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好風憑借力!
字數:4735 加入書籤
楊天興從彎河回去後的第二天,
省裏就來人了,西北省計劃委員會主任李邦彥親自帶隊,隨行的有省農業廳、省宣傳廳、省革委會等一眾大佬,足足十幾輛車組成了一個車隊,浩浩蕩蕩開進了彎河大隊。
地區那邊也沒有閑著,地委副主任李義也帶了一群人及時趕到。
彎河的社員們這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麽多大官!
這下子算是真開眼了!
當知道這些大官來他們這裏是為了看這次的收成,社員們就不怯場了,這是現在他們最驕傲最引以為豪的事情。
當即,
就一個個主動說起今年自家打了多少斤糧食,去年一年自己家分了多少斤糧食……
還有人從家裏端來蒸好的白麵饃饃讓大家吃……
其實不用他們說,
各個生產隊曬穀場上那些堆積如山的麥子,就是最好的回答!
李邦彥等人挨個生產隊走了一遍,看到曬穀廠上的麥子一個比一個多,他簡直是心花怒放,熱血澎湃。
“都如實的記下來,實事求是!”
“要將彎河大隊的改革成果告訴大家,這是天大的好事情呀!”
“農民的出路……這就是農民的出路啊……”
“誰說種地吃不飽肚子?”
“那是沒找對方法啊,哈哈哈哈!”
不但他高興,地委的李義也非常高興。
要知道當初楊天興拿彎河搞試點,可是他批準的,這次改革可不是一般的小事。
批準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
如果這個改革施行之後,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是引發了什麽亂子,他都難辭其咎!
可相對的,
風險與機遇並存!
現在改革很成功,那他就收獲了一份大功!
“快快快!”
“多去采訪一些老鄉,和大家多聊聊,要多掌握一些詳實的數據,這樣才有說服力。”
李義也興衝衝的吩咐道,隨後他又看向李邦彥,恭敬笑道:“李主任,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啊!我代表整個渭南地區的人民,感謝李主任的大力支持!”
李邦彥笑嗬嗬的擺了擺手,“不用謝我,真要謝的話,就謝彎河大隊的這些鄉親吧!”
“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肯幹的人,那始終都是鏡花水月……”
“彎河能有如今的大豐收,這是每一個彎河鄉親辛勤付出,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李義連連點頭,“對對對,李主任說的是,確實如此。”
旁邊的彎河社員們聽到連省裏的大官都誇自己,那一個個心裏美得很,成就感滿滿,甚至有些人覺得這輩子都知足了!
李邦彥又笑道:“渭南地區是準備全地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
“李主任意下如何?”李義急忙問道。
李邦彥看了他一眼,“你是渭南地區的領導,怎麽反倒問起我來了?”
“李主任高瞻遠矚,經驗豐富,多聽聽意見總沒錯。”
“哈哈哈……”
李邦彥大笑,但卻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說道:“彎河的這次改革成果非常顯著,值得大力推廣!等這次回去,楊主任隨我一起,到省裏給同誌們好好講講,給他們上上課!”
“講課不敢當,給領導們匯報工作這是應該的。”楊天興說。
……
檢驗完彎河大隊的改革成果,一眾大佬們心情愉快,就想起了彎河還有位名動全國的天才作家。
於是,就都去了劉青山家裏。
“青山啊,高考馬上就來了,準備的怎麽樣?”
“謝謝領導關心,我準備好了,時刻可以上陣。”
“好!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長征這次……”
“他比起你可是差遠了,還是留在省裏吧。”
劉青山就懂了,十有八九,李長征應該是去西北大學。
這其實也不錯了,西北大學也是國內老牌高校之一,科研實力就算是在後世都很厲害。
“青山,我聽說你們生產隊搞了一個企業?”
“嗯,響應中央號召,大力發展社員副業,共同致富嘛!”
“好!那你帶我去看看。”
“沒問題,咱喝完茶就去。”
李邦彥去看廠子,其他人自然坐不住,便也紛紛跟了過去。
起初他們以為所謂的企業,隻是一個簡陋的廠子,裏麵幾個人養點雞鴨,或者是加點什麽農產品之類的。
可當看到那別具一格、氣勢雄渾的大門,還有那兩句大氣磅礴、意境悠遠的標語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怔怔的看著,皆感覺有些違和。
他們萬萬沒想到,
在這偏僻落後的小山溝裏,竟然會有這麽一家……‘很有格局很不一般’的廠子。
這種廠子,就算是在長安也難以找到!
李邦彥失神片刻,隨即哈哈大笑,還鼓起掌,他大聲道:“好!華山公司!這名字有氣勢!不過要我說啊,最好的還是這兩句標語,青山,這你寫的吧?”
“寫的好!”
“養豬也是幹革命!話糙理不糙,希望我在長安能早點吃到你們養的豬啊……”
劉青山笑著說:“我們盡量兩年內完成這個任務。”
“兩年就能完成?”李邦彥有些驚訝。
別看長安距離華陽隻有一百多公裏,可要將豬賣到長安去,這可不容易。
光這運輸成本就很高!
除了運輸成本,還得有銷售渠道,黑龍潭這廠子養的豬,最佳銷售區域其實就是向陽公社、華陽縣以內。
李邦彥說想在長安吃到劉青山養的豬,很大程度上是在說笑話。
“青山,我說的是正常商業發展,遵循市場規律。”
“我明白,請領導拭目以待。”
“那好,那我就拭目以待了,看看你們這個廠子未來能發展到什麽地步。”
李邦彥笑了起來,“走,咱們進去看看。”
進入廠區,
看到那些獨特豪華的……豬舍,饒是沉穩如李邦彥,都張大了嘴巴,目瞪口呆。
“這……這是給豬睡的?”
“這怎麽一間窯裏,才關著一頭豬啊?是不是現在你們這裏的豬比較少的緣故?”
劉青山笑道:“不是,這就是正常標準,每頭豬都是單獨圈養的。”
“嘶——”
人群中響起一陣倒吸涼氣之聲。
緊跟著,又有人驚呼出聲。
“哎?這些豬咋都是白色的?咋會有白豬哩?你們看那幾頭豬,這個頭也太大了,得有三四百斤吧這?”
哢嚓——
哢嚓哢嚓——
鎂光燈閃爍,膠卷在燃燒。
記者及宣傳部的人紛紛又開始工作,如此“稀奇”“獨特”的養豬場,可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是個宣傳的好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