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組合拳穩定帝位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垂拱殿內,香爐中升起的青煙在晨光中蜿蜒。趙光義端坐在龍椅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扶手上雕刻的龍紋。這是他繼位後的第一個大朝會,殿中跪著的文武百官黑壓壓一片,卻安靜得能聽見銀針落地的聲音。
"眾愛卿平身。"趙光義的聲音在殿中回蕩,比他預想的要穩。
大臣們整齊地站起身來,但沒有人敢直視新君的眼睛。趙光義的目光掃過這些熟悉的麵孔——他們中的許多人曾與兄長趙匡胤並肩作戰,開創了大宋江山。而現在,這些功勳老臣不得不向自己俯首稱臣。
趙光義能感覺到空氣中彌漫的懷疑與不安。哥哥趙匡胤征南討北戰功赫赫,為國創製萬民歸心,是位文治武功都彪炳史冊的千古一帝,而自己的前四十年人生寂寂無名,身上最大的標簽就隻是太祖皇帝的弟弟。當時,朝野上下暗流湧動,都在紛紛質疑趙光義是弑兄篡位,得位不正。
麵對著洶湧澎湃的輿論浪潮,趙光義知道,如果處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人借勢發起一波倒台運動、宮廷政變,自己的皇位連帶著小命都會不保。
他明白,公眾的記憶是極為短暫的,對於強權者一件違反公眾利益或者是公眾道德的事情,輿論來的時候洶湧的像是錢塘江的潮水,退去的也毫無理由,迅疾得像是一朵朵你永遠也追逐不上的退潮浪花。作為上位者,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短時間內,做到盡可能地疏導、震懾。
趙光義不愧是善弄權術的行家,他使了三招,舉重若輕地處理了這一切。
他這第一招是“立”,給甚囂塵上的輿論樹一個對立的言論。讓公眾的情緒在與新言論的自我爭論和對撞中,逐漸失去力量。
趙光義繼位後,火速頒布了太祖傳位給自己的詔書,來證明自己得位之正。而這明顯是有問題的,趙匡胤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突然暴斃的,他怎麽可能提前知道自己要死,怎麽會提前傳位?但是沒關係,隻要朝廷能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官方說法,就有了引導輿論的抓手。
為了讓自己的繼位看起來更像真的,他必須厚待太祖皇位的其他繼承人們,以顯得自己名正言順所以胸襟坦蕩。對大哥的兩個兒子,他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授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尹兼侍中,位在宰相之上;封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至於三弟趙廷美,他更是耗盡心機,一方麵他封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加封齊王,同樣位於宰相之上,前麵我們提到過,開封府尹加親王位,這可是被默認為未來皇位繼承人才可以有的身份。這步棋是趙光義為了證明“兄終弟及”的正確性,進而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在繼位初期必須擺給公眾看的。另一方麵,趙廷美並不掌握實際權力,趙光義封幾個自己的親信為開封府少尹,全權處置開封府轄區相關事宜,徹底架空了趙廷美。
為了更加顯示自己心胸開闊,趙光義又在不久後下詔,把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兒子都稱皇子,女兒都稱皇女,跟自己子女一個地位。
第二招是“打”,要打壓反對自己的公開言論。公開的言論能形成引導力,能讓有同樣想法的民眾找到凝聚點,進而形成有對抗能力的組織;不用去擔心民眾私下的議論,個體言論即使再多,頂多隻能抒發個人情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趙光義明白,他必須殺伐決斷的盡快除去這一個個著火隱患。趙光義派出親信到全國各地秘密調查,凡是查出來有人發布公開言論攻擊自己的,就從速從重處理。
當時有個在嶺南的密探報告說,封州知州李鶴在轄區內宣揚趙光義得位不正,糾集了一幫人經常在一起密謀起事。趙光義接到報告後,查都不查,立即下令抓捕李鶴就地斬殺。
這第三招是“殺”,要公開展現極致的暴力,對公眾形成震懾。趙光義知道,施展暴力不能針對輿論本身,那隻會更讓輿論聚焦、更加激化矛盾,而是要從其他方麵敲山震虎。
趙光義當時公開處置了一些影響較大的、但是已經失去權勢靠山的人物,這其中就包括宋太祖的小舅子王繼勳。
太祖在位期間,王繼勳狗仗人勢,經常橫行霸道、強搶民女,太祖皇帝發現以後,就把他降職攆去了西京洛陽。這下天高皇帝遠,王繼勳更加放飛自己了,他在洛陽繼續魚肉鄉裏,當時洛陽民怨沸騰,但是忌憚王繼勳是皇親國戚,不敢向太祖皇帝舉報。
等到趙光義上位後,不久就有人將此事向朝廷告發。趙光義得知後情況頓時眼前一亮,他明白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立威機會,於是立即下令全部抓來查辦。
趙光義的政治手腕在朱雀門刑場上顯露無遺。當王繼勳及其黨羽七十三人被處以淩遲極刑時,劊子手特意保留受刑者咽喉部位,確保哀嚎聲能穿透半個汴京。據《宋史·刑法誌》記載,行刑持續三日,每日辰時開刀,允許百姓圍觀至未時收場,西市溝渠積血深達三寸,引來成群的綠頭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新帝的詔獄手段更令人生畏——抄沒王黨的三千七百頃田產充作軍資,女眷悉數發配營妓,連西京留守司吃過王家宴席的胥吏都被編入"從惡簿"。隨著《宋刑統》新增"連坐十款",曾經活躍的文人結社突然轉向歌功頌德,洛陽耆老會甚至將趙光義誅惡之舉譜成鼓子詞,在瓦肆日夜傳唱。
這三招組合拳可謂是剛柔並濟、缺一不可,很快就穩定了輿論。
初步穩定局勢之後,趙光義開始了全麵收權。首先是藩鎮軍權,之前我們說到過,太祖已經大規模收回了節度使的權力,但是考慮到邊境特殊性,對於軍事壓力較大的十四個邊境將領,還是仍然保留了他們的邊境貿易權和部分的人事任免權。趙光義即位後,立即把這些權力收回,所有校尉級別以上軍官全部由中央任命,所有邊境榷場交由中央經營。
此舉大大加強了趙光義對軍隊的控製,但是也毫無疑問地降低了戰鬥力。
第二就是要全麵收回老勢力的行政權。對於大哥趙匡胤的行政班底,用起來是順手,但是趙光義不放心。那就必須得收權,而朝廷裏麵的事還得有人幹,怎麽辦呢?趙光義用了兩個字“換血”。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正月,就在即位兩個月後,趙光義宣布開科取士。開科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這一次錄取人數有點多,多少人呢,458人,對比趙匡胤在位十六年之間共開科九次,攏共才錄取188人。
這些進士都被給予了超高的待遇,放榜之後,趙光義親自宴請他們,賜予天子門生的稱號。到了安排工作的時候,就更了不起了,這些人的崗位都是各州通判之類五品以上的高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級別,而在以前,剛剛中榜的進士都要從八品九品起步,僅僅相當現在的正副科級。
考慮到有的考生家庭困難,他在這些人上任之前,每人送了二十萬錢的路費,又一一送他們上路。可以說趙光義籠絡他們的目的是圓滿成功,這些人是激動的心顫抖的手,跪在地上感動得說不出口。
就這樣,這些政治底色幹淨的新人剛入仕途,就被框進了趙光義自己人的陣營。稍作曆練,趙光義就迅速把他們提拔到朝廷中樞要害的位置,其中好幾個人後來都做到了高官,比如這一批人裏麵的狀元呂蒙正後來就當了宰相。
皇帝這樣反常的操作立馬引起了老勢力的不滿,宰相薛居正就當朝上奏說:“這些人錄用太多太濫,而且沒有經過工作曆練就提拔太快,是不足以擔當大任的。”趙光義對於這些非議絲毫不加以理會,因為他有更深的政治目的。
第三個是快速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核心崗位上來,這其中就包括原參知政事盧多遜,這次就和老宰相薛居正一起,也當上了中書省宰相。
喜歡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請大家收藏:()憶宋:頂級權謀對決【北宋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