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北擴?
字數:5367 加入書籤
李邦華並未前來旁聽此次審判,以他對李佑的了解,早已猜到最終結果。所謂依據《大唐律》審判,不過是借祖宗律法之名,實則是李佑向士紳階層表明態度。
蘇元祿,本是李佑打算樹立的士紳典範,如今卻淪為被鎮壓的典型案例。
製定律法,本是嚴謹之事。《大唐律》曆經多次修訂,方才形成如今的體係。李佑當下無法立刻自創新法,倉促編訂,不僅自找麻煩,還可能淪為笑柄。
李佑深知,在未占據大片江山之前,還需借助《大唐律》治理百姓,頂多在此基礎上稍作增減。
士紳們心懷各異,陸續散去。
部分士紳認為李佑頗具雄主之姿,雖對其諸多做法不滿,但覺得他或許能成就大業。
於是,紛紛讓族中士子投身李佑麾下,哪怕從低微官職做起,甚至有人嚐試加入宣教團。
這類士紳,麵對強硬手段,反而更易折服,堅信李佑有奪取天下的能力。
而另一部分士紳,則認為李佑倒行逆施,開始謀劃逃離。他們暗中轉移家中錢糧,準備舉家逃往別處,對外宣稱是為躲避賊亂,暫時蟄伏。
此前李佑態度模糊,今日卻直言不諱,這反倒讓士紳們迅速做出選擇。
此時,西方傳來消息,唐室祖陵竟遭盜掘,大唐龍脈受損!此消息一出,不僅朝廷官員,就連地方士紳也意識到,大唐氣數恐已將盡。當然,他們並不認為西方的勢力能成就霸業,反倒覺得會是某路反賊重整江山。
祖陵被毀,對大唐威望的打擊,絲毫不亞於都城遭受侵占。
李佑吩咐文吏將此次審判過程抄錄下來,分發給周邊各縣官員,要求他們以此為範例審理案件。
蘇珙正欲與李佑會麵,陸羽已然上前,恭敬拱手道:“將軍行事,條理分明,某願追隨。”
“得先生相助,大業有望。”李佑麵露欣喜。
陸羽這類明事理之人,無需過多勸說,隻需讓他自行觀察李佑施政舉措即可。他曾著書立說,指出大唐諸多關鍵弊病,而李佑的施政方針,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二人理念契合,一拍即合。
曆史上的陸羽,在地方任職數年後,便歸隱田園。麵對朝廷征召,他多次推辭不就。他對大唐早已心灰意冷,隻因看透了局勢,故而對入朝為官毫無興致。
李佑的所作所為,在他人眼中或許離經叛道,但在陸羽看來,卻有望匡扶天下。他曾在文章中,對大戶盤剝小民的行為深惡痛絕。李佑所做之事,正是他想做而不敢做的。
李佑將陸羽拉至一旁,低聲詢問:“先生可知曉火器鑄造之法,或亦是懂火藥製造之術,能否為我打造火器?”
陸羽拱手回應:“請將軍出兵北上,盡快占領鄢陵、扶溝二縣。”
“春耕之後,即刻出兵。”李佑果斷應允。
這看似有些突兀,此前李佑剛從周邊撤兵,如今卻又要揮師北上。
然而,若要打造火器,占領鄢陵、扶溝二縣勢在必行。唐初在全國設有多處冶鐵之地,其中鄢陵、扶溝的冶鐵規模頗為可觀,乃是李佑勢力的近鄰。兩縣冶鐵產量相加,在唐初全國總產量中占比頗高。
王鋒之所以有資金練兵,除了向地主籌措,鄢陵縣的冶鐵收益也是重要來源。
唐代雖允許鐵礦私營,但鄢陵、扶溝的官營冶鐵機構,如今大多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私人鐵廠。李佑若占據此地,便有諸多辦法增加收入,無非是得罪當地占據鐵礦的士紳罷了。
“李將軍,許久不見!”蘇珙抱拳行禮,麵帶笑容。
李佑亦笑道:“原來是四叔,咱們先回府,有事晚上再談。”
回到將軍府,蘇珙父女被安置在內院,由蘇如蘭負責招待。
李佑立刻派人將張守義、李邦華、蘇如鶴、王鋒等人招來商議要事。
李佑介紹道:“這位是木辛,擅長武器打造。”
木辛,正是陸羽的化名。他出身河南大族,行事謹慎,不敢輕易暴露身份。
李邦華聽聞,頓時喜道:“可會打造拋石機?”
“略知一二。”陸羽答道。
李佑說道:“我欲出兵占領鄢陵、扶溝二縣,奪取當地的鐵礦山與鐵廠。”
“此乃必然之舉,”李邦華說道,“火器威力巨大,應盡早籌備打造。”
田有年接著說:“若占領鄢陵、扶溝,必須拿下洧川鎮!”李邦華點頭讚同:“洧川鎮戰略地位重要,務必拿下,否則難以抵禦官兵征討。”
洧川鎮不僅是河南中部的交通樞紐,更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官兵若從北方而來,抵達洧川鎮後,向西可沿潁水至鄢陵、扶溝,向南可順蔡河直逼陳留、匡縣。隻要占據洧川鎮,便能截斷南下要道。官兵要麽強攻洧川鎮,要麽改走陸路。但在河南陸路行軍,糧草輜重的運輸極為不便,而李佑此前幾次作戰,就常不顧糧草限製,靈活奔襲。
張守義說道:“我們原定計劃,是先攻取南方的尉氏、鄢陵二縣,如今又要轉攻北方,難道不怕擴張過快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邦華解釋道:“我明白張兄顧慮,但無論南下還是北上,皆能占據戰略要地。我們起兵造反,首要穩固軍事,而後才能整頓內政。”
“我讚同先拿下鄢陵、扶溝二縣,”田有年說道,“如此既能獲取礦山資源打造兵器,又能增加賦稅。特別是拿下洧川鎮,商貿繁榮,獲利頗豐。”
張守義閉目沉思,他本是急切造反之人,此刻卻變得沉穩。
李佑又招來陳壽郎、蘇爽、蕭煥等人,聽取他們的意見。
陳壽郎說道:“若要擴張領地,可派遣宣教官與農會骨幹,前往新占領區域主持政務,他們中不少人識字有能力。一些貧寒士子,也可調任為佐政官或文書,他們做事積極,隻是苦於此前無合適職位,如今擴張正好安置。”
“大亮呢?”李佑問道。蕭煥回答:“可在洧川鎮、鄢陵縣、扶溝縣設立監察分司,我抽調人手前往。”
蘇爽突然說道:“拿下洧川鎮也好,我們快麵臨鹽荒了。”
“鹽荒?”李佑眉頭緊鎖。
“我也是剛得知消息,還未來得及稟報,”蘇爽說道,“淮南節度使,禁止淮鹽西進,封鎖了西進河道。淮鹽若要運往河南,隻能走陸路,路途艱難,鹽價恐怕會漲至數倍,且供應量大幅減少。”
李邦華歎道:“淮南節度使此舉太狠,他這節度使怕是做不久了。”
為何如此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淮南鹽商必然對其恨之入骨。
唐代鹽政,實行區域專賣製度,河南等地主要食用淮鹽。但河南南部地區,距離淮南產鹽區較遠,因此在中期有所調整。就河南而言,陳留、匡縣等部分地區,轉而購買淮鹽。
可如今,這些地區反賊四起,淮南節度使直接切斷鹽路,企圖讓反賊陷入困境。
李佑搖頭苦笑:“他這麽做,河南百姓生活更艱難,恐怕會引發更多人造反。”
“淮南節度使主要針對我們,”張守義說道,“陳留、匡縣距離淮南較近,或許會有私鹽通過水路偷運,但數量有限。等鹽運到我們這裏,價格翻倍都不止。”
蘇爽說道:“所以,我也建議向北出兵,用洧川鎮的商稅,以及鄢陵、扶溝兩縣的冶鐵收入,獲取更多資金。再用這些錢,補貼給本地鹽商,責令他們購買淮鹽,平價售賣。”
李佑思索片刻,說道:“招募更多貧寒士子,到大同書院聽大同課,我親自去講學幾日。”
如今的大同思想教程,包含《大同會會章》節選,還有陳壽郎等人總結的《田政輯要》,以及麵向農民的宣傳內容。李佑近期也在撰寫文章,反複修改,已耗時兩月有餘。
“李先生,軍政方麵籌備得如何?”李佑突然詢問。
李邦華拿出一份章程,說道:“計劃招募正兵三千,皆為脫產青壯,精心編練,每月餉銀為一貫。糧餉供應、軍械與被服調配,應單獨設立一司負責。目前船隻不足,可讓水軍協助運輸。練兵將領與帶兵將領,職責需明確區分。練兵將領可帶兵,但將軍府有權隨時調換,防止軍隊淪為將領私兵。”
李佑取出紙筆,自行計算一番。
三千正兵,每月一貫軍餉,一年下來便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還未算上農兵,農兵集中訓練與作戰時,同樣需要提供糧餉。此外,還有水軍開支、兵器軍服製造,以及士兵日常夥食等費用,各項開銷巨大。
以目前三縣之地的財力,在不影響百姓生計的前提下,很難供養三千正兵,擴張領地勢在必行。而且,南方的尉氏、鄢陵等地較為貧困,必須拿下洧川鎮、鄢陵縣和扶溝縣。
李佑也想穩步發展,但為求生存,必須訓練正兵,僅靠農兵難有出路。若要訓練火器部隊,開銷更是驚人。說實話,作為反賊,李佑的擴張速度已算緩慢。
河南境內,已有其他勢力崛起。東邊的王仙芝,占據數縣之地,自號“天補平均大將軍”。
西北邊的黃巢,勢力也逐漸壯大,其麾下義軍四處轉戰。這些還有一些勢力與李佑一樣,皆因百姓困苦而起兵。
近日,李佑收到一封書信,是黃巢派信使送來的。書信內容為:“李佑將軍安好,朕乃大齊皇帝黃巢。久聞將軍威名遠揚,麾下義軍紀律嚴明,行事頗有章法,朕心甚慰。
如今朝廷腐朽,天下蒼生受苦,朕已稱帝,欲開創新朝。將軍之才,朕甚欣賞,特封將軍為平南侯,望將軍能率部歸附,與朕攜手共進,共定天下。”
喜歡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請大家收藏:()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