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攤丁入畝試點的結果

字數:4433   加入書籤

A+A-


    跟隨在皇家身邊辦事,好處很多。
    但不好的地方,也很多。
    這就需要他們注意規矩,不應該做的事情,絕對不能做,否則連怎麽死都不知道。
    沈旺又道:“我們沈家,最好還是要卑微一些,不要太囂張了,未來才能活得更好,這些你以後都要懂的。”
    沈至這才輕輕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沈旺說道:“未來我們沈家,將會成為風口浪尖,整個江南地區的人,都會盯著我們,你別看他們現在客客氣氣,對我們甚是感激。”
    稍稍停頓,他又鄭重道:“實際上,他們都想把我們,取而代之。”
    沈至想著不是很相信道:“不會吧?”
    “為什麽不會?”
    沈旺說道:“取代了我們沈家,就是殿下的代理人,你也看得到,我們沈家這一兩年裏得到的好處,有多大了吧?”
    確實,大得讓他們無法形容。
    顧學文道:“樹大招風。”
    沈旺道:“沒錯!”
    他又道:“這兩天你代我進京,拜訪道衍大師他們。”
    朱允熥隨軍出戰,這件事大家都知道。
    江南地區的報紙,連續幾天刊登殿下在後軍,如何指揮作戰的事情。
    這些當然都是朱元璋的安排,至於朱允熥有沒有指揮,軍隊外的人都不知道,但可以用來給朱允熥造勢。
    報紙是很多人,接觸新消息的唯一途徑。
    特別的好用。
    朱元璋更覺得這個東西,用處極大。
    沈旺說道:“必要的人情世故,是不能少的。”
    沈至點頭道:“爹,我明白了。”
    看著自己的傻兒子,他心裏在想,能明白就好,他們沈家要在江南地區,一直屹立不倒,那就要永遠抱住朱允熥的大腿。
    ——
    金陵城內,天氣越來越冷了。
    “快過年了。”
    朱元璋看著奏章,無奈地歎道。
    沒有朱允熥在身邊,他還是很不能習慣,也不知道朱允熥在北平,老四有沒有好好地照顧。
    郭惠妃說道:“殿下有老四在,陛下大可以放心。”
    朱元璋說道:“但願那個老四,是個省心的人。”
    朱老四除了照顧朱允熥,還能做什麽呢?
    如果朱允熥在北平沒了,朱老四更加是連想都不用想。
    郭惠妃又道:“陛下你對自己的兒子,那麽沒有信心的嗎?明年還要北伐,允熥多拿些戰功回來,你在報紙上,也可以多寫些內容。”
    朱元璋笑道:“你說得也對,唉!咱隻是感歎,沒有允熥在,奏章都是自己看,有些不習慣了,哈哈……”
    享受了那麽長時間,他不想再處理政務。
    這時,吉祥進來道:“殿下,解大人求見。”
    朱元璋當然知道,解大人就是解縉了,道:“傳!”
    郭惠妃明白要討論國家大事,她一個後宮妃子,絕對不能在場,躬身道:“臣妾先退下了。”
    一會過後,解縉進來行禮。
    朱元璋問道:“有什麽事情嗎?”
    解縉說道:“回陛下,有一件關於宿遷,攤丁入畝的事情。”
    這件事,朱元璋也是特別關注的。
    過去了那麽久,終於有相關的結果出來。
    朱元璋問:“具體如何了?”
    解縉說道:“反響很不錯,根據當地知府鄧輝的消息,宿遷下半年上交的糧稅,增加了三倍以上,百姓們耕種的熱情高漲。”
    “當真?”
    朱元璋聽得眼前一亮,又道:“攤丁入畝,真有如此好,是否當地的地主,都被允熥殺了,才會如此?”
    解縉搖頭道:“當地的地主,還沒殺完,有幾個當時是沒問題的,他們沒做過不好的事情,但那幾個地主交的稅,占據了一半以上。”
    “一半那麽多?”
    朱元璋驚了,隨即臉色一沉:“也就是說,他們占據的田地,也是特別多?”
    這是攤丁入畝,不再收人頭稅。
    地主壟斷了大部分土地,這是古代社會最常見的現象。
    即使一個王朝初期,也是如此,普通百姓基本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地,尤其是在有功名就不用交稅的政策前提下。
    數不清的普通百姓,為了避稅,把田地掛靠在地主、有功名等的人名下。
    解縉點頭道:“可以這麽說,田地越多,交的稅越多。”
    朱元璋尋思了好一會道:“那些地主,會不會把這一份稅,轉移給那些租地的百姓?”
    解縉道:“一定會這樣做。”
    朱元璋問道:“你對此,有什麽想法?”
    解縉早就想好了,會有這種問題的時候,道:“臣暫時有兩個想法,第一點是壓低糧價,我們把地主的糧食收起來,再壓低價格賣給百姓,讓那些沒有地的百姓,也能買更多的糧食,而他們可以做點別的事情賺錢,不一定隻能耕地。”
    如今的大明,商業逐漸在放開。
    普通百姓除了種地,能做的事情可多了。
    “第二點。”
    “就是紅薯的作用,陛下種植的紅薯,效果特別好,明年開春,又有新一批的紅薯種子,可以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一旦種植紅薯的人多了,糧食自然而然就多了。”
    “雖說穀賤傷農,但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解縉說道。
    其實朝中很多人,包括朱元璋,都把希望放在紅薯上麵。
    隻要紅薯推廣出去,很多因為糧食帶來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紅薯絕對是一個偉大的神器。
    解縉說道:“臣還有一個想法,就是讓地方官府,根據當地情況製定一種強製性的地租標準,把租金壓低,誰違反了可以直接報官。”
    朱元璋聽了前兩種方法,也是讚同地點頭。
    解縉說的,其實有道理。
    真不愧是當年的神童,對這些的見解特別到位。
    不過對於第三種想法,朱元璋提問道:“如果地方官府,和地主勾結了?”
    解縉說道:“這就需要,增強對官員的監察。”
    除此之外,沒別的辦法。
    讓錦衣衛更活躍一些,監察禦史經常巡視地方,隻要有問題,直接捉人、殺頭。
    朱元璋問道:“你覺得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好用不好用?”
    解縉肯定道:“絕對好用,但其中改的過程,又很不容易,反對的人太多了。”
    整個朝堂的官員,都會一起反對,因為損傷了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