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亡國啊,陛下!還請三思啊!
字數:3779 加入書籤
"這條四通八達的寬闊官道將成為我大漢軍事調動、商旅往來的生命線,為我大漢錦上添花,再創輝煌!"
轟!猶如晴天霹靂,劉旦的話音剛落,大殿內瞬間沸騰起來,宛如炸開了鍋!
那些早已憋了一肚子反駁意見的官員們再也按捺不住,紛紛出列高聲抗議,場麵一度混亂不堪。
修建大運河已經是勞民傷財的耗國之策了,現在竟然還要修建橫貫十三州的馳道?這簡直是要將大漢推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這般胡作非為,不顧民力,與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阿房宮、秦馳道有何兩樣?秦王朝的覆滅還不足以警醒後人嗎?
橫征暴斂、不知節製,百姓若是揭竿而起,大漢江山恐怕不日便要傾覆了!
燕王殿下竟然還好意思提起秦馳道?難道他就沒看到秦朝二世而亡的慘痛教訓嗎?
殿內的儒家子弟尤為激動,麵紅耳赤,聽到與秦朝相關的一切他們便如同被踩了尾巴的貓,渾身炸毛!
當年那暴君焚書坑儒,迫害我儒家學派,結果如何?秦朝二世而亡,這便是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哈哈哈,滅得好啊!這就是那暴君倒行逆施,不尊儒術的必然結局!
而今燕王殿下竟也學那暴君妄圖耗盡民力,更可恨的是他之前力主恢複百家,顯然是在處處刁難我儒家學說!
燕王與那秦朝暴君何其相似,簡直如出一轍,這般相似的行徑,怎能不讓人心生憂慮?
大殿內有些儒家學子看向劉旦的目光漸漸變得不懷好意起來,心中早已暗自盤算。
這燕王還未登基便能如此肆意妄為,若他日真的繼承大統,坐上龍椅,那還有誰能製約於他?
好在當今聖君仍在,尚能壓製這不肖子的胡作非為,若不趁機上些眼藥,更待何時?
一名儒家學子猛然出列,雙膝跪地,竟做出一副聲淚俱下的哀嚎姿態:"陛下聖明!此事萬萬不可啊!"
"燕王所言,乃是不折不扣的亡國之策,怎能輕易采納?"
"如此浩大的工程,少則征用千萬民夫,多則調動數千萬,這幾乎相當於我大漢一半人口了!"
"一旦征調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大漢各地必然妻離子散、哀鴻遍野,父喪其子、子喪其父、妻喪其夫!"
"我大漢江山恐將生靈塗炭,天下大亂!臣敢斷言,此策一旦頒布,大漢一月之內必然大亂,半年之內必定亡國!"
"亡國啊,陛下!還請三思啊!"
這人聲嘶力竭的哀嚎剛落,便有十餘位儒家學子紛紛出列附和,個個言辭激烈,聲調悲壯。
他們口中不是"亡國",就是"生靈塗炭",要麽就是"遺臭萬年",總之是越驚悚越好,越悲壯越妙!
信口雌黃又不會被治罪,這幫人的主旨就是一個:惡心燕王,擾亂朝政!
劉旦靜靜地看著這群人歇斯底裏的表演,臉上不見絲毫怒氣,心中反而泛起一絲微妙的愉悅之感。
瞧瞧那站出來大放厥詞的十餘人,全是清一色的儒家信徒,而整個朝堂可是有近百位大小官員啊!
這次附和的聲音竟然隻有十分之一,這在以往的朝會上簡直如同天方夜譚,難以想象!
從前但凡有人在朝堂上觸怒儒家,立刻就會有一大群儒生蜂擁而上,哭天搶地、滿地打滾,恨不得要把未央宮的屋頂都掀翻!
而今日的朝堂卻是另一番景象了,儒家勢力已然大不如前,再也不是朝堂上的一言堂了。
朝堂上的麵孔有了很多新鮮血液,也少了很多老麵孔,格局早已悄然改變!
曾經的大漢朝堂格局分明:外戚獨占鼇頭,世家緊隨其後,勳貴與各學派並列第三,各自為政。
如今的朝堂卻隻剩下勳貴與各學派兩股勢力並存,再無外戚與世家的身影!
勳貴階層自然堅挺不倒,畢竟他們的根基是軍功爵位,與國同休,自然不可能憑空消失。
真正從權力中心消失的,是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外戚與世家族群!
同時,大批儒家子弟也在近年的波動中銷聲匿跡,朝堂上多了許多其他學派的聲音!
此刻,那些與燕王素來親近的學派官員仍安靜地站在原位,紋絲不動。
這些人並非全部讚同燕王的提議,隻是念在往日燕王的恩惠情分,不願立刻站出來反對,便先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麵對儒家子弟的聲嘶力竭,龍椅上的劉徹麵無表情,神色如常,看不出絲毫波動。
這些撕心裂肺的反對聲音早在他的預料之中,否則他也不會特意把老三叫來擺平這些跳梁小醜!
殿內的劉旦從容地掃視著那些義憤填膺的儒家子弟,神情依舊平靜如水,語氣不緊不慢:"諸位大人方才說了許多,都是些空洞無物、虛頭巴腦的言辭。"
"有沒有誰能具體說明,為何會出現"生靈塗炭"?為何會導致"國家滅亡"?"
"還請諸位言之有物,說些實際的,具體的,別總拿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來搪塞!"
呃……聽聞此言,十餘位儒家子弟頓時語塞,麵色僵硬,如同被當眾打了一記耳光般難堪。
燕王的這個問題直戳要害,竟然有幾分深度與鋒芒!
他們這幫人大多都是舞文弄墨的空談大家,讓他們引經據典、誇誇其談自然不在話下。
可一旦涉及到具體國事民生,牽涉到實際執政措施,他們的大多數卻是從未親身實踐過啊!
從史書上看,凡是大規模征用民夫、濫發徭役的朝代似乎都沒什麽好下場,暴秦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車之鑒曆曆在目,這難道還不夠明確嗎?何必再深入分析其中緣由?
這些儒家子弟大多麵麵相覷,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時間倒顯得有些尷尬。
不過儒家門徒也非全是紙上談兵之輩,其中也不乏從地方基層一路苦幹實幹升遷而來的能吏。
這等人經手過真實政務,自然深知其中利害關係,不會被燕王的寥寥數語就難倒。
一位麵容沉穩的中年官員向劉旦拱手施禮,聲音洪亮而堅定:"回稟燕王殿下,您這大運河、州道兩項工程,所需征用的民夫數量實在太過龐大。"
"如此繁重的徭役負擔,百姓必然怨聲載道,民心盡失!"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