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要不,你從賊算了
字數:5800 加入書籤
在唐末的河南地區,農業種植結構多樣,麥子自然也是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此刻,李佑正在大帥府接待一位儒商。這位儒商名叫李長庚,本是路過永陽鎮,見此地反賊對農業頗為重視,便主動前來獻上自己的見解。
李長庚雖是秀才出身,談及農事卻條理清晰:“這稻子種植可有講究,可待麥子收割之後,再種晚稻。如此,同一塊田,一年便能收獲兩次主糧。”
“早稻與晚稻,除了栽種時間,還有何不同?”李佑好奇問道。
李長庚解釋道:“早稻生長周期較短,三四個月便可成熟,而晚稻成熟所需時間更長。播種越晚,生長越慢,短則四五個月,長則需半年之久。”
“大帥!”
突然,秘書前來敲門。
李佑微皺眉頭道:“講。”
秘書稟報道:“汴城知縣求見。”
嗯?
李佑以為自己聽錯,隨即險些笑出聲來,說道:“有請他進來。”
王鼎被請進大帥府的議事廳,拱手行禮道:“在下汴城知縣王鼎,拜見李相公。”
李佑拱手回禮,說道:“請坐,稍等片刻。”
李長庚也起身見禮:“在下乃河南府秀才李長庚,見過王知縣。”
然後,王調鼎就被晾在那兒。
李長庚接著說道:“若要種植晚稻,普通稻種不行,需以‘江粳’為種。農民耕種晚稻,與早稻大體相似,但也存在一些細微差別。其中具體不同,我可寫下來,李相公派人試種便知。”
“汴城縣適宜種晚稻嗎?”李佑疑惑詢問。
李長庚說道:“我亦不確定,但豫南多地廣泛種植晚稻,汝州、許州二府也多種晚稻。可麥稻連種,也可粟稻連種、豆稻連種、油稻連種,一年兩熟,糧食收成倍增。”
李佑拱手道:“如此,便煩請李秀才,送些江粳種子過來,我讓人在自家田畝試種。”
“包在我身上。”李長庚微笑應下。
作為商人,自然不會無端示好。李長庚獻計,實則是想與李佑建立糧食買賣合作。他不求壓價,以市場價收購糧食,主要運往江淮一帶售賣。這可是長期的大宗生意,隻要與李佑交好,往後每年都能在此收糧。
李長庚又說:“那些山地、坡地,麥子收獲後,正好能種上黍米。黍米還可與芋艿套種,如此又能大幅增產。”
李佑說道:“黍米種子,我已購置回來,隻等收完麥子便種。”
李長庚笑道:“此時便該育種了,直接播種產量較低。可用糞土製成土球育種,以壟作之法種植芋艿,再於壟溝種植黍米。如此,二者皆能增產。”
李佑趕忙起身,恭敬拱手作揖:“先生真乃大才!”
李長庚回禮道:“不敢當,在下身為糧商,對農事自然有所了解。”
李佑說道:“隻要先生傳授種糧之法,日後在我這地盤,賣糧必定優先考慮先生。”
“好說,好說。”李長庚滿心歡喜,又瞥了一眼王鼎,“既然李相公有貴客,那在下就不多打擾了!”
“我送先生。”李佑一路將李長庚送至門外。
“對了,”李長庚在門口停住,掏出一物,“此為艾蒿梗,可舂碎成末,插秧時撒在根旁,能驅滅害蟲。”
天然驅蟲之物?這不就是無汙染農藥?
李佑大喜:“請先生收購艾蒿梗,來年插秧時節,我要大量采購。”
“好說,好說。”李長庚笑著離去。
李佑心情大好,不僅將李長庚送出前院,甚至一直送到大帥府外。
芋艿和黍米,今年就能大規模種植了。雖說沒有後世的良種改良,但當地農民長期種植,也積累了一定的育種經驗。
此時,王鼎坐在廳中,思緒有些紛亂。他一時衝動前來見反賊,沒想到被晾在一旁許久。然而奇怪的是,他並未感到惱怒,反而認真聽著李佑與糧商的交談。
李佑回到議事廳,笑道:“王知縣,你膽子可不小,就不怕我將你斬了?”
王鼎反問:“殺了我,對李相公有何益處?”
“哈哈,你這縣官倒是有趣,”李佑笑著說道,“找我所為何事?但說無妨。”
王鼎竟站起身來,整理衣襟,鄭重作揖:“懇請李相公不吝賜教,如何才能做到萬民一心?”
李佑說道:“不過四個字,教化、德政。”
王鼎又問:“怎樣教化萬民?”
李佑解釋道:“我欲實現天下大同,便召集誌同道合之人,讓他們向百姓宣講天下大同的道理。這道理不能晦澀難懂,要讓老百姓都能聽懂。光說還不行,得給百姓分田,去除苛捐雜稅。如此,便能萬眾一心。你是朝廷命官,有些事我能做,你卻做不得。”
“是啊,我做不得。”王鼎神色黯然,他確實無法給百姓分田。
當然,王鼎也曾嚐試分田。在武安時,匪寇橫行,不少地主被殺,他剿滅賊寇後,將土地分給流民。但頭一年分給農民,因苛捐雜稅繁重,第二年便被大地主大量兼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鼎又問道:“如何做到官民一心?”
李佑笑道:“百姓並不愚鈍,若是好官,他們自然擁戴。怎樣讓官員都成為好官?一是要給官員樹立誌向,讓他們明白,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為了濟世救民。二是要選賢任能,賞罰分明。有能力者晉升,無能力者退位,功績卓著者就該升官。”
“就這麽簡單?”王鼎麵露疑惑。
李佑說道:“天下諸多道理,其實都很簡單,難的是能否真正做到。朝廷能做到選賢任能嗎?能做到賞罰分明嗎?”
王鼎沉默不語。
就拿他自己來說,在武安剿匪、修築城牆、安置流民,哪一項政績都該讓他升官。可結果呢?任職三年,隻因沒給吏部送禮,就被平調到汴城縣——這個職位,無人敢接,都知道此地官員之前被李佑殺了不少。
王鼎暗自歎息,拱手問道:“李相公如此大才,不知師從哪位名儒?”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李佑俏皮地低聲說道:“我對外冒充是秀才,實則隻是個童生。這可有些丟人,你莫要外傳啊。”
王鼎被逗笑,說道:“李相公主動退出城池,是想日後接受招安嗎?”
“我為何要招安?”李佑反問道。
王鼎說:“如今你僅據半縣之地,如何抵擋朝廷大軍?如今,高駢將軍正帶領朝廷大軍討伐黃巢,待討賊成功,便能練就強兵,屆時李相公如何應對?”
“哈哈哈”
李佑大像是聽到什麽好笑的事情:“王知縣莫要誆我了,還討伐我,別以為我不知道,別說討伐我了,你長安帝都,現在能不能守住都不一定呢?
我看你還是早點勸,你家皇帝去蜀中避難吧。
哼,我八百士卒便敢攻占城池。如今我有數千精兵,若把我惹急了,便去將整個河南打下來。你朝廷又能怎樣?,可練出多少兵?如今,我治下十二歲以上人口,已有六萬多人!若強行征兵,能征出一萬五千人!”
“我也不是沒打過仗。”王鼎表示懷疑,“六萬多人口,十五歲以上男丁,頂多三萬,你要抽一半去打仗?你糧草夠嗎?”
李佑咧嘴笑道:“你信不信,我若一聲令下,農民會自帶糧食隨我打仗。”
王鼎聯想到今日所見,心中竟有些相信,沒來由感到一陣恐懼。
“我即便打不過,還能退入山中,”李佑質問道,“你猜朝廷要派多少兵馬,才能將我徹底剿滅?”
王鼎估算道:“得五萬大軍。”
李佑伸出兩根手指:“非二十萬不可!把我逼急了,我不但能進山,還能行那裹挾之事。到時候,就算我被滅了,整個河南都得跟著遭殃。”
王鼎心情沉重,他能想象那種場景。以李佑強大的組織能力,若一路裹挾百姓,又有眾多山川依托,恐怕二十萬大軍都難以清剿。
不說二十萬,便是十萬大軍,也得幾個道同時出兵。一來朝廷兵力有限,二來即便出兵,也會把河南打成一片廢墟。
“你想改朝換代?”王鼎問道。
李佑並不正麵回應:“我隻求天下大同。”
王鼎又陷入沉默,不知在思索什麽。
李佑突然說:“要不,你跟我一起幹算了。”
王鼎說道:“我考慮一下。”
二人對話,一個比一個大膽,讓人分不清誰是朝廷官員,誰是反賊。
李佑也不強求,隻問道:“我若把農會發展到整個汴城縣,你會招募鄉勇來征討嗎?”
王鼎避開問題,反問道:“對地主都那般對待?”
李佑解釋道:“不在我直接管轄之地,手段可以溫和些。隻是在各鄉建立農會,團結佃戶抗租抗息,團結小地主和自耕農抗稅。”
王鼎仔細思索這種情況,搖頭苦笑道:“那我這知縣就沒法當了。”
李佑再問道:“我若把農會發展到整個河南府呢?”
王鼎歎氣說:“真到那時,李相公振臂一呼,整個河南府都是你的。”
李佑繼續問道:“我若把農會發展到整個河南道,乃至天下各道呢?”
“告辭!”
王鼎突然起身,他不敢再繼續聊下去。
李佑也不親自相送,隻是對著王鼎的背影喊道:“哪天想通了,隨時來跟我幹!”
王鼎走出大帥府,抬頭望向天空,隻覺這世道似乎已乾坤顛倒。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