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陳腐過時的老舊思想
字數:6511 加入書籤
不過要將趙王長孫留在京師,隻需皇帝一句簡單的旨意,這也正是劉旦今日特意詢問趙王長子情況的真正用意。
廣場之上,眾人注視著陛下臉上那抹若有所思的感慨神情,心中疑惑更甚,完全摸不著頭腦,這位年輕天子究竟在謀劃什麽奇特的計策。
而此時此刻,趙王劉據的心髒幾乎提到了嗓子眼,冷汗悄然浸透內衣,腦海中閃過無數可怕的念頭。
老三這是終於要對我和我的骨肉下手了嗎?那段往事終究還是化作了刀劍?
然而,劉旦並未讓這位兄長在恐懼中煎熬太久,他早已決定要留下劉病已,隻是直接開口有些不便,而眼前諸侯王們紛紛自願獻上太子的舉動恰好了絕佳的借口。
環顧四周,劉旦滿意地微微一笑,隨即翻身上馬,威嚴地向眾人揮手示意,語氣輕鬆地宣布道"既然諸位叔伯兄弟們都願意留下子嗣在長安修習,朕自然欣然應允,趙王隻需留下長子一脈即可。"
"時辰不早了,諸位啟程吧,邊疆之地路途遙遠,切勿貽誤行程!"
話音剛落,劉旦那看似隨意的聖旨便如一陣春風拂過這群急不可耐的諸侯王們的心頭,他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齊聲應道"臣等謹遵陛下聖諭!"
匆忙行禮後,這些盼望已久的王爺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奔向各自的馬匹,生怕皇帝陛下突然改變主意,毫不掩飾地顯露出迫切離去的渴望。
這群人才不在乎剛才陛下究竟在打什麽算盤,此刻在他們心中,唯有一個念頭占據全部心神——奔向那廣闊的邊疆,奔向那可以自由呼吸的封地!
唯獨趙王劉據站在原地多停留了片刻,他深深地凝望著自己的長子一家三口,眼中流露出複雜難明的情緒,那裏麵有愧疚,有無奈,甚至還有一絲隱秘的解脫感。
諸侯王們如鳥獸散,各自朝著命運安排的方向全速奔馳,仿佛背後有猛獸追趕,迫不及待地奔向他們以為的自由天地。
"但願諸位叔伯兄弟們到了封地後,依然能夠保持此刻的歡欣雀躍之情,"劉旦在心中默念著這句略帶諷刺的祝福,唇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
隨後,年輕的皇帝也不再逗留,輕輕一拍坐騎,帶領禁衛軍緩緩返回長安城,遷徙諸侯王的重大工程至此告一段落,剩餘的具體事務自有朝臣們去處理善後。
而他這位手握天下權柄的至尊,自然要回到後宮去處理那堆積如山的國家大事,畢竟治理這偌大的漢家江山,可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
諸侯王們遠去了,陛下也離開了,隻剩下那些文武百官們才陸續開始散場,如鳥歸林般分散成各自的小圈子。
在這個等級森嚴的朝堂之上,貓有貓道,鼠有鼠道,官員的品級直接決定了他能夠進入什麽樣的社交圈層,這是大漢朝不成文卻人人皆知的潛規則。
當今大漢朝中,位居巔峰的無疑是那群擁有特殊身份的輔政大臣們,他們構成了朝堂上最為顯赫的權力核心圈。
年邁的輔政首腦桑弘羊早已無力騎馬,但他婉拒了隨從準備的馬車,堅持要步行返回城中,這種樸素的作風也是他能在幾朝更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秘訣之一。
大人物都選擇了步行,那些追隨其後的小人物們自然也不敢乘坐馬車或騎馬,紛紛效仿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形成了一道特殊的人流景觀。
一群輔政大臣們環繞在桑弘羊周圍,亦步亦趨地護送這位幾朝元老緩緩前行,既是尊敬,也是一種微妙的政治表態。
桑弘羊手持一根精致的紫檀木拐杖,步履雖慢卻穩健,他環視四周眾人,目光慈祥卻透著幾分老人特有的狡黠,微微一笑道"老朽實在是年邁力衰,騎不得馬了,倒是連累了諸位賢達,要陪著這把老骨頭慢慢行走。"
"大人說的哪裏話,能夠聆聽大人教誨,是我等的榮幸,"霍光立刻謙恭地回應道,語氣中透著發自內心的敬重。
其他幾位重臣也紛紛附和,表示這點小事根本不足掛齒,能與桑大人同行才是難得的福分。
就連向來以直率剛烈著稱的霍去病此刻也學會了幾分官場上的圓滑應酬,畢竟日日與這群老狐狸打交道,再鐵石心腸的莽夫也會逐漸掌握些人情世故的藝術。
"嗬嗬,"桑弘羊輕輕地發出一聲意味深長的笑聲,目光如水般在眾人臉上流轉,滿意地看到自己精心栽培的這批政治新秀。
視線掃過周圍這幾位年富力強的大臣,桑弘羊心中泛起一股淡淡的欣慰與感慨,他們每一個人都堪稱國之棟梁,將來必然成為大漢朝廷的中流砥柱。
唯獨他這個老朽之人,已經不得不向歲月投降,當年那個叱吒政壇的智囊已經漸漸被時光消磨了鋒芒。
桑弘羊如今已屆花甲之年,與周圍這些正值壯年的同僚相比,他的精力與體力都在明顯衰退,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環顧四周,年齡最長的蘇武也不過四十剛出頭,正是學識與閱曆皆臻成熟的黃金時期。
而最為年輕的霍光,二十出頭的年紀便已位居輔政大臣之列,前途可謂一片璀璨,不可限量。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大漢朝這偌大的政治舞台上,從不缺少傑出的表演者,隻是角色在不斷更迭罷了。
如此年輕便能身居高位,而且確實具備與位置相匹配的才華與能力,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極為難得的政治幸事。
其餘幾位如金日磾、上官桀、霍去病等人也都處於精力充沛、思維敏捷的壯年時期,氣血方剛,正是建功立業的最佳年華。
看著這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麵孔,桑弘羊對大漢帝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朝廷不會因為缺乏人才而衰敗,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
望著身邊這群年輕有為的朝臣,感受著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桑弘羊難得地流露出一絲感性色彩,語重心長地對眾人叮囑道"諸位皆是國朝棟梁之才,待老夫歸隱林泉之日,諸君當竭力輔佐陛下,上通太上皇意旨,下疏百官眾事,公忠體國,盡心盡力,如此方能使我大漢江山永葆安穩繁榮。"
眾位大臣聽聞此言,紛紛肅容應是,口稱必將謹記大人教誨,盡心盡力輔佐陛下。
在場諸人心中暗想,桑大人年事已高,難免喜歡嘮叨一些老生常談的政治訓誡,不過敬老尊賢是大漢朝的傳統美德,耐心聆聽也是應有之義。
其實這番話就算桑弘羊不說,他們也會這樣做,畢竟這是身為高級官員的基本職責所在。
他們身為輔政大臣,本就是當今大漢朝最核心的權力集團,自然要緊密團結在皇帝陛下周圍,謀劃國家大事,處理朝廷政務。
支持陛下統治,本質上也是在鞏固自己的權勢基礎,這種天然的政治共同體才是他們盡心竭力的最大動力。
至於桑弘羊提到的"下疏百官",更是毋庸置疑的日常工作,這原本是宰相的特權,如今由他們這些輔政大臣共同承擔,自然責無旁貸。
然而,當聽到"上通太上皇"這一句時,幾位輔政大臣麵色微變,不約而同地皺起眉頭,警惕地看向這位資深上司。
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這種話竟然能夠如此直白地說出口?這簡直是政治自殺的典範!
當今局勢下,太上皇已經退居建章宮,朝廷大小事務均由新天子全權處理,這一點從遷徙諸侯王的全過程就可清晰看出。
太上皇除了在建章宮設宴款待諸侯王那一次露麵外,幾乎未曾公開幹預任何政務,這種克製顯然表明他無意再染指朝政。
而陛下也沒有表現出讓權於父親的意思,自登基以來大刀闊斧,毫不猶豫地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
古往今來,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千古不變的政治鐵律,無論何時何地都適用。
當今情況尤為特殊,父子同朝,太上皇健在而陛下掌權,這種微妙的權力分布下,臣子們必須謹慎行事,避免被卷入任何可能的權力爭鬥中。
在這種敏感時期,桑弘羊居然建議他們去親近太上皇?這豈不是在鼓動他們冒天下之大不韙,自尋死路?
若被有心人傳到陛下耳中,恐怕不僅僅是政治生命的終結,甚至可能因此獲罪入獄,身首異處!
上官桀的表情尤為誇張,眉毛幾乎擰成一團,臉上的不滿甚至懶得掩飾,那表情幾乎就是明明白白地寫著大人,您這是大逆不道,忘恩負義啊!
作為陛下少年時期的玩伴,上官桀與皇帝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據傳當年兩人甚至有過"裸奔"的親密交情,這種深厚友誼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如今整個長安城內外,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上官桀與當今天子關係匪淺,備受信任。
當然,這種傳聞之所以如此廣泛,與上官桀本人的刻意宣傳也不無關係,他那些添油加醋的曲藝雜談在坊間廣為流傳,使他在皇帝親信的位置上愈發穩固。
如今聽到輔政首腦桑弘羊這近乎煽動的言論,他內心的不滿頓時如火山般爆發。
上官桀此刻自視為陛下最堅定的支持者,是那種真正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效忠於當今天子的忠臣典範。
雖然他的初始提拔確實得益於太上皇的賞識,但眼下和將來,他的政治前途都將係於當今皇帝的恩寵之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君主已經更迭,做臣子的自然也要適時"轉向",調整自己的政治立場。
咳咳,這裏說的"轉向",當然是指思想態度的調整,而非人身的變換。
官位是不會自動變更的,但效忠的對象卻可以靈活調整,昨日忠於太上皇,今日效忠新天子,這種政治韌性正是長久生存於官場的不二法門。
誰是當今的皇帝,誰能決定自己的升遷去留,自然就應該效忠於誰,這完全符合官場生存的基本法則,毫無悖德之處!
上官桀臉上毫不掩飾的鄙夷表情,以及其他輔政大臣微妙的神情變化,全都落入桑弘羊那雙曆經滄桑卻依然明亮如鷹的眼睛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位老臣臉上泛起一絲淡淡的笑意,那張布滿皺紋的麵龐上,仿佛每一道紋路都承載著深不可測的政治智慧。
"你們啊,看問題總是習慣於從一個單一的角度去理解,這種狹隘的思維方式終有一天會讓你們付出代價的,"桑弘羊的語氣平緩而深沉,卻字字珠璣,耐人尋味。
桑弘羊的這番話顯然言有所指,現場的幾位輔政大臣都不是愚鈍之人,蘇武立刻皺眉抱拳,恭敬地問道"敢請老大人指點迷津,為我等解惑?"
哼!聽到蘇武的請教,上官桀尚未等桑弘羊開口,心中便已先行冷哼一聲,麵露不屑之色。
他能有什麽高見?不過是那套陳腐過時的老舊思想罷了!
上官桀自詡為思想先進的"新派"臣子,能夠及時順應形勢變化,徹底效忠於當今陛下的開明官員。
而在他眼中,桑弘羊不過是那種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老頑固,一個抱著太上皇恩德不肯鬆手的過時之人。
用當代的俗語來說,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代表,這種政治上的優柔寡斷最令上官桀不屑。
麵對同僚的請教與鄙視,桑弘羊卻依舊神色自若,語氣平靜如常,仿佛完全沒有察覺到上官桀的輕蔑態度。
人老成精,年高德劭之人早已看淡了權力爭鬥的浮華虛幻,那急功近利、你爭我奪的心態早已隨著歲月的磨礪而逐漸平息。
桑弘羊杵著拐杖,站在原地沒有繼續前行,而是轉頭望向諸侯王們離去的方向,語氣沉穩如山,不疾不徐地分析道"你們都認為當今陛下已經全麵掌權,所以太上皇應當被隔離在權力之外,不再需要考慮。"
"你們的邏輯很簡單,既然陛下已經登上龍椅,太上皇退居二線,那麽大漢江山從此就與太上皇無關,是這樣嗎?"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