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打破規矩,才能重立規矩

字數:4294   加入書籤

A+A-


    回了宮後,朱允熥心情終於好多了。
    朱元璋還是挺懂得安慰人,帶朱允熥出去散心,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趙姝和徐妙錦她們很貼心,姐姐妹妹們也安慰了一會,讓朱允熥心情緩過來了,又要繼續處理政務。
    時間過得很快,科舉快要來了。
    朱允熥早就把試題確定下來,送回去給禮部的人。
    在京城考的科舉,名為會試,有資格進京考試的,都是各省舉人。
    除了會試,還有縣試、府試、院試等地方各級考試。
    以及省級考試鄉試,隻有過了鄉試的讀書人,才有資格進入京城參加會試。
    現在的科舉,除了京城的會試,還有所有地方的考試,都會一起同步進行。
    會試和地方的試題,又是完全不同。
    考試開始前夕,朱允熥還能看到數不清的文書,不斷送進來,給他匯報各種情況。
    科舉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下麵那些文官對此極度重視,不斷給朱允熥上奏匯報,或者提出建議。
    “這幾天的政務,基本都被科舉充斥!”朱允熥不由得吐槽說道。
    楊士奇笑道:“因為科舉,除了是讀書人的盛事,還是他們拉幫結派的一種手段,所以特別重視。”
    朱允熥問道:“此話怎講?”
    楊士奇說道:“比如臣是江西人,那麽江西的讀書人,特別是比較有名氣、有才華那些,進京之後首先會去拜訪江西的官員,即使是臣也收到了幾份拜帖。”
    雖然他不是朝中重臣,但他是皇太孫殿下身邊的人,有些時候比朝廷重臣的身份還重要。
    有人會給楊士奇送拜帖,也是正常情況。
    聽了楊士奇的話,朱允熥便明白什麽是拉幫結派。
    每個不同地區的讀書人,肯定都會找到那些,對應在宮中當官的官員抱大腿。
    楊士奇又道:“這樣做,除了是地方讀書人報團,能在京城過得更好,而那些有名氣有學問的讀書人,還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賞識,得到更好的成績和名次。”
    朱允熥可以理解,楊士奇的這一番話。
    地方抱團,是正常現象。
    雖說科舉公平,但又不一定是完全公平。
    楊士奇繼續說道:“不過這種情況,南方的會比較多,北方的較少。”
    朱允熥說道:“朝中的官員,南方的最多。”
    楊士奇點頭道:“是的!北方的讀書人在以前被蒙古人殺得太多了。”
    朱允熥尋思著問道:“你認為,科舉會不會出現南方的太多了,而北方的一個都沒有,從而傳出鬧劇的情況?南方認為北方不行,北方又會認為南方舞弊!”
    楊士奇鄭重道:“若是按照如今的趨勢,長此以往,早晚會如此,殿下高瞻遠矚!”
    對於朱允熥已經能想到這種可能,楊士奇佩服不已。
    朱允熥隻不過是對曆史,有了提前的預知。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楊先生認為該如何?”朱允熥又問。
    “北方讀書人在學問方麵,確實不如南方。”
    “但北方並非沒有能人,他們的文章以務實為主。”
    “奈何閱卷的不喜歡務實,因為大部分的閱卷官員,都是來自南方。”
    “他們的文章,重視詞藻,其實也說不上偏私,隻是標準不一樣。”
    “要把南北標準變成一樣,又不好處理,因為南人的文章確實寫得更好,這樣南人就會認為不公平,而要大鬧。”
    楊士奇把自己心裏的想法,都說了出來。
    朱允熥聽完了,連連點頭。
    大明很大,東西南北,每個地方都不一樣。
    他們又喜歡,抱團取暖。
    每個地方的,都是不一樣。
    要把這些調和起來,還沒那麽容易。
    朱允熥問道:“南北分榜如何?”
    “南北分榜?”
    楊士奇聽著心裏在想:“也要有個分開的理由,如果沒有任何理由,北人覺得殿下看不起他們,南人也會覺得殿下看不起他們,才做了這個分榜,有一種兩邊不討好的感覺。”
    這樣聽起來,又確實是個問題。
    朱允熥說道:“唯有讓他們鬧起來,才有條件提出分榜。”
    那些讀書人,真不好安排。
    讓他們不滿意了,他們還會發動整個讀書人的群體,到處搞事鬧事,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抹黑。
    比如秦始皇的名聲,差不多就是被他們抹黑,還有未來的雍正,其實沒有那麽不堪。
    但是和讀書人的群體不對頭,就會被他們噴了再抹黑。
    能夠傳到後世的曆史典籍,全部是讀書人寫的,也隻有他們,才有如此資格。
    朱允熥覺得自己做得太過了,早晚也會被他們寫成昏君。
    楊士奇說道:“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不破不立,隻要有人將其打破,才能重新立起其他規矩。”
    即使他是南方文官,但也是如此認為的。
    朱允熥沉默了。
    要把這個科舉做好,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後要做的實在太多了。
    楊士奇似乎明白,朱允熥現在心裏怎麽想,道:“如果想達到殿下想要的目的,真的隻能讓他們大鬧一場。”
    “一來可以借此機會,實現南北分榜,二來表明殿下重視科舉,能在一定程度上,拉攏南方的官員,再把南方官員那些打算打破。”
    朱允熥聽了眼前一亮!
    現在他的劣勢,還在南方官員上麵。
    確實可以操作一下,讓那些官員覺得自己在向他們示好。
    再等到把事情鬧大了,就能把這一份示好收回來,而朱允熥一直沒有做錯,所有的錯都是他們犯的。
    鬧大起來了,朱允熥沒辦法,隻能把南北分榜順勢提出來。
    想法是很好的,但朱允熥也有顧慮,道:“萬一事情鬧得不可收拾,如何?這件事應該很不好做。”
    楊士奇說道:“寶鈔和絲綢布帛鬧得那麽大,殿下也做了!”
    說的好像,也很有道理。
    之前的寶鈔事件同樣比較嚴重,讓朝廷的信用幾乎完全被敗光,最後不也沒事,主要是他們在背後操作的技巧。
    楊士奇躬身道:“臣隻是提議,還請殿下慎重選擇。”
    畢竟這件事確實比較嚴重,楊士奇也不敢保證,可以承擔起這個後果。
    朱允熥說道:“楊先生,我選擇了這個方法,接下來如何做呢?”
    楊士奇說道:“很簡單,暗示文官,讓他們知道殿下對江南讀書人的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