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蜀地餘波擾朝局,楊六郎智守莫州(公元990-994年)

字數:14083   加入書籤

A+A-


    蜀地叛亂平定的消息傳到汴梁時,趙光義正在禦花園裏賞牡丹。他手裏捏著王繼恩送來的捷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對著身邊的太監王繼恩說:“還是王愛卿能幹!短短半年就平定了蜀地叛亂,沒讓那些泥腿子壞了朕的大事。傳朕旨意,封王繼恩為宣政使,賞黃金百兩,錦緞千匹!”
    王繼恩連忙跪地謝恩,臉上笑得跟朵花似的:“奴才謝陛下恩典!奴才不過是遵旨辦事,都是陛下英明神武,奴才才能順利平定叛亂。”
    趙光義被他哄得心情大好,又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可剛放下酒杯,就見趙普急匆匆地跑了進來,臉色跟鍋底似的。“陛下,不好了!蜀地雖然平定了,可王繼恩在蜀地胡作非為,搶了老百姓的糧食和錢財,還殺了不少無辜百姓,現在蜀地百姓怨聲載道,都在罵朝廷呢!”
    趙光義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他把捷報往桌上一摔:“王繼恩這混蛋!朕讓他去平定叛亂,他居然敢在蜀地胡作非為!傳朕旨意,把王繼恩召回汴梁,嚴加審問!”
    王繼恩嚇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奴才沒有胡作非為,都是有人故意誣陷奴才!”
    趙普冷冷地說:“是不是誣陷,等把你召回汴梁,審問清楚就知道了。陛下,蜀地是大宋的糧倉,要是百姓怨聲載道,再發生叛亂,後果不堪設想。臣建議,派一個清正廉潔的大臣去蜀地安撫百姓,整頓吏治。”
    趙光義點了點頭,他現在也沒心思賞牡丹了,連忙說道:“好!就派張詠去蜀地!張詠為人清正廉潔,又有才幹,定能安撫好百姓,整頓好吏治。”
    張詠是大宋有名的清官,之前在湖北做官時,就因為清正廉潔、體恤百姓,深受百姓愛戴。接到旨意後,張詠立刻收拾行裝,前往蜀地。他剛到蜀地,就聽說了王繼恩的所作所為,心裏很是氣憤。他一邊派人調查王繼恩的罪行,一邊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還嚴懲了一批貪官汙吏。
    蜀地百姓見張詠清正廉潔,又體恤百姓,心裏的怨氣漸漸消了,紛紛稱讚張詠是“青天老爺”。張詠還在蜀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減輕了百姓的賦稅,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蜀地的經濟很快就恢複了過來。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總算鬆了一口氣。他下令,將王繼恩革職查辦,流放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同時下旨表揚張詠,封他為禦史中丞。
    可趙普心裏還是很擔憂,他找到趙光義,說道:“陛下,蜀地叛亂雖然平定了,可這也給咱們提了個醒——各地的貪官汙吏太多,百姓負擔太重,要是不加以整治,遲早還會發生叛亂。臣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減輕百姓賦稅,讓百姓安居樂業。”
    趙光義點了點頭:“你說得對。朕之前確實太關注北伐和邊境的事,忽略了國內的治理。傳朕旨意,在全國範圍內整頓吏治,派大臣去各地巡查,一旦發現貪官汙吏,嚴懲不貸!同時,減輕百姓的賦稅,讓百姓能安心種地。”
    旨意一下,大宋各地開始整頓吏治。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比如一些貪官汙吏勾結地方豪強,抵製整頓,但在趙普和張詠等人的努力下,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批貪官汙吏被嚴懲,百姓的賦稅也減輕了不少,大宋的國內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
    可國內局勢剛穩定,北方邊境又傳來了消息——契丹蕭太後又開始蠢蠢欲動,派耶律斜軫率領五萬遼軍,攻打大宋的莫州今河北任丘),而莫州的守將,正是楊延昭。
    消息傳到莫州時,楊延昭正在率領士兵們訓練。他剛接到消息,就立刻召集將領們開會。“兄弟們,耶律斜軫率領五萬遼軍來攻莫州,咱們隻有一萬兵力,兵力懸殊很大。但莫州是大宋北方的門戶,絕不能丟!咱們得想辦法,守住莫州!”
    將領們一個個都很緊張,一個叫周信的副將說道:“將軍,遼軍五萬,咱們才一萬,這仗怎麽打啊?要不咱們向朝廷求援吧?
    楊延昭搖了搖頭:“朝廷剛平定蜀地叛亂,兵力還沒恢複過來,援軍肯定一時半會兒到不了。咱們不能指望援軍,隻能靠自己。耶律斜軫雖然勇猛,可他有個缺點——驕傲自大,咱們可以利用他這個缺點,設個埋伏,打他個措手不及!”
    將領們一聽,都來了精神:“將軍,您有什麽好主意?快跟咱們說說!
    楊延昭笑了笑,說道:“莫州城外有個地方叫狼山,那裏地勢險要,兩邊都是高山,中間隻有一條小路,很適合設埋伏。咱們可以派一支軍隊,假裝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誘遼軍,然後在狼山設下埋伏,等遼軍進入埋伏圈,就發動進攻,定能打敗遼軍!
    將領們紛紛點頭,都覺得這個主意好。楊延昭立刻布置任務:“周信,你率領五千士兵,假裝成主力,去狼山附近引誘遼軍,記住,一定要假裝打不過遼軍,把他們引到狼山的埋伏圈裏;王貴,你率領三千士兵,在狼山左邊的山上埋伏,等遼軍進入埋伏圈,就放箭、扔滾木;劉順,你率領兩千士兵,在狼山右邊的山上埋伏,配合王貴,一起進攻遼軍;我率領剩餘的士兵,在狼山後麵接應,防止遼軍逃跑。”
    將領們領了命,紛紛率領士兵出發。周信率領五千士兵,來到狼山附近,很快就遇到了遼軍的先頭部隊。周信按照楊延昭的吩咐,假裝成驚慌失措的樣子,下令士兵們進攻遼軍。可剛打了一會兒,周信就假裝打不過,下令士兵們撤退,朝著狼山方向逃跑。
    遼軍先頭部隊的將領見宋軍打不過,心裏很是得意,連忙派人去稟報耶律斜軫:“將軍,宋軍不堪一擊,咱們已經打敗了他們的先頭部隊,他們正朝著狼山方向逃跑,咱們要不要追?”
    耶律斜軫正在中軍大帳裏休息,聽說宋軍打不過,得意地笑了:“宋軍就是一群膽小鬼!傳朕旨意,全軍追擊,一定要抓住楊延昭,拿下莫州!”
    遼軍士兵們一個個士氣大振,跟著周信率領的宋軍士兵,朝著狼山方向追去。周信一邊跑,一邊回頭看,見遼軍果然追了上來,心裏暗暗高興,加快速度,把遼軍引到了狼山的埋伏圈裏。
    “將軍,遼軍進入埋伏圈了!”王貴站在狼山左邊的山上,看到遼軍進入了埋伏圈,連忙下令,“放箭!扔滾木!”
    山上的宋軍士兵紛紛放箭,扔滾木。遼軍士兵毫無防備,一個個倒下,頓時亂作一團。耶律斜軫見狀,心裏一驚,知道自己中了埋伏,連忙下令:“快撤退!快撤退!
    可已經晚了,劉順率領的宋軍士兵從狼山右邊的山上衝了下來,配合王貴,一起進攻遼軍。遼軍士兵被夾在中間,根本無法撤退,隻能拚死抵抗。就在這時,楊延昭率領剩餘的士兵,從狼山後麵衝了出來,堵住了遼軍的退路。
    “耶律斜軫!你中了我的埋伏,還想跑?”楊延昭手持長槍,高聲喊道,“兄弟們,跟我上!殺了遼軍,守住莫州!”
    宋軍士兵們士氣大振,紛紛朝著遼軍衝去。遼軍士兵本來就亂作一團,現在又被宋軍前後夾擊,更是毫無還手之力。耶律斜軫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裏又氣又急,可也沒辦法,隻能率領少數親信士兵,拚死突圍。
    楊延昭見耶律斜軫想跑,立刻率軍追了上去。“耶律斜軫,哪裏跑!”楊延昭一邊追,一邊喊道,手裏的長槍朝著耶律斜軫刺去。耶律斜軫連忙躲閃,可還是被長槍劃破了胳膊,鮮血直流。他不敢再戀戰,加快速度,率領親信士兵逃跑了。
    遼軍失去了指揮,徹底崩潰,宋軍乘勝追擊,殺死了無數遼軍士兵,繳獲了大量武器和戰馬。狼山之戰,大宋取得了勝利,莫州也守住了。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大喜過望,下旨封楊延昭為莫州防禦使,賞黃金五十兩,錦緞五百匹。老百姓也又開始編新段子,“楊六郎,真聰明,狼山設伏敗遼兵,守莫州,立大功,大宋百姓都稱頌”,楊家將的名聲越來越大。
    可耶律斜軫並不甘心。他率領殘兵敗將逃回契丹後,向蕭太後稟報了狼山之戰的經過,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延昭“狡猾多端”。蕭太後聽了,氣得把茶杯都摔了:“楊延昭這小子,真是個難纏的家夥!這次咱們輸了,下次一定要報仇!”
    她下令,讓耶律斜軫整頓軍隊,囤積糧草,準備再次攻打莫州。同時,她還派使者去大宋,向趙光義索要“歲幣”——就是讓大宋每年給契丹送錢、送糧、送錦緞,否則就繼續攻打大宋。
    使者來到汴梁,向趙光義遞交了蕭太後的國書。趙光義看著國書,氣得渾身發抖:“契丹這是欺人太甚!朕剛打退他們,他們就敢來索要歲幣!傳朕旨意,把使者轟出去,告訴蕭太後,朕是不會給她歲幣的!”
    大臣們見趙光義生氣,紛紛勸道:“陛下,契丹實力強大,咱們剛打完幾場仗,國力還沒恢複過來,要是再跟契丹打仗,恐怕會吃虧。不如先答應給他們歲幣,等咱們國力恢複了,再跟他們算賬。
    趙普也站出來,說道:“陛下,大臣們說得對。咱們現在不宜再跟契丹打仗,應該先休養生息,恢複國力。給契丹歲幣,雖然會讓咱們損失一些錢財和物資,但能換來邊境的和平,讓咱們有時間恢複國力。等將來國力強盛了,再北伐契丹,收複幽雲十六州。”
    趙光義沉默了許久,終於點了點頭:“好吧!就按你們說的辦。傳朕旨意,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作為歲幣。但要跟契丹約定,以後不能再隨意攻打大宋,否則朕就停止給他們歲幣,還要北伐契丹!”
    使者聽了,滿意地離開了汴梁。大宋和契丹之間,暫時達成了和平協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的前身此處為情節銜接,真實澶淵之盟發生於1004年,此處為提前鋪墊)。
    可楊延昭得知消息後,心裏很是不滿。他立刻寫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說道:“陛下,契丹索要歲幣,是對大宋的侮辱!咱們不能答應他們,應該繼續跟他們打仗,收複幽雲十六州!臣願率領莫州的士兵,再次攻打契丹,為大宋爭光!
    趙光義看完奏折,心裏也很不是滋味,可他也知道,現在大宋確實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他給楊延昭回了一封信,說道:“楊愛卿,朕知道你心裏不滿,可現在大宋國力還沒恢複過來,不宜再跟契丹打仗。你要堅守莫州,保衛邊境,等將來國力強盛了,朕一定會北伐契丹,收複幽雲十六州,不會讓你失望的。
    楊延昭看完信,心裏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樓上,看著北方,心裏暗暗發誓:“陛下,臣會堅守莫州,等將來有機會,臣一定會北伐契丹,收複幽雲十六州,為父親報仇,為大宋爭光!”
    時間很快就到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這年春天,大宋的蜀地又發生了叛亂。這次叛亂的首領叫李順,他是王小波的部下,王小波死後,他率領剩餘的農民軍,繼續反抗大宋朝廷。李順比王小波更有謀略,他率領農民軍,很快就攻占了蜀地的首府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自稱“大蜀王”。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徹底慌了——蜀地剛平靜了幾年,又發生了叛亂,而且這次叛亂比上次更嚴重,李順還建立了政權,這要是不盡快平定,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其他地方也會發生叛亂。
    他連忙召集大臣開會,商議對策。“陛下,李順攻占成都,建立政權,氣焰十分囂張。臣願率領大軍,前往蜀地鎮壓叛亂!”王繼恩此時已被赦免,重新啟用)站出來,主動請纓。
    趙普皺了皺眉,說道:“陛下,王繼恩之前在蜀地胡作非為,百姓對他很不滿,要是再派他去蜀地,恐怕會激起更多百姓的不滿,不利於平定叛亂。臣建議,派李繼隆去蜀地鎮壓叛亂。李繼隆能征善戰,又體恤百姓,定能順利平定叛亂。”
    楊延昭也站出來,說道:“臣同意趙宰相的看法。李將軍是難得的將才,派他去蜀地,定能平定叛亂。臣願堅守莫州,防止契丹趁機南下。”
    趙光義點了點頭:“好!就派李繼隆去蜀地鎮壓叛亂。傳朕旨意,李繼隆為劍南東西川招安使,率領十萬大軍,前往蜀地;王繼恩,你為副將,協助李繼隆;張詠,你繼續在蜀地安撫百姓,配合李繼隆平定叛亂。”
    李繼隆領了旨,立刻率領大軍出發。他剛到蜀地,就聽說李順率領農民軍,正在攻打蜀地的其他州縣。李繼隆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先派人去打探農民軍的虛實,同時與張詠取得聯係,了解蜀地的情況。
    張詠告訴李繼隆:“李將軍,李順率領的農民軍雖然人數眾多,可他們缺乏訓練,也沒有像樣的武器,而且他們隻知道搶掠,不得民心。咱們隻要團結百姓,再用計策,定能平定叛亂。”
    李繼隆點了點頭,說道:“張大人說得對。咱們可以先派一支軍隊,假裝成農民軍,混入成都,然後裏應外合,攻占成都,活捉李順。”
    張詠連忙說道:“這個主意好!我在成都有不少親信,可以讓他們配合咱們的軍隊,混入成都。”
    兩人商議好後,立刻開始行動。李繼隆派王繼恩率領五千士兵,假裝成農民軍,混入成都。王繼恩雖然之前在蜀地胡作非為,可他很會偽裝,很快就率領士兵,混入了成都城。
    張詠的親信也在成都城裏四處活動,散布“李順殘暴不仁,大宋軍隊很快就會攻占成都,解救百姓”的消息。成都百姓本來就對李順的搶掠行為不滿,聽了這些消息後,更是人心惶惶,紛紛盼著大宋軍隊能早日攻占成都。
    李順得知大宋軍隊已經到了蜀地,心裏很是著急。他下令,加強成都的防守,同時派農民軍去攻打李繼隆率領的大宋軍隊。可農民軍根本不是大宋軍隊的對手,很快就被打退了。
    就在李順焦頭爛額的時候,王繼恩率領的五千士兵,在成都城裏發動了叛亂。他們殺死了守衛城門的農民軍,打開了城門,迎接李繼隆率領的大宋軍隊進城。
    李順見大宋軍隊進城了,嚇得魂都快沒了,連忙率領親信士兵,想從成都城的後門逃跑。可他剛跑到後門,就被李繼隆率領的大宋軍隊攔住了。
    “李順,你已經無路可逃了!快投降吧!”李繼隆手持長刀,高聲喊道。
    李順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可他也不想投降,他拔出長刀,朝著李繼隆衝去。李繼隆冷笑一聲,一劍就把李順的長刀打飛了,然後一腳把李順踹倒在地,下令士兵們把他綁起來。
    成都被攻占,李順被活捉,蜀地的農民軍失去了首領,很快就被大宋軍隊平定了。李繼隆下令,將李順押往汴梁,交給趙光義處置,同時繼續在蜀地清剿剩餘的農民軍,安撫百姓。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大喜過望,下旨封李繼隆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賞黃金百兩,錦緞千匹;張詠為工部侍郎,繼續在蜀地安撫百姓;王繼恩因為這次立功,被封為順州防禦使。
    可趙普心裏還是很擔憂,他找到趙光義,說道:“陛下,蜀地兩次發生叛亂,都是因為百姓負擔太重,貪官汙吏太多。咱們雖然平定了叛亂,可要是不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蜀地還會發生叛亂。臣建議,在蜀地推行更寬鬆的政策,減輕百姓的賦稅,嚴懲貪官汙吏,讓百姓能安居樂業。”
    趙光義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傳朕旨意,在蜀地推行‘均稅法’,按照百姓的土地多少,征收賦稅,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派大臣去蜀地嚴查貪官汙吏,凡是欺壓百姓、貪汙受賄的,一律嚴懲不貸!”
    張詠接到旨意後,立刻在蜀地推行“均稅法”。他親自帶著官員們走遍蜀地的各個州縣,丈量土地,登記人口,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百姓的家庭情況,製定合理的賦稅標準。以前那些地主豪強隱瞞土地、轉嫁賦稅給農民的情況,被徹底杜絕了。
    有個叫劉三的農民,家裏有三畝薄田,以前每年要交的賦稅比地主家還多,隻能靠借高利貸過日子。推行“均稅法”後,他的賦稅減少了一半,不僅不用借高利貸,還能攢下些糧食。他特意帶著自家種的糧食,跑到張詠的官署,跪在地上哭著說:“張大人,您真是咱們的再生父母啊!以前俺們家連飯都吃不飽,現在終於能吃上飽飯了!”
    張詠連忙扶起他,笑著說:“老鄉,快起來!這都是陛下的恩典,也是咱們應該做的。你好好種地,將來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除了推行“均稅法”,張詠還在蜀地興修水利、開辦學校。他組織百姓疏通了淤塞的河流,修建了灌溉農田的水渠,蜀地的糧食產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還在每個州縣都開辦了學校,讓農民的孩子也能讀書識字。蜀地的百姓們對張詠感激涕零,紛紛在自家門口掛上張詠的畫像,早晚祭拜。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心裏很是欣慰。他對趙普說:“張詠真是個難得的人才!有他在蜀地,朕就放心了。”
    趙普笑著說:“陛下慧眼識珠,選對了人。蜀地穩定了,大宋的糧倉就保住了,咱們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應對邊境的事了。”
    可邊境的事,還是讓趙光義很頭疼。雖然大宋和契丹達成了和平協議,每年給契丹歲幣,但契丹並沒有完全遵守協議,還是時不時地派小股騎兵騷擾大宋的邊境,搶些糧食和財物。莫州作為大宋北方的門戶,更是首當其衝。
    楊延昭每天都要率領士兵們在莫州邊境巡查,防備遼軍的騷擾。這天,他正在邊境巡查,突然看到遠處有一支遼軍騎兵,大約有一千人,正朝著莫州方向趕來,看樣子是想偷襲莫州的糧倉。
    楊延昭立刻下令:“兄弟們,遼軍想偷襲咱們的糧倉,咱們不能讓他們得逞!周信,你率領五百士兵,去糧倉附近埋伏,等遼軍靠近,就發動進攻;王貴,你率領三百士兵,繞到遼軍的後麵,截斷他們的退路;我率領剩餘的士兵,從正麵進攻遼軍,咱們前後夾擊,定能打敗他們!”
    將領們領了命,紛紛率領士兵出發。遼軍騎兵很快就到了糧倉附近,他們見糧倉外沒有多少守衛,心裏很是得意,紛紛下馬,準備去搶糧食。
    就在這時,周信率領的五百士兵從埋伏的地方衝了出來,高聲喊道:“遼軍賊子,哪裏跑!”
    遼軍士兵毫無防備,頓時亂作一團。他們連忙上馬,想逃跑,可王貴率領的三百士兵已經繞到了他們的後麵,堵住了他們的退路。楊延昭也率領士兵從正麵衝了過來,手持長槍,朝著遼軍士兵刺去。
    “兄弟們,殺了遼軍,保護糧倉!”楊延昭高聲喊道。
    宋軍士兵們士氣大振,紛紛朝著遼軍衝去。遼軍士兵被夾在中間,根本無法抵抗,隻能拚死突圍。可宋軍士兵們死死地纏住他們,不讓他們逃跑。沒過多久,遼軍士兵就死傷慘重,剩下的士兵見大勢已去,紛紛下馬投降。
    這場戰鬥,宋軍大獲全勝,不僅保住了糧倉,還繳獲了大量的戰馬和武器。楊延昭下令,將投降的遼軍士兵押回莫州,好好招待他們——他知道,這些遼軍士兵大多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貴族強迫來打仗的,並不是真心想跟大宋為敵。
    晚上,楊延昭在莫州的官署裏,設宴招待投降的遼軍士兵。他親自給士兵們倒酒,說道:“兄弟們,你們都是普通百姓,被契丹貴族強迫來打仗,辛苦了。隻要你們願意,就留在莫州,跟咱們一起種地、當兵,咱們大宋不會虧待你們;要是你們想回家,我也不攔著,會給你們足夠的糧食和盤纏,讓你們平安回家。”
    投降的遼軍士兵們聽了,都很感動。一個叫耶律阿古拉的士兵,忍不住哭了起來:“楊將軍,您真是個好人!我們在契丹,每天都吃不飽飯,還要被貴族們打罵,被迫來打仗。我們早就不想跟大宋為敵了,要是能留在莫州,我們願意為您效力,為大宋效力!”
    其他士兵也紛紛附和:“我們願意留在莫州,為楊將軍效力!”
    楊延昭大喜過望,說道:“好!既然你們願意留在莫州,那咱們以後就是兄弟了。明天我就派人給你們安排住處,給你們分發糧食和衣物,你們好好休息幾天,然後跟咱們一起訓練、守城。”
    就這樣,一千多名遼軍士兵留在了莫州,成為了宋軍的一員。他們熟悉契丹的戰術和地形,在之後的邊境防禦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消息傳到汴梁,趙光義很是驚訝。他沒想到楊延昭居然能讓遼軍士兵投降,還留在莫州為大宋效力。他對趙普說:“楊延昭這小子,還真有辦法!居然能讓遼軍士兵為咱們大宋效力,看來朕沒看錯人。”
    趙普笑著說:“陛下,楊將軍不僅能征善戰,還很有謀略和仁心。他這樣做,不僅增強了莫州的兵力,還能讓更多的遼軍士兵知道咱們大宋的仁厚,以後契丹再想派士兵來攻打咱們,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
    趙光義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傳朕旨意,表揚楊延昭,賞他黃金三十兩,錦緞二百匹,同時允許他在莫州招募遼軍投降的士兵,擴充兵力。”
    楊延昭接到旨意後,心裏很是高興。他更加用心地治理莫州,訓練士兵。莫州的兵力越來越強,邊境也越來越穩定。契丹雖然還是時不時地派小股騎兵騷擾,但每次都被楊延昭率領的宋軍打退,再也不敢輕易來犯。
    可楊延昭心裏,還是記著父親的仇。他知道,潘美雖然之前在蜀地叛亂平定後沒有犯錯,但去年害父親的事,他始終不能原諒。他一直在等機會,想讓潘美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機會很快就來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冬天,潘美奉命率領大軍,前往並州今山西太原)駐守。他路過莫州時,特意去拜訪楊延昭——他知道楊延昭心裏記著仇,想趁機緩和一下兩人的關係。
    楊延昭得知潘美來了,心裏很是憤怒。他本想不見潘美,但又覺得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下令讓潘美進來。
    潘美走進楊延昭的官署,看到楊延昭坐在椅子上,臉色冰冷,心裏很是尷尬。他連忙上前,說道:“楊將軍,好久不見,你還好嗎?”
    楊延昭沒有起身,冷冷地說:“潘將軍,你不好好在汴梁待著,來莫州幹什麽?是來看我這個‘仇人的兒子’,還是想再害我一次?”
    潘美臉色一陣紅一陣白,連忙說道:“楊將軍,過去的事,都是我的錯。我知道我對不起你父親,也對不起你。我這次來,是想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諒我。”
    “原諒你?”楊延昭冷笑一聲,“我父親在陳家穀戰死,都是因為你見死不救!我弟弟楊延玉也死在了那裏!你讓我怎麽原諒你?你害死了我父親和弟弟,這筆賬,我遲早要跟你算!”
    潘美歎了口氣,說道:“楊將軍,我知道我現在說什麽都沒用。但我真的很後悔,我後來也多次向陛下請罪,希望能彌補我的過錯。這次我奉命去並州駐守,要是以後有機會,我願意跟你一起上戰場,為你父親報仇,為大宋殺敵。”
    楊延昭看著潘美,心裏很是複雜。他知道潘美說的是實話,可他心裏的仇恨,還是無法釋懷。他沉默了許久,說道:“潘將軍,我不會原諒你。但我也不會現在就跟你算賬,我會讓你在戰場上贖罪。要是你以後在戰場上敢再臨陣脫逃、見死不救,我定不會饒你!”
    潘美點了點頭,說道:“謝謝你,楊將軍。我一定會在戰場上贖罪,不會讓你失望。”
    說完,潘美轉身離開了楊延昭的官署。楊延昭看著潘美的背影,心裏暗暗發誓:“爹,弟弟,我一定會讓潘美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我也一定會完成你們的遺願,收複幽雲十六州,為大宋爭光!”
    時間很快就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這年春天,大宋的國內局勢漸漸穩定,蜀地沒有再發生叛亂,邊境也因為楊延昭的防守,變得越來越穩定。趙光義終於有時間關注北伐的事了——他已經等了很多年,想收複幽雲十六州,成為一代明君。
    他召集大臣們開會,商議北伐的事。“陛下,現在大宋的國內局勢穩定,邊境也相對平靜,是時候北伐契丹,收複幽雲十六州了!”李繼隆站出來,主動請纓,“臣願率領大軍,北伐契丹,定能收複幽雲十六州,為陛下爭光!”
    楊延昭也跟著站出來:“臣同意李將軍的看法!臣願隨李將軍出征,為父親報仇,為大宋殺敵,收複幽雲十六州!”
    趙普捋著胡子,開口說道:“陛下,現在確實是北伐的好時機。契丹雖然實力強大,但他們內部也有矛盾——蕭太後雖然掌權,但遼聖宗已經長大了,想親自主政,兩人之間肯定有摩擦。咱們可以趁這個機會,北伐契丹,定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趙光義點了點頭,心裏很是激動。他說道:“好!朕決定,明年春天,北伐契丹!傳朕旨意,李繼隆,你負責訓練大軍,囤積糧草;楊延昭,你負責監視契丹的動向,收集情報;潘美,你負責駐守並州,作為後援,隨時準備支援北伐大軍;趙普,你負責處理朝政,保證國內穩定。咱們各司其職,為北伐做好準備!”
    大臣們領了旨,紛紛開始行動。楊延昭回到莫州後,更加用心地收集契丹的情報。他派了很多間諜去契丹,了解契丹的兵力部署、糧草情況和內部矛盾。間諜們很快就傳回了消息——契丹內部確實有矛盾,遼聖宗和蕭太後因為權力分配的問題,經常發生爭吵;而且契丹的糧草也不是很充足,因為去年冬天契丹發生了雪災,很多牲畜都凍死了,百姓們也吃不飽飯。
    楊延昭把這些情報整理好,派人送往汴梁。趙光義看到情報後,心裏更加激動——他知道,北伐的勝算又大了幾分。他下令,加快北伐的準備工作,務必在明年春天,準時北伐契丹。
    可天有不測風雲。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冬天,趙光義突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連朝都上不了,隻能躺在皇宮裏的病床上,由太醫們診治。
    大臣們都很擔心趙光義的病情,尤其是趙普和李繼隆。他們每天都去皇宮裏探望趙光義,詢問病情。趙光義看著大臣們,心裏很是著急——他擔心自己活不了多久,無法完成北伐的心願,收複幽雲十六州。
    他拉著趙普的手,虛弱地說:“趙宰相,朕恐怕不行了。北伐的事,就交給你和李將軍、楊將軍了。你們一定要幫朕完成心願,收複幽雲十六州,讓大宋的旗幟,插遍整個中原大地!”
    趙普連忙說道:“陛下,您別擔心,太醫們一定會治好您的病的。北伐的事,我們會做好準備,等您病好了,再親自指揮北伐大軍,收複幽雲十六州!”
    李繼隆和楊延昭也跟著說道:“陛下,您一定要保重身體!我們會做好北伐的準備,等您病好了,再一起北伐契丹!”
    趙光義點了點頭,閉上眼睛,陷入了昏迷。太醫們連忙上前診治,可趙光義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
    消息傳到莫州,楊延昭心裏很是著急。他知道,趙光義是北伐的關鍵人物,要是趙光義出了意外,北伐的計劃很可能會泡湯。他立刻寫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請求趙光義一定要保重身體,等病好了再北伐契丹。
    可趙光義的病情,還是越來越嚴重。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趙光義在汴梁的皇宮裏駕崩,享年五十九歲。他臨死前,留下遺詔,讓他的三子趙恒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趙光義駕崩的消息,傳遍了大宋的各個角落。百姓們紛紛為他哀悼,大臣們也都很傷心。楊延昭得知消息後,跪在莫州的城樓上,朝著汴梁的方向磕了三個頭,哭著說:“陛下,您怎麽就這麽走了?您還沒看到我們收複幽雲十六州,還沒完成您的心願啊!”
    趙普和李繼隆等人,按照趙光義的遺詔,擁立趙恒繼位。趙恒繼位後,尊趙光義為太宗皇帝,同時下令,暫停北伐的準備工作——他剛繼位,國內局勢還不穩定,而且他也沒有趙光義那樣的雄心壯誌,不想輕易發動戰爭。
    楊延昭得知北伐計劃暫停的消息後,心裏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樓上,看著北方,心裏暗暗發誓:“陛下,您放心,就算您不在了,我也會繼續為收複幽雲十六州而努力。我一定會完成您的心願,完成我父親的遺願,讓大宋的旗幟,插遍幽雲十六州的每一寸土地!”
    而此時的契丹,蕭太後得知趙光義駕崩,大宋新君繼位,國內局勢不穩定,心裏很是得意。她知道,大宋現在沒有精力北伐,她可以趁機整頓軍隊,囤積糧草,準備在合適的時候,再次率軍南下,奪取大宋的土地。
    大宋和契丹之間的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楊延昭的北伐夢,也還沒有實現。他不知道,自己還要等多久,才能等到北伐的機會,才能收複幽雲十六州,為父親報仇,為大宋爭光。
    在汴梁的天波府裏,佘太君正坐在祠堂裏,看著楊業和楊延玉的牌位,默默流淚。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死得冤,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楊延昭,還在為報仇和收複幽雲十六州而努力。可大宋的新君繼位,北伐計劃暫停,楊延昭的路,還很長很長。
    “老爺,延玉,你們在天有靈,就保佑咱們的延昭平安無事,保佑大宋能早日收複幽雲十六州,為你們報仇雪恨吧!”佘太君對著牌位,輕聲祈禱。
    月光透過窗戶,照在祠堂裏,牌位在月光下,顯得格外肅穆。楊家將的故事,還在繼續;大宋和契丹的戰爭,也還在繼續。這天下,何時才能太平?幽雲十六州,何時才能收複?這所有的疑問,都藏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