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秦與考試

字數:5327   加入書籤

A+A-


    大秦
    秦始皇端坐於禦座之上,麵色沉靜,目光深邃,昨日天幕帶來的震撼與思索,已沉澱為胸中丘壑。階下,李斯、隗狀、蒙毅等重臣肅立,皇長子扶蘇亦在列,神情恭謹。
    秦始皇坐在禦座上,目光深沉地掃過階下肅立的幾位重臣,緩緩開口,“昨日天幕所示,諸卿皆已明了。後世華夏,能以貧弱之軀,硬撼諸強,靠的便是那股不屈之氣,更是那足以掀桌的實力。此乃立國之本,強權之道。”
    他頓了頓,繼續道:“既已知後世經驗,當為我大秦所用,好了,諸位,都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李斯狀率先出列,說的卻另一件事:“陛下,如今大秦內部事務繁雜,需耗費心神梳理。加之,征伐東海倭寇之戰亦迫在眉睫,調兵遣將,糧草籌備,皆需周密部署。”
    “臣,鬥膽請議,蒙恬將軍長年戍邊,亦深諳兵事。值此多事之秋,是否可暫調蒙恬將軍回朝,共商國策,以集思廣益,應對當前紛繁局麵?”
    此言一出,不僅階下群臣微微騷動,就連秦始皇,敲擊扶手的指尖也倏然停頓。目光中掠過一絲驚訝。
    始皇帝心裏跟明鏡似的,李斯與蒙氏兄弟之間,素來政見不合,有些矛盾。今日李斯竟主動提出召回蒙恬,這無疑是破天荒的,看來,昨日天幕的衝擊,確實讓一些人放下了過往的成見與芥蒂。
    秦始皇緊繃的嘴角,勾起一抹極淡的弧度,似是欣慰。
    “廷尉所言,朕亦有思量。”始皇帝的聲音帶著一種難得的溫和“長城防務至關重要,但如今暫且也無需時刻重兵駐守。朕已決定,召蒙恬將軍回鹹陽議事,長城守備軍,留下必要人手即可。”
    “還有此前提到過的連坐之法……朕思慮再三,此法雖苛,然眼下地方未穩,人心未定,驟然廢除,恐生禍亂。待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之後,再議不遲。”
    秦始皇並未在此事上過多停留,直接拋出了一個新的議題“此前後世天幕提及,有‘考試’之法,用以選拔人才,其法不問出身貴賤,唯才是舉。朕觀此法,頗有可取之處。隗相,李卿,你們以為如何?”
    隗狀聞言當即說道“陛下,老臣以為此法甚妙!天幕所示,後世人才輩出,其選官製度必有可取之處。若我大秦能效仿此法,選拔人才,那天下英才,皆可為陛下所用,大秦何愁不興!”
    “善。”嬴政道,“既如此,那諸位便就此議一議,這考試之法,該如何推行?”
    隗狀沉吟道“臣以為,當效仿後世,統一考試之流程,製定標準。為保其公,考試章程、題目,皆需嚴密,然,我大秦未有後世那般洞察細微的監察奇術。故臣鬥膽提議:自擬定考題之始,至學子入場應試之終,所有關竅,皆應由我大秦之銳士駐守,務必做到固若金湯,絕不容許絲毫舞弊之可能。”
    李斯也撫須讚同“陛下,隗相所言極是。然,萬事皆有法度。既行考選,必先立其法。如何考?考何內容?如何防範作弊?皆需有明確律法約束,方能行之久遠。”
    隗狀接口道“李廷尉所慮極是。考試之題,當由朝廷統一擬定,並由禁軍嚴密護送至各地,確保絕無泄露之虞。此外,考選官吏,非但要看其成績,更應考察其品行,絕不能讓有才無德之輩竊據高位,為禍一方。”
    秦始皇聽著兩人的討論,臉上露出滿意之色:“善。此議甚合朕意。那依你們之見,這考試,該考些什麽?”
    幾人略作思忖,隗狀道:“既要選拔治理天下之才,當效仿後世,分門別類。臣以為,可設‘文’、‘理’二科。文科,當以我大秦律法為根基,兼及《詩》、《書》等經典,考察其經世濟用之學問。理科,則重實踐,考農桑水利之術,天文地理之識,算學格物之能。”
    “善。”嬴政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既然諸卿已有方略,此事便刻不容緩。”
    “待上將軍蒙恬回朝之後,即可著手準備,待考選出人才,且不必急於委以重任,先遣往地方,效仿後世,從底層做起,磨礪心性,熟悉政務。待地方治理初見成效,百姓安居,屆時,再議廢除連坐之事。”
    隗狀又補充道:“陛下,既行新法考選,如今在任之官吏,是否也應一體考之?如此,方能知其優劣,辨其是否德能配位,免得屍位素餐,耽誤國事。”
    秦始皇滿意道:“此言有理,待考選章程擬定,所有在任官吏,無論品級,皆需參與考核,不合格者,視其情節,或降職,或罷黜!”
    此令一出,殿內氣氛又是一肅。
    解決了內政大事,秦始皇將目光投向東方:“攻伐倭國之事,不可懈怠。扶蘇。”
    一直安靜站在一旁的扶蘇立刻上前:“兒臣在。”
    “朕讓你留意天幕,聯絡他朝,探尋倭寇之事,辦得如何了?”
    扶蘇聞言,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激動,上前一步,躬身行禮。這一次,他的脊背挺得比往常更直,眼中閃爍著一種難得的、混合著恭謹與自信的光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稟父皇,兒臣幸不辱命。兒臣依父皇之意,時刻關注天幕動靜,並在那‘彈幕’之中,嚐試與他朝之人溝通。”
    “機緣巧合之下,兒臣竟與一位大明永樂朝名為鄭和之人取得了聯係。而後兒臣無意中觸碰到了那鄭兄的名字後發現可添加名為‘好友’的標記,之後便能於‘好友’界麵直接對話,甚是便捷,且不受時空所限。”
    “經過詳談,兒臣了解到這位鄭和鄭兄,雖是內侍,卻似十分精通水事,見識廣博。這位鄭兄原本正奉其君主之命,準備率領龐大船隊出海遠航,卻在出航前夕,被永樂皇帝叫停。聽鄭兄所言,如今的大明朝廷,正是準備將大明寶船改裝為戰船,征討倭寇,為後世報仇。”
    “當兒臣坦言,我大秦亦有此意,欲征伐倭寇,為後世子孫複仇,急需了解彼處風土人情與造船之術時,那位鄭兄顯得頗為激動,言道倭寇殘暴,人人得而誅之,他請示了永樂皇帝後當即表示,願將他所知傾囊相授,助我大秦一臂之力。”
    扶蘇說著,從袖中取出一卷整理好的竹簡和帛書,雙手奉上:“父皇請看,這便是兒臣與鄭和鄭兄交流所得,其中不僅詳述了曆來的東海諸島地理、倭人習性、戰船樣式,更有明朝較為先進的造船技藝、海圖繪製之法,以及鄭兄從曆朝曆代的書籍上所了解到的應對海上風浪、以及補給的諸多經驗。兒臣已整理成冊,請父皇過目。”
    秦始皇接過竹簡和帛書緩緩展開,目光掃過上麵的文字和簡圖。片刻後,他抬起頭,看向扶蘇,那素來嚴峻的臉上,竟破天荒地露出了一絲幾不可察的讚許:“嗯,辦得不錯。”
    僅僅四個字,卻讓扶蘇心中湧起一股暖流,眼眶微熱,連忙低下頭:“兒臣份內之事。”
    秦始皇將竹簡和帛書合上,遞給一旁的蒙毅:“蒙卿,此事關乎我大秦東征大計,你即刻組織人手,仔細研讀這份資料,尤其是造船之術與海圖繪製,務必吃透,盡快拿出可行的方案來。所需人手、物料,皆可自行調配,報與丞相、廷尉知曉即可。”
    蒙毅恭敬地接過後,沉聲道:“臣,遵旨!”他深知這份資料的分量,這幾乎是憑空為大秦的海上力量指明了方向。
    秦始皇又看向扶蘇,語氣恢複了平日的威嚴:“至於那‘好友’聯絡之法,待今日議事完畢,你再詳細與朕說說。”
    “唯!。”扶蘇恭聲應道。
    解決了內政與東征倭寇的初步方略,秦始皇銳利的目光轉向南方輿圖,沉聲道:“諸卿,內政革新,東征備戰,皆已有序。然,我大秦,不華夏版圖,尚有缺憾。”
    他手指重重地點在輿圖上嶺南以南的區域:“百越之地,部族林立,各自為政。昔日,朕視其為化外蠻夷。然,天幕昭示,後世無論何族,皆屬華夏。既為同根,自當一統。”
    殿內氣氛再次一凝。征伐百越,曆來是苦差事,瘴氣、險阻、民風彪悍,皆是難題。
    秦始皇繼續說道:“天下一統,乃大勢所趨。朕受命於天,既要一統天下,更要為後世華夏奠定萬世基業。天幕既言華夏民族,朕便不願再視百越為異族,輕啟刀兵,徒增傷亡。朕欲遣一能言之使臣,前往百越諸部,陳述利害,說服其主動歸附,並入我華夏版圖。諸卿之中,可有願擔此重任,為朕出使百越者?”
    話音剛落,一人毫不猶豫地出列,正是以剛直敢諫聞名的中大夫茅焦。
    “陛下!”茅焦聲若洪鍾,躬身行禮,“臣,茅焦,願往!臣必不負陛下所托,竭盡所能,遊說百越諸部,使其明晰大義,歸順華夏!”
    站在隊列中的李斯,眉頭微微一動。出使百越,若能成功,無疑是大功一件。以他的口才和智計,未必不能勝任。但眼下自己諸事纏身,實在分身乏術。他微不可察地搖了搖頭,將那份心思壓了下去。
    秦始皇看著茅焦,臉上露出一絲讚許:“善!茅卿有此膽魄,朕心甚慰。”
    他看向茅焦,語氣鄭重:“你此去百越,務必傳達朕意。凡願主動歸附,並入華夏版圖者,其部族首領、王室貴胄,朕保留其原有爵位,並賜予豐厚補償,其部族子民,亦將一視同仁,皆為大秦子民,共享太平。”
    “但!”秦始皇語氣驟然一轉“若他們冥頑不靈,不識天數,抗拒統一大業,那便休怪朕言之不預!”
    “屆時,朕將遣大軍南下,踏平其土,絕其宗祀!為了華夏一統,朕,絕不吝惜動用雷霆手段!茅卿,你需將此利害關係,與他們講清楚,說明白!”
    “臣,遵旨!”茅焦再次躬身,語氣斬釘截鐵,“臣必將陛下之意,傳達給百越諸部。是禍是福,皆在他們一念之間!”
    “好。”秦始皇揮了揮手,“即刻準備,擇日啟程。所需儀仗、隨從、錢物,皆由府庫撥付。望卿早日功成,凱旋而歸。”
    “臣,領命!”茅焦領旨退下。
    大殿之上,群臣看著茅焦離去的背影,心思各異。
    而秦始皇,則將目光重新投向那宏偉的輿圖,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個真正四海歸一,南北貫通的華夏版圖,正在他手中緩緩鋪開。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