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柴榮,最強軍事家
字數:4747 加入書籤
柴榮緊急調趙匡胤回來,是又有了圍點打援的“救火任務”,南唐第三支援軍過來了,而且是人家皇弟親率的皇家親衛軍。
原因是柴榮的囂張刺激到了李璟。麵對後周這連珠炮一樣的攻城略地,李璟吃不消了,他派去使者帶著禮物向柴榮求和,表示願意割讓壽州、光州、泗州、楚州、濠州、海州六州給後周,還願意放棄帝號,每年上貢百萬歲幣,隻求後周罷兵言和。
柴榮收下了禮物,然後很流氓地直接拒絕了和談,他要的可是整個淮南道。李璟怒了,你柴榮也太貪得無厭了,實在是忍無可忍,於是他派出了南唐皇室中的第一軍事強人,他的弟弟李景達,封為齊王、諸道兵馬元帥、中書令,令其率領最精銳的兩萬皇家親衛軍氣勢洶洶殺奔壽州,要從側翼支援壽州。
麵對氣勢洶洶的名將李景達,柴榮隻給了趙匡胤兩千人,因為壽州這邊攻勢如火如荼,實在是挪不出人手,“就這兩千人了,我相信你,你去吧”。
兩千對兩萬,好一個趙匡胤,臉上是波瀾不驚,在所有後周將領瞠目結舌的目光中,他二話沒說徑直上前領過了將令,扭頭就帶兵出發了。
趙匡胤猛中有細,那是非常重視戰前情報調查工作,他知道李景達是有名的南唐“小諸葛”,一向用兵謹慎,喜歡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習慣於打陣地戰。既然如此,那就要帶動你小諸葛按照我趙匡胤的節奏走。
兩軍在六合今江蘇南京六合區)迎頭碰上,雙方安營紮寨相互對峙。趙匡胤手下的將領非常困惑,紛紛提出猜疑,“我軍結營寨屬於正常,那是因為兵少,需要構築防禦工事。唐軍兵力遠勝於我,但為何不急於求戰,反而在此安營紮寨呢?事出反常必有妖,唐軍是否有詐”。
隻見趙匡胤微微一笑,對諸將分析了:“那隻是因為我們威名日盛,李景達不了解我軍虛實,所以不敢輕舉妄動。敵方如此謹慎膽小,恰可為我用。”隨後,趙匡胤做出了戰術部署,事先在附近山穀溝壑裏麵隱藏好了兵卒、旗鼓,做好一切準備後,周軍便出營對敵。
就在雙方列好陣勢劍拔弩張的時候,隻聽得趙匡胤一聲將令,霎時間,漫山遍野都是後周的旌旗招展,四麵八方都是戰鼓擂動、殺聲震天,頓時嚇得唐軍陣型大亂,左翼的一部分唐軍甚至扔了武器就往後跑。
李景達趕緊按壓,想要重新穩住陣腳。可以說,他的反應非常及時、應對也非常正確,他所露出的破綻也就隻是那麽短短的一瞬間。
可是,他麵對的是趙匡胤,這一瞬間的漏洞足夠了。
隻見趙匡胤一馬當先,立即率軍發起全麵衝鋒,直插唐軍左翼。李景達全力抵擋,但哪裏能擋得下來,敗勢一旦形成,退卻的軍隊就像錢塘江的潮水一樣狂瀾洶湧。
六合之戰,唐軍傷亡七千餘人,李景達元氣大傷,史稱“唐之精卒盡失”。那李景達到底是名將,就是比其他人會逃跑,看勢不對馬上就撤,派人掩護、找準路線、奪船渡江一氣嗬成,在趙匡胤騎兵這麽快的追擊速度下,他居然成功逃脫。逃過江後,驚魂未定的他看著江麵感慨道,“幸甚,幸甚”。
所有的南唐援軍都被打退了,此時周軍也已經圍困壽州大半年,但壽州巋然不動。這時的情況是唐軍過不來,周軍也進不去,一時雙方僵持在了這裏。
恰在此時,柴榮突然宣布要走了,因為有心腹報告,朝廷裏麵有人開始密謀生事。真是按了葫蘆起了瓢,於是離京半年之久的柴榮結束了第一次親征南唐,留下李重進做主帥,帶著部分軍隊繼續攻打壽州,自己率軍立即趕回開封。
剛一回來,柴榮立刻馬不停蹄地處理內政,他快刀斬亂麻地處理了朝廷裏的危險分子,掃清了不安定因素,然後就穩定戰局做了幾件大事。第一,宣布免征淮南道苛捐雜稅,以收服人心;第二,大力擴建水軍,再打南唐沒有強大的水軍可不行;第三,封賞南征有功將士,這裏就包括了趙匡胤,他被提拔為匡國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
柴榮離開後,南唐開始瘋狂反撲,李景達、林仁肇等南唐名將紛紛上場,但是周軍頑強抵抗,整個淮南戰局反反複複。
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處理完國內事務的柴榮第二次親征南唐。此時壽州城依然在苦苦支撐著,城裏早已經沒有糧食了,“饑死者甚眾”;但劉仁瞻仍在苦苦守候著,因為外麵李景達正在帶人壘磚頭砌長城。
這出自李景達驚世駭俗的天才想法——在長江與壽州之間架起一條"時空隧道":圍困壽州的周軍戰鬥力極強,單憑唐軍實力,要想陸戰打敗周軍,把他們徹底趕跑,那幾乎是癡心妄想;既然如此,那我就修一條“長城”從南唐直接通到壽州城裏去好了。
按照李景達的計劃,到時候就可以和壽州城內實現物資補給、兵員輸送的實時互通,周軍的圍困頓時就會變成“圍而不困”——我們唐軍打陸戰不行,那我就把打陸戰變成城防戰,化被動為主動,讓你們跟著我的路數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東起紫金山,向西不斷延展的一座座軍寨拔地而起,中間以高大的甬道聯通,話說在柴榮到來之前,這種神奇的戰略構想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這幫唐軍非常善於守城,你要是攻打其中一座軍寨,那麽其他軍寨的唐軍立即可以通過甬道及時救援,一時讓李重進頗為棘手,也沒有什麽好辦法。等柴榮到來的時候,甬道已經快修到壽州城下了。
柴榮不愧是五代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經過實地勘察,兩個字就道出了破局的關鍵——“甬道”。
他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斷其甬道,其兵則首尾不能相救”。你軍寨是不好打,滾石檑木、叉竿勁弩都布置在裏麵,那甬道沒有這些吧;而且和軍寨這種專業的城防工事相比,甬道有個特點——“窄”,中間隻有少量的塔樓零落分布,站三五個人射箭還行,人多了擠也擠不下。
那就立即開戰,柴榮命趙匡胤率先出戰,張永德等人跟進,大破各甬道,實現了對各軍寨唐軍的分割包圍。唐軍頓時軍心大亂,進退失據。
次日,柴榮移軍趙步今安徽鳳台東,淮河北岸),督諸將攻紫金山各寨,盡克之,殺獲萬餘人,擒許文稹、邊鎬等將。隨後柴榮命令部隊,沿淮南順流追擊東逃潰軍,至鎮淮軍今安徽懷遠)盡殲南唐水軍,繳獲戰艦糧船數百艘。
李景達所率援軍五萬人,紫金山之役被俘、戰死及降者四萬餘,殘兵隨其自濠州逃歸金陵今江蘇南京)。
麵對後周大軍,李景達是屢戰屢敗,但就戰略思維、戰術思想而言,他仍不失為名將。隻因為他麵對的兩位對手是天才級別的軍事家,正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如果這個時代沒有柴榮和趙匡胤,李景達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能,以及南唐富庶的國力戰勝來犯之敵,甚至一統天下。
然而曆史不能假如,如果要假如,就會有一千種答案,可是真正的答案,卻隻有一個。
站在壽州城頭的劉仁瞻徹底絕望了,他知道這已經是南唐最後一支援軍,以後再也不會有援軍來了。在近兩年時間裏,他的壽州城像是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在暴風雨中飄搖,他看著一個又一個南唐將領率領軍隊陸陸續續從城外經過,他的希望一次次燃起,也一次次地破滅,此時的他耗盡了全部的心神,再也支撐不住了。
劉仁瞻病倒了,病得不省人事,他的手下趁此以劉仁瞻的名義開城投降,堅守近兩年的壽州城就此告破。
不久後劉仁瞻病故,時年五十八歲。他忠貞不屈的英雄氣節感動了那個時代的所有人,李璟和柴榮同時給劉仁瞻追贈了封號,柴榮還給他的兒子封了官。
壽州終於被攻下來了,朝中卻還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柴榮回去處理,顯德四年957年)五月,分身乏術的柴榮無奈趕回了開封,留下部隊繼續攻城略地,走前囑咐李重進要加速占領整個淮南道,“須不得絲毫耽擱”。南唐得到消息,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瘋狂反撲,戰局又開始拉鋸。
顯德四年的十月,心急的柴榮又回來了,在不到兩年時間裏,柴榮第三次親征南唐。密度這麽高的帝王親征,別說之前沒有過,整個曆史長河中也沒有。在柴榮的指揮下,周軍連克數城,李璟徹底認輸了,不僅答應了柴榮割讓整個淮南道十四州的要求,還獻表稱臣,每年向後周納貢。
領導喜歡親力親為當然是好事情,能夠第一時間掌握事情進度,了解人員能力素質,隨時控製事態變化;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李重進經理該幹的事情幹了,張永德經理的事情你也要幹,趙經理那邊你也要插一手,過於細致了就難免遺漏,你就會陷在具體細節裏無法自拔,疲於奔命。
還有的領導,比如後周前董事長郭威,性格豪邁大氣,不願意管具體操作,更喜歡通過全麵授權和驗收問責來部署全局,自己隻把控總體架構和戰略方向。但是下麵難免就會有人玩形式主義,偷奸耍滑、搞小九九,反正你領導高高在上,不了解具體情況。
這兩種管理風格說不上哪好哪不好。性格是天生的,稟性難移,就比如有的人性格細膩,哪怕有一點小問題就睡不著覺;有的人性格粗獷,哪怕天塌了也不耽誤他吃飯喝酒;有的人就喜歡抓大放小,有的人就喜歡較真。那麽在職場上,性格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管理風格的不同。
站在千年後的淮河大橋俯瞰,仍能感受到柴榮三征的時空漣漪:附近殘留的周軍營寨基座,成為現代測繪學的教學案例;甚至某位互聯網大佬的"極致管理"理論,都隱約可見這位大周皇帝的影子。
柴榮過於操心的性格和事必躬親的習慣,在後來也給自己的身體乃至後周的國運,造成了巨大影響。
喜歡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請大家收藏:()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