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不能遺忘9)

字數:4397   加入書籤

A+A-


    【1938年,台兒莊大捷,又稱台兒莊戰役或魯南會戰,這場戰役是抗倭戰爭正麵戰場上華夏軍隊對倭軍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1938年,武漢會戰,武漢會戰是抗倭戰爭時期華夏軍隊在武漢地區與倭國侵略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戰場覆蓋安徽、河南、江西和湖北四省,是華夏抗戰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戰役之一。這場會戰不僅消耗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還標誌著抗倭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1938年,論持久戰發表】
    【1939年,南昌會戰,南昌會戰是抗倭戰爭期間華夏軍隊在江西南昌地區抵禦日軍進攻的重要戰役,這場會戰是武漢會戰後華夏與倭寇雙方的首次大規模交鋒,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939年,諾門坎戰役,倭軍在諾門坎被蘇軍擊敗,自此放棄了北進,轉為南進。】
    【1939年,長沙會戰,又稱長沙保衛戰,是抗倭戰爭期間華夏軍隊與侵華倭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一係列大規模戰役。雙方共進行了三次主要交戰,這是抗倭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g黨正麵戰場的重要軍事行動,此戰是抗戰以來華夏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倭軍回到原戰略狀態。】
    【1940年,棗宜會戰。】
    天幕之上,呈現出一片焦土。斷壁殘垣,硝煙未散,是激戰過後的短暫死寂。
    【“民國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江漢平原七千多平方公裏又失守……大半個華夏已落敵手……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忽然,廢墟中一名男子猛地抬首,側耳傾聽。遠處傳來履帶碾壓地麵的轟鳴,越來越近。倭軍的坦克如鋼鐵怪獸,掩護著步兵,正朝著這片殘破的陣地逼近。】
    【“敵襲!”】
    【幸存的戰士們立刻從掩體後躍出,槍聲零落響起,試圖阻擋。】
    【可敵人的炮彈呼嘯而至,在陣地上炸開,土石飛濺。親自持槍射擊的男子身軀一震,踉蹌幾步,鮮血迅速染紅了他的軍裝。】
    【“將!軍!”】
    【“總!司!令!”】
    【幾名士兵撲過來,想要為他包紮傷口。男人擺擺手,艱難地坐直身體,將剛剛寫好的信紙小心折疊,塞進了自己的鋼盔裏。】
    【一名滿臉硝煙的親信跪在他身前,聲音嘶啞,帶著哭腔“司令,我們撤吧,我們必須撤,我們守不住了!”】
    【男子沒有看他,隻是將那頂承載著最後囑托的鋼盔遞了過去“我不走了。”】
    【“不!我們不能留下您!我們背您走!”那戰士伸手就要去背負男子。】
    【男子用力甩開他的手,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痛徹心扉的決絕:“天津丟了,我走了!北平丟了,我走了!華北失守,我還是走了!今日,我不走了!”】
    【“不——!”】
    【“帶走!”男子厲聲命令其他戰士。】
    【“您是總!司!令!我們不能走!將!軍!將!軍!!!”】
    【男子不再理會他們。他掙紮著,重新握緊了手中的槍,對著已經衝入陣地的倭軍士兵,扣動了扳機。槍聲響起,又迅速被更密集的槍林彈雨淹沒。男子的身影,最終消失在那片硝煙與火光之中,以身殉國。】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絕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無半點改變。”】
    天幕之下,男子最後的身影消散在硝煙之中,那封浸透著決絕與信念的絕筆信,字字泣血,烙印在每一個注視者的心頭。
    天幕之下,寂靜無聲,唯有粗重的呼吸此起彼伏。許多人,無論是九五之尊,還是朝堂重臣,尋常百姓,都不自覺地閉上了雙眼,仿佛不忍再看那慘烈的犧牲,又仿佛是在心中默默憑吊這位鐵骨錚錚的華夏英魂。
    大秦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無半點改變’!好兒郎啊,無愧於我華夏子孫的一身傲骨。”
    嬴政緩緩睜開雙眼,赤紅的血絲尚未完全褪去,但語氣中已沒了之前的暴戾,隻剩下一種沉鬱的讚賞與痛惜。他看著空蕩蕩的天幕,仿佛在對那位後世的將軍說話:“我大秦銳士,亦當如此!可恨!可歎!何至於讓這等忠勇之士,如此多的華夏兒郎,以血肉之軀,硬撼那倭寇鐵甲!”
    他猛地一拳砸在身前的矮幾上,發出沉悶的響聲,怒火再次翻湧:“若非後世國弱至此!那運輸大隊長進退失據,無能至極!若非那清廷腐朽,閉關鎖國,自毀棟梁!還有那汪,搖尾乞憐,認賊作父,豬狗不如!若非這幾人等無能、自私、怯懦、賣國,何需我華夏兒郎們以命相搏?!”
    大漢,未央宮。
    劉徹久久不語,隻是緊緊握著腰間長劍的劍柄,指節因為用力而發白。衛青和霍去病站在他的身後,同樣沉默,但眼中燃燒的,是對強者的敬意,以及對敵人的更深切的仇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劉徹低聲重複著這句話,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說的好!說的好啊!縱隔千年,其誌不滅!”
    大唐
    李世民閉上雙眼,深深吸了一口氣,試圖平複胸中的激蕩。“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像一根針,刺得他心口發疼。
    “國之柱石,如此折損……”他喃喃道,聲音帶著難以言喻的惋惜。
    長孫皇後拭去眼角的淚水,輕聲道:“陛下,張將軍之忠烈,感天動地。然妾更痛心者,乃我華夏竟淪落至此,需得以無數將士之性命,方能換取喘息之機。此皆國弱之禍也。”
    房玄齡躬身道:“陛下,娘娘所言不錯,後世積弱,非一日之寒。前朝之弊,後世之禍,令人扼腕。”
    杜如晦接口道:“尤恨那清廷,自詡天朝,卻屢敗於外夷,割地賠款,實乃數典忘祖,無恥之尤!若非其禍根深種,後世何至於此!
    大明
    朱元璋看著天幕,臉上的暴怒漸漸被一種沉重的悲哀所取代。他出身草莽,最懂底層士兵的艱辛和將領的不易。
    “多好的將軍啊……多好的兒郎啊。”他低聲自語,眼中竟有淚光閃動
    但他隨即又咬牙切齒:“可恨!可恨那運輸大隊長!連自己的將軍都護不住!還有那狗日的汪賊!老子要是逮著他,非把他千刀萬剮,點天燈不可!”
    朱標亦是滿麵悲憤:“父皇,以死報國,其誌可昭日月。然觀其絕筆,字字血淚,可見當時戰局之艱難,國家之危殆。兒臣以為,我大明當務之急,除加緊操練水師外,更應整頓吏治,富國強兵,絕不能讓我大明重蹈此覆轍!”
    徐達、常遇春等將領亦是麵色凝重,感同身受。
    徐達沉聲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極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欲建強大水師,遠征倭寇,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得國庫充盈,軍械精良,上下齊心,方可成事。”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激蕩,看向朱標和眾將:“標兒說得對!咱不能光看著後人氣憤!咱自己得把家底打牢了!傳旨戶部、兵部、工部,給咱拿出章程來!錢糧、軍械、戰船,一樣都不能少!”
    天幕之下,各個時代的華夏子民,心中的悲憤與仇恨愈發深沉。他們痛惜英雄的逝去,更痛恨導致這一切的內憂外患。怨憤已達頂點。
    而對那海對岸的倭寇,所有人的心中隻剩下同一個念頭——血債,必須血償!這不僅僅是為了複仇,更是為了守護腳下的土地,為了不再讓後世子孫,承受這般屈辱與悲愴!
    那彌漫在不同時空的沉重空氣裏,凝聚著一股前所未有的決心,一股誓要蕩平倭寇,雪我國恥的滔天怒焰!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