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郵局後續,紅薯怎麽了?
字數:4437 加入書籤
朱棣的心裏,其實也有過擔心。
隻是他不把這份擔心,表現出來,其實也是因為,不敢隨便表現,暫時把擔心放到一邊。
現在聽到張玉提起,朱棣的臉色,微微一沉。
所幸的是,至今還沒有相關的消息傳出,連謠言都沒有人傳出來,似乎在說明,皇太孫不會對他們如何。
但是否真的不會,誰也不清楚。
畢竟接下來,要進行權力交換,整個大明,真正說了算的人是朱允熥,不再是朱元璋了。
“這件事,不許再提。”
朱棣想了好一會,搖頭道:“也沒這個必要。”
張玉低下頭道:“是!”
朱棣還不怎麽擔心,但張玉比朱棣,還要擔心了。
但有些事情,又是真的不能隨便亂說。
朝廷如何處置他們這些藩王,那是朝廷的事情,和他們沒關係。
朱棣揮一揮手,讓張玉先下去。
不過他的擔心,還是一直存在。
想知道未來的朱允熥,會如何處置他們這些皇叔,但又不敢提出來。
——
那些西方的人,全部送去市舶司後。
朱允熥的事情,暫時少了一些,不過忙碌還是要忙碌的。
再得到朱高熾送回來的消息,東西方貿易,確實進行得特別順利,朱允熥開始繼續考慮,郵局這個問題。
把李景隆,給傳進來了。
李景隆連忙說道:“回殿下,整個大明的範圍,實在太大了,郵局要全麵鋪開,臣正在盡可能努力,有些地方不是朝廷把公文發下去,他們就會按照公文去做的。”
朱允熥也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問道:“你現在,進行得怎麽樣了?”
李景隆說道:“京城附近的,完全沒問題了,那些比較繁華、有錢的地方,同樣都做好了,但這件事我們還沒有宣傳出去。”
由此看來,李景隆的動作,還是挺快的。
朱允熥又問:“花了多少錢?”
李景隆搖頭道:“還沒……暫時還沒怎麽花,因為還沒開始宣傳,來找我們郵局寄信的人,暫時一個都沒有。”
朱允熥無奈道:“如果連來寄信的人都沒有,郵局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李景隆解釋道:“其實臣打算,在這兩天裏去找道衍大師,把郵局的事情登報。”
現在的報紙,是最合適的宣傳方式。
沒有之一!
盡管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識字。
但那些識字的,會把消息帶出去,傳給讓那些不識字的人知道。
如今很多消息的傳遞,宣傳的手段等,都比以前好太多,也快太多了。
朱允熥讚同道:“你去找大明日報就好了,他們會免費給你刊登。”
李景隆點頭道:“是!”
朱允熥問道:“沒有遇到,其他特別的麻煩吧?”
李景隆說道:“麻煩肯定是有的,但臣都可以解決,絕對不會給殿下帶來麻煩,等到百姓們真的去郵局寄信,郵局可以正常運作起來時,殿下就明白,臣沒有說謊了。”
他對於自己的能力,還很有信心。
如果在原有驛站的基礎上,還做不好郵局,那麽李景隆以後隻能回家,好好地當一個,普通的紈絝子弟。
朝廷的很多事情,將會和他沒關係。
有曹國公的爵祿在,保證衣食無憂,但無法再晉升。
朱允熥微微點頭道:“那就好,這些事情,你自己把握好了。”
李景隆點頭道:“臣會的。”
再然後,他下去了。
想到郵局已經在鋪開,朱允熥放心很多。
可以吩咐下麵的人,大量地印刷郵票,隻要郵局還在,印刷的郵票,就不愁賣不出去。
這些東西,如果做一兩個,成本肯定很高。
但如果大量地印刷,量大了就能把成本壓下去。
目前來看,一切正常。
朱允熥繼續翻一翻,接下來還有什麽事情沒做。
“盜賊、山賊、黑社會等,都還沒開始打擊。”
朱允熥尋思著,又道:“隨著東西方貿易的進行,很快另外一個群體,商幫可能又會大量出現,並且得到發展。”
商幫這個東西,對於加入這個組織的商人而言,肯定是好的。
但對於商幫之外的人,不一定有多好了。
時間一長,商幫會亂。
不同的商幫之間,互相地鬥爭,惡性競爭。
還有那些沒加入商幫的商人,商幫肯定會對他們進行欺壓,來擠兌普通商人,所擁有的資源。
目前還是一團和氣,但發展起來了,這一團和氣,早晚會有被打散的時候。
“得規範管理,商幫的行為。”
朱允熥尋思著,這件事必須要提上來,先記錄在本子上,等到那些西方人全部離開了,他再把那些相關的商人聚集起來聊聊。
“糧食!”
朱允熥翻了翻最近的奏章,道:“傳李煥文上來。”
戶部尚書李煥文,很快又走進文華閣,跪拜行禮。
朱允熥問道:“現在的紅薯,怎麽樣了?”
原來問的,是關於紅薯的事情。
李煥文隨之吐了口氣,還以為戶部又出什麽問題了。
其實整個戶部,現在大部分的職能,都要被解縉、夏原吉他們分走了,李煥文感覺自己這個尚書,有一種被架空了的感覺。
李煥文的心裏,當然是不爽的,但那些人,都是朱允熥身邊的人,又讓他敢怒不敢言,躬身道:“回殿下,紅薯的推廣,十分順利。”
朱允熥又問:“具體有多順利?”
李煥文說道:“自從在應天府種植後,現在整個應天府,以及周邊的地方,有一半以上的農田,都在種植紅薯,另外一半保留原有的作物。”
能保留一半,是正常的。
萬一紅薯出了什麽問題,還有其他糧食進行彌補,不至於直接缺糧、饑荒。
盡管紅薯會有存糧,但也為了未雨綢繆。
“紅薯種子現在,傳遍大明各個府。”
“他們在殿下的指導之下,進行種植,但又不會破壞,原本的農業耕種。”
“去年收上來的農稅,已經有部分人,用紅薯的製品作為農稅之一。”
“紅薯的食用方法、製作方法等,同樣傳遍了,特別是北方。”
“北人喜歡麵食,用紅薯製作的紅薯粉,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創新,喜歡的人還不少。”
李煥文把目前,紅薯的推廣情況,詳細地說了說。
