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河西(11)河西,北庭,安西:二

字數:5921   加入書籤

A+A-


    李世民聽著這一切,胸中的怒火幾乎要凝成實質他想不通,他完全想不通!為何內亂剛剛平息,立刻就有人起兵謀反!
    而且還是勾結外族!
    難道謀反就如此簡單嗎?仿佛這大唐的邊防、軍紀,皆是紙糊的一般!
    難道他一手建立的朝廷,難不成到了他那不孝子孫手裏,對地方軍鎮,竟已沒有半分掌控力了嗎!
    就在此時,李今越的聲音再次響起“兩年後,唐代宗永泰元年,逃到甘州的楊誌烈為繼續抵抗吐蕃,前往玉門鎮等地招募兵勇,意圖再戰。然而,他麾下的伊西北庭留後周逸,卻早已與仆固懷恩暗通款曲。指示沙陀人在楊誌烈前往西庭的途中,將其暗中殺害。”
    “砰——!”
    李世民猛地一拳砸在桌上。
    “無恥叛賊!”他雙目赤紅,額角青筋突突直跳“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此人身為朝廷將官,不思報國,反而勾結國賊,殘害忠良!此等內鬼,比那吐蕃寇仇,更可恨!更該殺!!”
    天幕之下,貞觀群臣亦是勃然大怒。
    “此獠當誅!”尉遲敬德更是氣得須發戟張“那楊將軍在前線為國死戰,這狗東西卻在背後捅刀子!簡直豬狗不如!”
    而百姓們亦是義憤填膺,罵聲震天。
    [這個周逸也是個漢奸!]
    [楊將軍太慘了,一心為國,卻死在自己人手裏,這比戰死沙場更讓人憋屈!]
    [仆固懷恩,周逸……這都什麽玩意兒啊!此等內賊,就當淩遲處死!]
    李今越歎了口氣“楊誌烈的親信曹令忠,親眼目睹了這場刺殺。他拚死逃回沙洲,集結起五千兵馬,殺回北庭,斬了周逸。從此,曹令忠執掌北庭大權,成為了安西唐軍最堅實的後盾。”
    聽到忠臣複仇,李世民與天幕下眾人的臉色稍緩,但心中對楊誌烈這般忠良的枉死,依舊是意難平。
    “而就在楊誌烈遇害前一個月,仆固懷恩第二次引吐蕃、回紇二十萬大軍,意圖再犯京師。但在行軍途中,仆固懷恩卻意外暴斃身亡。此時,吐蕃與回紇的聯軍已兵臨涇陽,得知仆固懷恩已死,兩軍互不統屬,便分營駐紮。郭子儀看準時機,認為可以分化二者,於是親率數名騎兵,前往回紇營中談判。最終,回紇統帥被郭子儀說動,與之達成共識,兩軍合力,大破吐蕃。”
    [死得好!這老賊,活該!老天開眼啊!]
    [這郭將軍當真是有勇有謀!]
    [是啊,單騎入敵營!這是何等的膽魄!]
    天幕下,讚譽之聲四起。李世民聽聞此事,也不由得讚道“這郭子儀有勇有謀,臨危不亂,確是國之棟梁!”
    “是啊,”李今越點頭,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郭子儀一家,滿門忠烈,皆是英雄。”
    李世民立刻捕捉到了她話中的深意,再聯想到她之前提及安西軍時那複雜的眼神,心中已然明了,接下來要說的人,恐怕與郭家有關,且是安西局勢中至關重要的人物。
    “同年十月,楊誌烈遇害的消息傳至長安。唐庭以河西舊將楊休明,繼任其位。同時,采納了郭子儀的建議,遣使巡撫河西,並在涼、甘、肅、瓜、沙等州重設長史。而正是這一道旨意,將一位鮮衣怒馬的青年,派往了安西。而這位青年,正是郭子儀的子侄,郭昕。”
    李世民心中一動,果然。
    “雖是如此,但此時與長安解圍的喜訊相反,此刻河西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了。吐蕃攻克涼州後,即刻揮兵西進,先後攻破甘州、肅州。楊休明被迫將河西節度使的治所,遷往了沙州敦煌。並向安西四鎮求援兵一萬,但不知是何原因,在這封求援信發出後卻不知所蹤,”
    “三年後,大曆二年,楊休明在沙州病故,周鼎繼任河西節度使。而原本由河西節度使兼任的伊西北庭節度觀察使一職,則正式封給了實際掌控北庭事務的曹令忠。在此後漫長的十年間,安西的將士們,便是在這般四麵楚歌的絕境裏,一邊苦苦抵抗著吐蕃的進攻,一邊日夜期盼著大唐的王師西來。”
    “期間,唐代宗為鼓舞守土將士,派遣使臣繞道回紇,給安西將士們帶去了一封《喻安西北庭諸將製》。又三年後,賜北庭曹令忠國姓,賜名李元忠。至於詔書的詳細內容,我就不念了。”
    李今越頓了頓,聲音帶上了一絲難以言喻的悲涼。
    “簡單來說,這封詔書,開篇便肯定了安西將士們的功勞,但……最令人悲哀,也最不知該如何評判的,是詔書的後半段。它告訴安西所有的將士們,郭子儀等將領,正率領百萬雄師,厲兵秣馬,準備西征,一舉蕩平吐蕃。待到凱旋之日,朝廷會為所有守土將士加官進爵,傾盡府庫之資,以酬西北之忠勇。”
    話音落下,天幕內外,一片死寂。
    因為,在看過今日的光幕後,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個謊言。
    一個用希望織就的謊言。
    他們可以想象,當那些孤軍堅守了十餘年的將士們,聽到這份詔書時,那軍陣之中,該會爆發出何等驚天動地的歡呼。他們會激動,會落淚,會重燃鬥誌,相信大唐從未忘記他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可大唐,最終沒能兌現這個承諾。
    這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複雜到了極點,悲傷、憤怒、惋惜、無奈……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堵在喉間,無法言說。
    李世民更是死死抿著嘴唇,他想開口,卻又不知該說什麽,最終,萬般情緒,隻化作了無言的悲哀。
    他的目光,呆呆地落在屏幕之上。
    他默默地看著屏幕,看著小女俠的身影,停在了一座古舊的城門前,他看著屏幕中閃過的三個白字。
    【白頭城】
    李世民的心中湧上了無盡的悲涼,他沒有再上前一步。
    因為他知道,他能猜到,走進這座城裏後,他將會看到何等令人心碎的景象。
    就在此時,李今越的話語,又在他的心上補上了一箭。
    “可以想象,在那封詔書之後,安西、北庭、河西三地的軍民,會如何翹首東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苦苦等待著大唐王師,大唐天兵的到來。”
    “然而……”
    “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李今越此刻沒有去看李世民的表情,隻是繼續說道“後來,公元776年,也就是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吐蕃攻陷瓜州,隨即揮師西進,攻打沙州。隻是或許他們也未曾料到,這沙州一圍,竟是十年之久。”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唐朝與回紇的關係有所緩和,安西的使者才得以再次借道回紇,抵達長安。當唐德宗得知,安西、北庭仍有大唐軍民在浴血堅守時,內心大為感動,立刻下詔,加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寧塞郡王;加封四鎮節度留後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武威郡王。二郡所有將士,官升七級。而這,也是關於郭昕事跡,為數不多的記載之一了。”
    “而同一年,吐蕃也發現了唐庭再一次通過回紇的道路穩固住了安西的人心,這對他們攻打安西的計劃十分不利。於是,建中二年,吐蕃一邊持續進攻沙州,同時向西,攻打陷北庭的門戶——伊州。伊洲刺史袁光庭,自天寶末年,就率兵堅守伊州十餘年,如今箭矢耗盡,糧草枯竭,城池已破。於是,袁光庭在城破之際,親手殺死妻兒,隨後自焚而死。”
    聽到此處,天幕下的人們不由得心頭冰涼,彈幕中滿是悲歎。
    [袁刺史……何其壯烈!何其悲哉!]
    [這是該是何等的絕望,才能做出這樣的事啊!]
    [守了十幾年,最後卻是這樣的結局……他至死,都未曾想過投降啊!]
    [伊州都已箭盡糧絕,安西其他各鎮的情況,又能好到哪裏去?]
    [伊州一破,沙州唯一的退路也沒了……安西,真的成了絕地。]
    眾人心中悲痛,可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李今越接下來的話。
    “可饒是如此,安西、北庭、沙州的軍民們,依舊不敢有絲毫鬆懈,全力抵禦著吐蕃的進攻。那些唐軍將士,此時幾乎已在西域堅守了近二十年。可他們或許永遠也想不到,不久之後,他們的皇帝,唐德宗,竟然想要就此讓出整個安西。”
    此言一出,李世民與天幕下的百姓頓時臉色大變。
    李世民更是直接怒道“什麽!那個孽障,他敢!安西軍民用命守著的土地!他憑什麽讓出去!誰給他的膽子!”
    隨即,李今越此刻看著李世民憤怒的表情,自己又何嚐不氣呢,她不由的深吸一口氣,給自己緩了緩,隨後說道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當初由安西四鎮調回中原平叛的將士,因為唐廷的刻薄寡恩,爆發兵變,唐德宗倉皇出逃。吐蕃見狀,立刻聯係唐德宗,表示願意幫忙平叛。唐德宗聞言大喜,甚至願意以安西、北庭作為答謝。”
    “這條承諾,瞬間引起了朝野震蕩,文武官員紛紛反對。而吐蕃大軍也僅僅是在四月擊敗了一次叛亂將士後,便揚長而去。最終,唐庭還是倚靠自己的力量,才將動亂鎮壓下去。然而,這場動亂平息後,吐蕃立刻就派人來索要安西和北庭。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就這樣,唐德宗還真想給!”
    “唐德宗立刻就準備下詔,召李元忠和郭昕回朝,就這麽將西域割讓給吐蕃!還頒布了撤回西域唐軍的敕書。”
    “直到這一刻,那些在西域死守,為安西、北庭、河西,奉獻了一生的軍民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淪為了皇帝換取自身利益的籌碼!”
    “若不是左散騎常侍李泌拚死勸諫,將其中利弊好壞,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唐德宗聽,那安西,就這麽白白拱手送人了!”
    聽到此處,李世民早已經是頭昏腦漲,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胸口劇烈起伏,仿佛有一塊巨石壓在心頭,讓他喘不過氣來。
    聽到此處,李世民隻覺得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發黑。他伸出手撐住桌子,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胸膛劇烈起伏,仿佛要炸開一般。
    “孽障!這個孽障!”
    李世民想不明白,大唐未來的皇帝怎麽盡是這種貨色!
    明明之前聽著那唐德宗還像個人!沒想到是個刻薄寡恩,毫無骨氣,甚至要拿國土與忠臣去換取苟安的無恥之徒!
    皇帝做到這個份上!他怎麽不拔刀自刎!
    丟人現眼的玩意兒!
    他對得起誰!對得起那些在沙海中化作忠魂的將士嗎!對得起那些苦守數十年,望眼欲穿的軍民嗎!
    喜歡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直播現代生活被祖宗們圍觀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