
    豐臣秀吉在高麗的攻勢完全受阻。在實戰中,李舜臣發現了龜船弱點,進行改進。改進後的“龜船”長30多米,寬3米多。加大變高後的船體可多存淡水、糧食,適合長時間、遠距離航行。外包的鐵板裝上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船頭增設一個大龍頭,上設兩個炮眼,在行進中船內可焚燒硫磺等物,煙從龍口噴出,可以起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作用。船身四周鑿上很多炮眼槍眼,便於士兵在船內敵人發射火力。
    經李舜臣改造後的龜船馬上投入成批生產,給豐臣秀吉造成了很大麻煩。海軍接連不斷地出現失利。水陸並進的計劃,宣告失敗。而陸軍在大明和高麗聯軍的壓力下,也出現較大失利。豐臣秀吉被迫締結和約,並退兵返回日本。
    1596年,大明的議和使者來到日本,覲見豐臣秀吉。豐臣秀吉非常高興,設宴進行款待。但當使者宣讀文書,豐臣秀吉才知道,所謂的議和竟是冊封。而大明對豐臣秀吉的封號,竟是“日本王”。
    豐臣秀吉雖然進攻大明失敗,但畢竟心願已了,本就生了議和之心。但這次的冊封無疑捅到了秀吉的痛處。“日本王”原是王直自封的稱號。豐臣秀吉不禁勃然大怒,想起哥哥王直原本已在日本稱王,投降了大明,反遭殺害。並且也認為如果自己真領了這麽個封號,完全對不起王直。於是想當場殺掉大明的使者,受到手下阻止,便改為驅逐。
    因受此事刺激,豐臣秀吉不久後再次遣兵入侵高麗,但依然遭受失敗。
    兩年後,豐臣秀吉鬱鬱而終。臨死前,招來跟隨自己多年的親信將領,說出了心裏話。原來豐臣秀吉進攻大明,取道高麗,根本就沒存多少勝心。一敗之後,反倒覺得受了解脫。於是便好好地退兵了。隻是沒想到,大明實在欺人太甚。為了心中惡氣,又二次進犯高麗。明知必敗,也要再戰一回。
    豐臣秀吉不禁感歎,若是自己內心真想贏,或許就會把進攻的地點,還是放在大明的江南。直到在高麗受了一次大敗,才知道,自己心裏其實是想輸一場。
    原來豐臣秀吉潛意識裏,還是受了王直“統一日本後,投降大明”這個遺訓的深刻影響。根本就不想真的戰勝大明,而違背了王直的意願。但精神上已發生分裂,不去攻打大明,報仇雪恨,又覺得實在不可忍受。便還是去了,而且先打了高麗,而不是正確的江南。
    豐臣秀吉死後,又過17年,德川家康打敗包括豐臣秀吉的兒子豐臣秀賴在內的所有對手,再次統一日本。
    垂垂老矣的德川家康絲毫沒有半點喜悅,暗自說道:“大哥、二哥、三哥都早死了,隻剩下我這個弟弟還活著。該是我完成大家共同誌願的時候了。統一日本,再投降大明。”
    德川家康秘密派出使者,前往大明北京稱藩求降,說明是當年“日本王”留下的遺願。大明隨即回派使者來到日本,冊封德川家康為“日本王”。
    德川家康雖然一心投降大明,但卻出人意料地實施起海禁。除長崎外,一律禁止對海外的往來。並於之前,還下達過禁教令。
    德川家康的內心裏,其實是對海洋和基督教,都有很深成見的。在他眼中,正是這兩樣東西,改變了二哥織田信長,使他走上不歸路。而二哥的死,也直接導致了大哥和三哥的悲劇人生。在德川家康快至老死之時,終於不再忍耐,做出了符合心意的選擇。
    德川家康還召見了兩派鬼武者的代表,表彰鬼武者長期以來對於解放軍事業的支持。四兄弟在征服日本的過程中,都從鬼武者處得到過助力。
    德川家康撮合兩派鬼武者複合,並以自己對武士道及人生的感悟,對這個組織賜名“忍”,還告知了含義——“忍道勝天,忍者無敵”。接著德川家康對忍者進行了封賞。
    德川家康這麽做,都是為了踐行當年二哥織田信長給予鬼武者的承諾。
    沒過多久,德川家康便過世了。他堅忍一生,忍住了一切,甚至包括死亡。直到完成心願,才肯安然離去。這年已是1616年。
    這回總算到了真正的大結局——真的都死了。
    喜歡王直請大家收藏:()王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