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回懟關羽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李封、張楊,張泛、秦宜祿等,皆是匆忙大聲開口求饒,隻聽其喊道;
“將軍,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況且我等敵軍大將呼!”
見眾人皆是慷慨激昂,關羽深知必須用言辭打動敵軍,不然這一幹人等必然被屠戮殆盡,成為賊寇刀下亡魂。
他自幼熟讀春秋,腹有韜略,所言皆是義正言辭,神情滿是氣憤不已,忿忿不平道:
“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
況我等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
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大漢雖手帶枷鎖,巍然而立,目光灼灼,眸有雷霆,膂斜眼睥睨:
紅麵長髯,豹頭狻目,虎體猿臂,彪腹狼腰,當真是一員好漢。
武臨屹立馬上,挎刀而立,穩如泰山,斜目而視,
淡淡然道:“汝來何人,安敢出此狂言?”
關羽倏然挺起胸襟,豎眉橫眉,環視全場眾人,尤為傲然道:
“吾不過一無名小輩,雖寂寂無名,可結義兄長劉備乃是漢室宗親,王室之胄,威震海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武臨笑道;“劉備何許人也,不過是一落荒而逃,無能之輩。
既然你兄長如此英雄,爾等有何成為階下之囚?”
關羽頗為有些尷尬,臉色漲的越發紅,劉備五千精兵所剩無幾,就連皇甫嵩五萬大軍也一敗塗地,僅存幾千殘兵望南而逃。
畢竟武臨所言非虛,眾所周知的事實無可辯駁,他們一眾漢將也成為了獄中俘虜。
而且盧植此時也在臨城做著苦力,語氣也有些軟了下來,顯然是底氣不足,
但還是勉強辯解道: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昔日高祖累敗於項羽,尚能奮起反撲,最終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
勝負自有天定,我等一時不察,中了你等奸計,剿賊不利,不幸被俘,何足惜哉!”
武臨冷哼一聲,對高祖擊敗項羽不置置喙。
可此人口口聲聲言說反賊,令人氣憤萬千,心下很是不悅,況且為義軍正名,更加是不可退讓,
反擊道;“項羽殘暴不仁,大肆屠城,是為不仁。鳩殺楚王,以下犯上,是為不忠。
焚燒三百裏阿房宮,坑殺二十萬秦軍俘虜,縱兵劫掠百姓,各地怨聲載道。
倒行逆施,喪失民心,導致諸侯並起,生靈塗炭。
高祖乃仁義之君,心懷寬廣,心係蒼生。
不忍百姓受苦,興兵討逆,四海呼應,聚齊各路諸侯,東出函穀關,征討山東。
並吞諸國,內統華夏,外攘四夷,為天下去殘除暴,以仁愛為先,方可成就大業。
在下聞天子無故賊殺無辜之人,遂犯上天之禁也,為鬼神之不享,天將降殃於世間。
當今漢帝,橫征暴斂,東征西伐,已犯眾怨。更兼自亂朝綱,閹庸並立,已大勢去矣。
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不可謂無罪也。
以暴治世,天下生怨,固當亡也。聚大義之師攻伐無道之君,皆含怨而來,勢不可擋。
汝朝中之軍,久疏未戰,城中民眾,積恨已極,鐵騎到處,踏為齏粉。
今歲饑民貧,卒食半菽,汝等為何助紂為虐,何敢言高祖伐楚,攀比古之仁義之士。
漢無道,暴虐人民,致使宇內交怨,不共戴天。
義軍其狂風掃落葉般氣勢,登時使之威震宇內,名揚天下。有誌之士,四方來效,汝為何不降?”
一番爭論,關羽羞愧難當,不敢多加言語,隻得用沉默表示尷尬。
漢朝以暴製暴,勞民傷民,官吏巧立名目,橫征暴斂,屍位素裹,壓榨民脂民膏。
上行下效,致使天怒人怨,烽火染遍四海。
況且關羽本人也是因為看不慣當地豪情欺壓良善,路見不平,才奮起殺人,這才不得以隱姓埋名,背井離鄉,四處流亡。
關羽一臉呆愣的望著武臨,那張略顯稚嫩臉上,仿佛有道不盡的滄桑,說不完的故事。
此刻,他才第一次認識到,武臨所統帥黃巾軍的不同,道聽途說下,更顯得仁義無雙。
其他黃巾四處劫掠,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裹挾百姓,濫殺無辜。
關羽首次對武臨產生了共鳴,認可漢朝殘暴不仁,產生了一絲情感上認同。
畢竟對方確確實實為民作戰,軍紀嚴明,寬厚待人,不失為一代明公。
高順、盧植等人也感到慚愧萬千,與武臨寬宏之舉比起來,他們的確是成為暴政爪牙,屠戮黎民百姓,罪孽深重。
武臨對這群漢軍將領,並不感冒,畢竟他還頂著一副叛逆帽子。
他們自詡為正義,怎麽會因為幾句話,就熱血上頭兵戈反擊,冒然參與造反大事。
而且漢朝氣數未盡,各地諸侯蠶食地盤,招募兵馬,割據稱霸,世家豪族依然忠心漢室,維持著這艘破爛大船。
巨鹿之戰未曾有結果,天下各勢力仍在觀望,對漢室保存幻想,仁人誌士思慮匡扶社稷。
所以當務之急,並不是招賢關羽等降將,他們還需要一定時間去消化,每個人都有眼界局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武臨必須擊垮盤踞巨鹿的漢朝軍隊,才能讓他們接受現實,拋除幻想,為新生政權效力。
處理完漢軍俘虜中心思浮動、甚至意圖卷土重來,倒戈相向之事後。
武臨還順帶著震懾各大手腳不幹淨的世家,他們心懷鬼胎,暗中布置人手,鼓動人心,導致後院起火,實為一大毒瘤。
雖然是一群宵小之輩,傷害不大,卻如蛆附骨、如影隨行,但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著實令人感到如鯁在喉。
“踏踏踏!”
武臨手提利刃,催馬上前,目光如炬,精神矍鑠,眼中冒著森嚴寒光。
直直凝視著淚流滿麵,披頭散發,可憐楚楚,被嚇得花容失色的馮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