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八大企業家的謝幕2
字數:3175 加入書籤
人類最奇怪且最無法理解的莫過於自身的感情。它既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也能在黑暗的泥沼中扭曲變異,成為畸形的存在。
王釁未能找到華少的妹妹,卻隻發現了她妹妹的墓地。
據說,他的妹妹曾愛上了一個奇怪的男人,那男人比她大20歲,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後背紋著一個奇特的觀音紋身,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個佛教徒,卻毫無慈悲之心。
他不僅經常在他們兄妹麵前虐待母親,後來甚至跟著另一個女人永遠離開了家。
因此,很奇怪的是,盡管她本應痛恨與父親有任何相似之處的男人,現實卻恰恰相反。她反而從那個男人那裏得到了父親從未給予過的關懷與疼愛。
於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他。但後來她發現,這個男人已有家庭和孩子,而且在外麵不止她一個女人。原來,這個男人是風月場所的老手,徹底欺騙了她的少女心。
當她找到男人申訴時,她竟未對他發瘋,連一句怒罵都沒有。因為男人告訴她,他早已離婚,孩子判給了前妻。至於那些風月場的女人,她並無證據。男人拿出手機向她證明,手機裏竟然沒有一個女人的照片。
這下,她真的無話可說了。
她再次相信了那個男人,回到了他的懷抱。
直到有一天,她在哥哥的手機裏發現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瞬間摧毀了三個人的命運。
究竟是什麽照片呢?王釁隻能通過華少妹妹的朋友獲取這些信息。而當日到底發生了什麽,導致了一場火災,燒死了妹妹和她的男友,這些都成了謎題。
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現場看一看,盡管已是5年前的事了。但或許還能找到一些線索。
如今,那個地方已被改造成一間民宿,隻有房屋的架構未變,其他一切裝修都已煥然一新。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5年前的線索,即便是世界頂級偵探也難以勝任。
王釁站在房子中央,幸好近日無人租住。他拿出“火鐮”,點燃了一張奇怪的符紙。符紙燃燒著微弱的光亮,整個房間仿佛被墨水渲染,變了模樣。
符紙燃盡後,房間竟回到了5年前的樣子。房子被燒得漆黑一片,四壁如同塗滿炭黑。屋內所有物品都燒成了焦黑的渣土,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燒焦的味道。
王釁淡定地在裏麵來回踱步,尋找線索。
突然,一處地方似乎有什麽東西在蠕動。他走近一看,那團黑乎乎的東西似乎是人類軀體在蠕動,而且不止一個。它們扭曲著,似乎在痛苦地哀嚎。但王釁聽不到它們的聲音,因為那是5年前的景象。
王釁伸手去抓,那兩個哀嚎的、被燒得體無完膚的軀體立刻化作了火星,留下一灘灰跡。
隨後,整個房間又恢複了現在的樣子,剛剛的一切宛如一場虛夢。
王釁再次環顧四周,屋內的燈光有些刺眼,空蕩蕩的寂寞無人。他看了看自己的手,手還保持著剛剛抓握的姿勢。
他輕輕張開手,手中竟殘留著一些被燒過的灰塵。忽然,一陣風吹過手掌,灰塵隨風飄向窗外。
王釁緊跟其後,來到窗邊,灰塵穿透玻璃,落在了後麵的花園。他推開窗戶,跳了出去。
他走到灰塵消失的地方,發現上麵長滿了植被。於是,他找來一把鐵鍬,在月光下挖了起來。
半小時後,鏟子似乎碰到了什麽東西。他用鐵鍬撥了撥,一塊白色的人骨露了出來。又過了約半小時,王釁終於挖出了所有的骸骨。憑借對人體骨骼的了解,他拚湊出兩具人形。兩人的骨形相似,盆骨也相同,隻是身高不同。看來都是同一性別。
奇怪!妹妹的屍骨怎會與男友的屍骨性別相同?難道說……死者另有其人?
王釁隨後又調查了華少。火災後的這幾年,華少一直深居簡出。外界傳言他在火災中受傷毀容,雖然經過整容,樣貌上看不出問題,但人已麵目全非,甚至連聲音和性格都有所改變。
這兩件事聯係起來,令人感到十分蹊蹺。後來,他從華少處理過的垃圾中發現了很多女性用品。
這下,他更加確信,現在住在華少別墅裏的並非華少本人,而是他的妹妹華燁。而五年前在那場火災中喪生的,才是真正的華少和他的女朋友以及華燁的男朋友。
那麽,那場火災究竟發生了什麽?三人為何會同時遭遇火災呢?
要解開這一切,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詢問現在的“華少”——也就是華燁。
王釁讓傭人轉交給華少一張照片,那是華少妹妹的照片,上麵寫著“你”字。他很快就見到了華少,並支走了傭人。
“你想要什麽?”華少開門見山地問,聲音依舊是男聲。
王釁坐在巨大的沙發上,整個客廳高聳入雲,四周垂下的窗簾和輕紗將空間遮蔽得密不透風。屋內僅有幾盞白色蠟燭,營造出一種中世紀吸血鬼古堡的氛圍。
“我不是針對你一個人。”王釁坦然道。
“哦?”華少不解。
“我希望你們八大企業能停止使用那種法陣。”王釁解釋道。
“法陣?”華少的表情在昏暗的屋內顯得十分怪異。
“是的,我發現這個市區裏有八家最大的企業,每個企業的產品都加持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會吸收使用者的靈氣,以助力企業發展。當然,這與紫水晶洞、貔貅等吸財陣法不同。你們所用的這個法陣會導致他人減壽,長此以往,不到十年,這座城市將變成一座死城!”王釁嚴肅地說。
“哈哈哈,我當是一個敲詐的家夥,原來是個江湖騙子!你跟我說這些沒用,不如直接開個價吧。”
喜歡毀,元世界編年始請大家收藏:()毀,元世界編年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