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一錘定音,塵埃落定!
字數:4622 加入書籤
世界上最令人煎熬的事情,就是等。
如果再加上一個‘沒有時間限製’,不知道具體要等多久,那就更加令人煎熬了。
劉青山隻知道該來的,總會來。
他強迫自己沉下心,該寫作寫作,該管廠管廠,但眼角眉梢那份揮之不去的凝重,還有望向村口小路的頻率,都出賣了他內心的焦灼。
等吧……
時光在無聲的焦慮中緩慢流淌……
一晃,半個月就過去了,燥熱的8月已經來臨。
可那場席卷全國的爭論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在報紙這塊戰場上打得越發激烈,像一鍋沸騰的開水。
報紙上天天吵,翻了天!
今天你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開倒車,這種做法相當危險,是對集體經濟的背叛!”
明天我登:“這是億萬農民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解決溫飽、邁向富裕的必經之路!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的重要突破,必將成為改革史上的豐碑!”
後天他又跳出來:“農村問題千頭萬緒,牽一發而動全身!做任何決定都需萬分慎重!穩妥第一!千萬不能急於求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吵得唾沫橫飛,論點滿天亂飛,火藥味隔著油墨紙都能聞見。
更有甚者,
各大報紙仿佛已經不再是各自立場的喉舌,反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雜亂不堪的辯論台。
《西北日報》今天可能剛登一篇熱情洋溢的“地方改革新氣象”,下周緊跟著就可能出一篇言辭冷峻的“風險提示與方向憂慮”。
自己跟自己打起了擂台!
最具戲劇性的莫過於《光明日報》。
某一天,它的頭版赫然是一篇分量十足的批判文章!
醒目的標題,犀利的措辭,直指家庭承包製的“巨大風險”。
然而,僅僅翻到第二版,在同一期報紙上,竟又刊登了一篇洋洋灑灑、極力為家庭承包製叫好鼓勁的文章!
自己家的一版和二版,唱起了響亮的對台戲!
報紙上吵瘋了,社會上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這股巨大的喧囂,如同無數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千層浪花,也攪渾了整個社會輿論。
茶館、集市、田間地頭、機關食堂……隻要能紮堆聊天的地方,都在議論這“包產到戶”。
“哎,聽說了嗎?農村搞那包產到戶,報紙上吵翻天了!有說好的,有說壞的!”
“管他呢!農民兄弟能吃飽飯是好事!咱城裏人買糧買菜不也便宜點?”
“便宜?我看懸!報紙上說這是搞單幹,破壞集體,弄不好糧食更緊張!”
“瞎扯!我老家親戚來信了,說今年麥子收成特別好!就是擔心政策變……”
“我看難說!沒看省裏的報紙都變來變去嗎?今天東風壓倒西風,明天西風壓倒東風,誰知道最後刮哪股風?”
“看看!理論家都說了,這是動搖根基啊!方向錯了,後麵全完蛋!”
“你看人《光明日報》定的調子!尊重實踐,尊重群眾選擇!彎河的例子擺在那兒,增產增收是事實!”
“嘖嘖,你看看這說的,‘挖社會主義牆角’,這帽子扣得夠大!”
“我看呐,就是眼紅!農民日子剛有點起色,就有人坐不住了!”
“話不能這麽說,報紙上講的也有道理,集體力量大嘛,都單幹了,水利、機械怎麽辦?”
……
社會各界人士都依據各自的信息來源,對這場爭論進行著解讀和再傳播。
支持者、反對者、擔憂者、觀望者,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嘈雜的、方向混亂的輿論漩渦。
這股漩渦的中心議題雖然是農村的“包產到戶”,但其影響卻實實在在地攪動著城市社會的神經,讓許多人感到困惑、焦慮甚至無所適從。
這種“亂”,
是信息傳播不對稱造成的認知混亂,是不同立場和利益訴求的碰撞,更是對未來政策走向不確定性的普遍擔憂。
它像一層濃厚的迷霧,籠罩在各個城市上空。
就在這輿論近乎沸騰失控時,兩個一直保持沉默的權威聲音,終於不再沉默!
先是《人民日報》!
8月2日這天,《人民日報》在頭版二條位置,發表了一篇文章。
標題並不驚悚,卻沉穩有力。
——《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選擇——對當前農村生產責任製探索的一點看法》
文章沒有參與那些激烈的爭吵,而是以一種高屋建瓴的姿態,肯定了基層群眾,也就是彎河大隊的探索精神。
文中明確指出,
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製的前提下,一些地區根據實際情況試行的各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實踐中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強調要“尊重客觀實際”,“尊重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認為這種探索為解決當前農業困境、保障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開辟了一條值得認真總結和積極完善的新路子。
雖未徹底否定爭論各方的所有觀點,
但其核心思想充滿了對“包產到戶”探索的肯定、讚賞和鼓勵,其立場已然清晰無比!
《人民日報》的定調如同在一鍋沸水中滴入了一滴冷水,讓喧鬧暫時沉寂了一瞬!
爭論並沒有立刻停止,但風向已經發生了微妙的、根本性的變化!
反對的聲音雖然仍在鼓噪,卻已明顯底氣不足,更多人開始等待那個最終的“定音錘”。
它來了!
來得又快又穩!
就在《人民日報》發文後的第二天,那個真正能“一錘定音”的聲音通過電波,響徹全國。
“新社燕京8月3日電”——一篇極其簡短、卻字字千鈞的權威電訊稿發布!
“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製的前提下,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製,是廣大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
“這種責任製形式,有力地克服了過去經營管理過於集中和平均主義分配的弊病,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熱情,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商品率!”
“為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好路子……”
“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顯著的,應在堅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製的基礎上,因地製宜,積極推廣,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各地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經驗,確保這一有益探索健康發展!”
一錘定音!
塵埃落定!!
這份沉甸甸的電訊稿,字數寥寥,沒有引用任何論戰文章,沒有點名任何爭論觀點,卻以其無與倫比的權威,為這場曠日持久、喧囂沸騰的全國性大辯論畫上了不容置疑的句號!
它用最清晰、最明確、最有力的語言,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正了名、定了性、指明了推廣方向!
廣播一出,
那些曾經喧囂一時、占據各大報紙版麵的質疑、批判、憂思,在這如同泰山般厚重的官方定調麵前,瞬間黯然失色,偃旗息鼓。
至此,
疑雲盡散,前路光芒萬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